当前位置: 首页 > 陕西教育教学 > 2012年5期 > 正文
注重情感 融情入理——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来源:陕西教育报刊社 作者:甘肃省灵台县中台学区 张国君 2012年06月08日 12:34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产生的体验,是人类文明的升华。可见,情感教育的重要性。而情感因素在语文教学中情有独钟,中学语文教材中绝大多数篇目贯穿着情感因素和情感活动。怎样才能发掘出作品中蕴含的作者情感,发挥教师的能动情感,调动学生的创造情感,让真、善、美走进学生的心灵,这是实施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然而,素质教育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语文教师应是情感教育的设计师,教师应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把作者的情感、作品的思想内涵和学生的心灵活动融为一体,使教师、学生、作品三者情感产生共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要达到这一目的,我认为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精心设计导语,创设情感氛围

一堂课也是一篇文章,一出戏,别开生面的导语,可以引人入胜,可以点燃学生求知的火花,比如在教《死海不死》一课时,我曾编了一首小诗:“远望万顷碧波生,近看岸边草无影,水中鱼虾无处免,三岁孩童也能泳,欲知死海何不死,且让课文说分明”。又如我在教《故乡》一课时,设计这样的导语:“同学们还记得李白的《静夜思》吗?请齐声背诵一下”。之后,我启发说,“千百年来,多少迁客骚人,羁旅行役,无不赞美故乡,思念故乡,有的抒发对故乡的离愁别绪之情,有的畅叙回归故乡的激动和欣喜之情,那么,鲁迅先生1919年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之后的感情又是如何呢?让我们跟随《故乡》中的足迹一起去感受吧”。这样的导语,就会激起学生的情感,去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二、挖掘情感因素,读出情感信息

教材中的一些名篇佳作,都饱含着作者深刻的思想感情,渗透着真、善、美的人文因素。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体味作者寄托在作品中的思想感情,这就要发挥朗读的作用。朗读是以声音传达视觉信息的活动过程,而声音本身也是一种情感,一种形象,俗语说“三分诗,七分读”,教师悦耳动听的嗓音,抑扬顿挫的语词,绘声绘色的描述,逼真传神的动作,都能激起学生的情感。如《最后一次演讲》中,以低沉的声音,平静地叙述李公朴的遇难,随之音量逐渐加大,音速逐渐加快,情感也逐渐由“激动——愤怒——咆哮——自豪”,这样,闻一多先生爱憎分明的情感,悲愤的神情,有力的手势,就如在眼前了。同样,只有带着无比恳切的语气朗读,才能体会得到《出师表》中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良苦用心。要使得学生读得真、悟得深,教师还应深刻了解作者的经历及写作背景,并把这一信息传达给学生,这样才能产生情感共鸣的目的。

三、诱发激励情感,培养创新能力

教学是教材与学生,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传导,尽管我找到了能使学生动情的情感成分,但没有良好的感情链接,学生也不一定会进入教师设计的情感氛围中。因此,在学生的情感得到一定的激发时,教师要顺势将知识内化为学生自主思维的动力,提高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抓住情感与情理的联系,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丰富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能力。如设计《茶花赋》教学时,“醉了”就是传神之笔,为了讲透“醉”,就可用“前呼后拥”的方法引导学生进入情感意境中,前是身在异乡的思念之情,却因“画不成”而总难释怀,而后回国的机会让他久藏心头的情感一下喷涌而出,让他感到欣喜、兴奋和陶醉,在这情感意境的想象中,学生自然能够体会作者的深情。这样,不但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而且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更能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要做到这一点,一是要改善师生关系,尊重、信任学生,用真诚和善意的语言去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赖;二是要树立全面育人的观念,着眼于学生认知,情感能力的综合发展;三是要创设激励机制,特别是情感激励,对学生的点滴进步给予激励,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总之,要把情感与语文教学完美结合,教师既要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还要有高尚的激情;语文老师不仅是教育家,还应该是感情丰富的艺术家。在教学中,我读我讲,我吟我诵,都要融入真情,以情动人,以情感人,让学生感觉到语文课就是一种艺术享受。这样,语文课才会上得趣味横生,情理并蓄,才能真正体现素质教育的实质。

  • 新闻网头条号
  • 新闻网微博
  • 新闻网微信
主管:陕西省委教育工委 省教育厅  |  主办:陕西教育报刊社
地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箱:sxjyxww@sina.com 电话:029-87323955
陕ICP备(08105011号-1)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8558961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