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陕西教育教学 > 2013年5期 > 正文
唤起学生对鲁迅及其作品的新认知——浅谈关于鲁迅作品教学的几点尝试
来源:陕西教育报刊社 作者:陕西省山阳县中村镇洛峪九年制学校 张淑伟 2013年06月14日 15:41

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奠基人,其作品堪称文学经典。他独特的人格魅力,以及作品中所展现出的灿烂的艺术成就和深邃睿智的人文思想,都极具教育价值。使学生走进鲁迅的作品和精神世界去了解并理解鲁迅,进而接受鲁迅,才能使鲁迅作品中宝贵的精神财富被正确认知和传承。我认为可从两方面入手。

一、引导学生了解鲁迅,亲近鲁迅

1.了解鲁迅的成长过程,从同情鲁迅到敬仰鲁迅。鲁迅的一些作品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呐喊·自序》等都较为清晰地展现了他的成长历程以及思想嬗变过程。读完这些作品,可以发现鲁迅并不是学生心目中的那种“圣人”,也不是一个始终板着脸的“石面人”,他童稚时期和所有的少年一样也喜欢快乐、自由、无拘无束的生活,也曾趁老师不在跑到教室外面去玩耍,在课堂上偷偷地描摹图画,或是到乡下偷偷烧吃人家的毛豆……然而,父亲的重病,家庭的不幸,使他在别人的白眼中决定要“走异路”,去“寻求别样的人生”。鲁迅与命运抗争的决绝和勇气,首先应成为当代青少年的榜样。但当他走出家庭,却让他见识到了社会的黑暗和民族的不幸,引发了他的另一种思考,那就是对国家命运和国人精神状态的思索。此时他要“疗救”的,已不再仅仅是他的那个小家,而是“大家、国家”,这最终决定了他的思想和人生,“家事、国事、天下事”紧密结合,对他看似一个偶然,但是,对于绝大多数有民族使命感和爱国责任心的人来说,却是一个的必然。家庭、社会,就这样压迫着他的心志,影响着他的成长,使他最终成长为一个精神的巨人。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比自己的生活实际去体会鲁迅的这些艰辛和不幸,去理解他、珍惜他的价值以至爱他。同时,更要使学生看到鲁迅在逆境和黑暗中觉醒,承受着身体和精神的双重煎熬与洗礼,没有在重压下沉沦,并最终成长为精神的巨人,民族文化的急先锋,这又是值得所有人敬仰的。

2.追溯鲁迅思想的发展轨迹,走进鲁迅的精神世界。站在历史和民族的大背景下,将社会现实和人物的现实生活对接,引导学生以反思和审观的态度来认识鲁迅。纵观鲁迅的人生历程,从最初的立志学医,到后来的弃医从文,从归国后的从教生涯,到最终忍痛割爱离开讲台,鲁迅的人生轨迹,始终在受“疗救”这一初衷的指引,鲁迅思想的这种发展和进化过程在他的《呐喊·自序》中有真实的披露。解读鲁迅,重要的是理解鲁迅的用心,特别要了解鲁迅毕生从事国民劣根性批判的苦心。而这个用心和苦心,就在于“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主意”,或者说是通过揭露和批判国人的劣根性,找出民族衰败的病根,探寻解救国人灵魂的良方,他是一位出色的精神医生。在民族危亡之际,拥有鲁迅是我们民族的大幸!我们应该热爱鲁迅!

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并适应鲁迅作品的风格和表达方式

1.鲁迅作品的整体风格被概括为“忧愤深广”,这是由鲁迅终生所追求的借助自己的文字揭露和批判国人的劣根性,挖掘民族衰败的病根,探寻解救国人灵魂的良方这一宗旨决定的。所以,学生在读鲁迅时感到“被一种带着悲悯与同情的关于人性、人生的哲理性思考所缠绕”,让他们“难以参悟”。年轻的读者要更好地领会鲁迅的小说,的确需要调整一下阅读心态,多少知道一些鲁迅当年创作的背景和心境,并努力顺着作品“忧愤深广”的格调,去理解其独特的艺术世界。

2.要引导学生体会鲁迅作品冰冷到令人窒息的外壳下那颗炽热的心。鲁迅在作品中的确表达了对国人的愚昧麻木看似冷酷的“恨”,但是,这种恨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有大恨,是因为有大爱。鲁迅的作品中,诸如“心事浩茫连广宇”、“我以我血荐轩辕”、“俯首甘为孺子牛”……这些充满火一样温情的文字比比皆是,你会感受到一种“火一样的热情包裹在冰一样的冷静中” 的特殊风格;你会倾听到“弱者的呼号”、“孤独者”的嗥叫、“救救孩子”的呐喊……这一切,皆源自于鲁迅在民族大义面前所具有的悲天悯人的情怀。感受到了这种情怀,你会触摸到一股深沉迸发的力量,令人激动,催人振奋,引人凝思,激人奋进,这应该能激发起有远大理想的中学生奋发向上的激情。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不要急于把自己的理解塞给学生,而应当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现新角度,提出不同的见解。要引导学生以作品为支撑,把学生引到对当下社会、人生的思考中来,精神一旦在心灵中扎根生长,作品将会永生。

  • 新闻网头条号
  • 新闻网微博
  • 新闻网微信
主管:陕西省委教育工委 省教育厅  |  主办:陕西教育报刊社
地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箱:sxjyxww@sina.com 电话:029-87323955
陕ICP备(08105011号-1)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8558961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