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陕西教育教学 > 2013年10期 > 正文
这样的“生成”很美
来源:陕西教育报刊社 作者:陕西省合阳县教学研究室、合阳县城关小学 雷红芳 雷万民 2013年12月31日 17:16

预设与生成是教学中的一对孪生姊妹,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如果说有效的预设是课堂精彩的前提,那么巧妙的生成就是课堂有效的保证。教学中,怎样才能有效生成,达到“生成”与“预设”的比翼双飞呢?

一、在朗读中“生成”

语文教师怎样才能挖掘出课文的“语文味”?我以为没有比读更好的办法。有位教师教学《船长》,当教学进行到“哈尔威船长壮烈牺牲”的时候,他是这样安排的: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这段话,读完后谈谈自己的想法。教学进行得很流畅,学生读得很投入。教学也正朝着教师的预设靠拢,船长先人后己的高大形象在有效地交流中逐渐明晰。此时,只听有人悄声:船长为什么不和大家一起逃生呢?这位教师适时地聆听到了课堂上的“另类声音”,马上请这位学生将自己的疑惑告诉大家。“船长爱船胜过爱自己的生命!”“船长对这艘船有感情!船在人在!船长愿与船共存亡!”由于教师善于把握时机,抓住了课堂中的生成源,因而船长的形象更加丰满,教学达到了出乎意料的效果。

二、在补白中“生成”

一位教师执教的《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师抓住父子的对话,让学生补白:孩子是怎样帮助同伴坚持到父亲来救他们的?他是怎样说的?为什么这样说?你是怎么知道孩子的所作所为的?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在学生的讨论与交流中,一位了不起的父亲形象屹立在师生眼前。教学中,教师关注留白,预设“补白”,是课堂上细节出彩的有效举措。补白,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另一方面,有利于丰富文本的内涵,让学生体验以情生情、以思引思的课堂教学境界,实现“语言”和“精神”的同构共生,“训练”和“感悟”的比翼双飞。

三、在评价中“生成”

张老师是学校小有名气的课改领头雁,善于引导学生“窝里斗”已成为她教学中一个明显的风格。她在执教《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时,屏幕上出示了这样的句子:“为什么说风火山是只巨大的拦路虎?”学生甲:风火山隧道要穿过多年冻土区,各种复杂的冻土层挡在面前,施工难度极大,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学生乙:我认为读文章要联系上下文去理解,“拦路虎”是难关,但作者“醉翁之意不在酒”,作者关键想以此衬托铁路工人无穷无尽的智慧。这里只是为后面设下的伏笔。

四、在偶发处“生成”

作为教师,我们应因势利导,巧妙周旋,化“偶发”为“生成”。王老师上《倔强的小红军》一课时,本想鼓励不善言谈、内秀腼腆的张小花,就让她上台板书课题。张小花写得非常认真,只是“倔强”两字让她写得直来直去、硬腿硬胯,而且“小红军”几个字写得越来越小。同学们望着她的“杰作”,有的指指点点,有的窃窃私语。此时的她满脸通红、手足无措。谁知王老师不慌不忙,煞有介事地说:同学们,张小花太具有创造性了。直来直去的“倔强”! 很小很小的“小红军”!真是这样吗?请同学们快读课文,看看是这么回事吗?阅读课文后,经过充分的讨论交流,大家一致认为:小红军“倔强”是指不愿接受别人的帮助,自己默默地忍受着饥饿和疲惫,为了更多的人走出草地,自己只啃着一个发黑的牛膝骨。他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别人。“小红军”人小志大呀!最后,王老师又请张小花上台把“直来直去”的“倔强”扶正,把写小了的“小红军”还它以本来面目。

五、在质疑中“生成”

语文课堂上,教师只要善于为学生创造质疑的机会,学生就一定会还你一个精彩的生成。记得在教学《凡卡》一课时,我让学生提出自己在预习中的疑惑。一位学生说:老师,课文在描述凡卡写信时,好多处都有省略号,有的我可以理解,有的我觉得是多此一举。这样的问题是我始料未及的,但我相信学生的潜力是无穷的。我让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走进课文,并告诉他们这个问题最终将由他们自己解决。在我的引导下,读中感悟、说中提升展开的很顺利。课堂结束之时,我请他们再谈上面的问题,他们的回答让我喜出望外:省略号是凡卡想在信上说的话太多太多,课文中有省略;省略号是凡卡在信上想说却又不敢说的许多话;省略号是凡卡写信时不断地抽噎,滴在纸上的滴滴眼泪……

“生成”是一种教学机智,更是一种教学智慧。从朗读入手,巧设“补白”,重视评价,关注偶发,留心质疑,这样的生成会很美,这样的课堂会很美。

  • 新闻网头条号
  • 新闻网微博
  • 新闻网微信
主管:陕西省委教育工委 省教育厅  |  主办:陕西教育报刊社
地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箱:sxjyxww@sina.com 电话:029-87323955
陕ICP备(08105011号-1)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8558961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