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陕西教育教学 > 2013年10期 > 正文
“交融”中品读 “相互”中感悟
来源:陕西教育报刊社 作者:江苏省海门市三和小学 范锦华 2014年01月02日 11:17

引导学生品味古诗中的意蕴,感悟古诗文中的志趣,是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高层次追求。通过将古诗中的情、景、意、理等相互交融,激发学生对于古诗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与古诗文的共鸣,让古诗真正铭刻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提升学生的古诗素养。一、 情景交融

1.赏景。比如在教学杜甫的《绝句》一诗时,通过剖析字句,引导学生想象草堂四周那色彩清新、秀丽开阔的自然景色,着力想象画面中鸣叫的黄鹂、飞翔的白鹭、高山的积雪以及待发的船只,将诗文中明快艳丽的色彩——“黄、翠、白、青”镌刻在脑海之中,并通过画面展示,让学生感悟“千秋雪”的永恒,“万里船”的广阔。

2.披情。诗中的美景引发了诗人愉悦的情感,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观其景、察其色中感受诗人轻松愉快的心情。在课堂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①边听边观察:听老师范读,观察插图中有哪些景物?②边看边思考:诗人是站在哪里看到这些景物的?③边读边质疑: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词句,师生共同释疑。④边品边想象:想象诗人欣赏大自然美景时的心情。(让学生带着感情再读课文)通过上述四个步骤,有层次地引导学生加深对诗中描绘景物的体验,从而具体感受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带给学生情的感染、情的陶冶。

二、 意理互通

1.达意。比如在教学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诗时,引导学生品味“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句,理解诗中本意: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更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深远含义:既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也反映了诗人向上进取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教师在有意引导学生品味其中人生哲理的同时,并没有单调地以诗说理,而是通过诗中生动画面的展开来有机渗透。

2.通理。针对二年级学生思维特点,我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以形象思维为指引,通过小步快进、点滴渗透的方法,引领学生领悟诗中内涵。①读一读。教师范读,学生轻声朗读。②查一查。查字典解释字义,从字面上初步弄懂诗的意思;查资料,了解作者和鹳雀楼背景。③连一连。将诗中字句与插图相关的连起来。④画一画。根据诗意,画出诗中景色。⑤想一想。闭上眼睛,想象画面,你看到了什么?体会到什么?

三、 志趣相投

1.品趣。王冕的《墨梅》一诗,勾勒了梅花朴素淡雅的形态,反映了诗人的高尚情趣和淡泊名利的胸襟。在教学这首诗时,我给学生展示了王冕的画作,并配以古琴曲《梅花三弄》,搭建一个音画情境帮助学生感受诗中意境。本诗作者王冕自幼家贫,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长明灯下苦读,终于学得满腹经纶,而且能诗善画,多才多艺。在了解诗人生平的基础上,扣住诗中一“淡”一“满”的对比反衬,让学生仿佛嗅到了诗文中淡雅的翰墨之香与梅花的清香,深刻体验了其中志趣。

2.明志。在教学于谦的《石灰吟》一诗时,我重点引领学生深刻体会“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其中的坚贞不屈之志:就算粉身碎骨都不怕, 因为要一身清白留在人间,体会诗人甘愿为国尽忠,不怕牺牲,坚守高洁情操的坚定决心。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首铿锵有力的诗,我引导学生了解作者于谦的生平:从于谦为官廉洁、深受爱戴,到抗击外虏、保家卫国,但最终却惨遭诬杀,再去品读诗句,感受诗人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因此,我的教学环节分为“三读”:①联系生平,读懂诗意。阅读材料,你对于谦这个人又有怎样的了解?②剖析诗句,感悟诗情。山石承受千锤万击以及烈火焚烧的情景是什么样的?作者见此情景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呢?③整体感知,入境诵读。于谦无愧于百姓,无愧于国家,无愧于天地,让我们读出于谦不平凡的一生吧!

古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艺术上的熏陶,更是对思想的启迪和情操的陶冶。我们应当挖掘出其中真挚的情感,深刻的意理和高尚的志向,让学生在了解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上,汲取精华,陶冶情操,受到一次次品格的洗礼和意志的升华,让古诗成为他们人生道路上指引方向的明灯。

  • 新闻网头条号
  • 新闻网微博
  • 新闻网微信
主管:陕西省委教育工委 省教育厅  |  主办:陕西教育报刊社
地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箱:sxjyxww@sina.com 电话:029-87323955
陕ICP备(08105011号-1)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8558961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