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陕西教育教学 > 2013年11期 > 正文
借助插图进行能力训练
来源:陕西教育报刊社 作者: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第一小学 王 丽 2014年01月03日 10:32

小学教材中的插图不仅数量多,而且色彩鲜艳,具体形象,富有童趣。这些插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认识事物,理解课文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思维和表达能力。所以,教学时必须充分发挥插图的作用,借助图画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一、借助插图训练理解能力

1.通过观察,理解词语。例如:教学词语“依偎”(《在艰苦的岁月里》),教师可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文中的插图,并加以启发:“你们看,小红军是怎样坐的?”学生答:“小红军紧靠着老红军坐。”教师再进一步提示:“说得对!大家看,他们多亲热!你们阅读一下,课文是怎样写的?”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看图,真切地理解“依偎”不但有“紧靠着”的意思,而且还含着“亲热”的意思。这样运用插图教学既达到理解词语的目的,又激发了学生学习词语的兴趣,培养了能力。

2.通过观察,理解课文内容。如《艰苦的岁月》,文中记叙了一老一少的红军在艰苦的岁月里,不怕艰苦,乐观向上,对革命充满胜利的信心。教材中的彩图再现了老红军在战斗间隙悠然吹笛,小红军侧耳倾听的情景。这幅图人物的外貌、衣着与人物的神态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有助于对全文的理解。

二、借助插图训练语言表达能力

1.借助插图训练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如《师生情》一课的插图,画的是三个女同学踮起脚,透过门上的玻璃,争着向屋里看的情景。教学时,我先提问:“图上画的是什么?”有的学生说:“三个女同学踮起脚,透过门玻璃,争着向屋里看。”这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图上三个女同学的动作,然后让学生进行句子的比较,说说哪句话说得好?哪些词语用得准确?让学生通过比较得出“踮起,争着”这些词语才能把这三个女同学那种急切见到生了病的老师的心情揭示出来。由此可见,文中插图对训练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2.借助插图训练语言表达的连贯性。如教《在艰苦的岁月里》,教师可让学生看图后,讲讲老红军的肖像,学生讲得很零乱:这一句讲衣服很破,那一句讲光着脚;这一句讲在石头上,那一句讲帽子上有五角星,手里拿着枪……从回答中,可知学生还没有掌握方法。于是教师引导学生看课文,并加以启发:观察人物要有合理的顺序,可从整体到部分,可由下到上,也可由远到近。文章是根据什么顺序叙述的?再让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说明,这样叙述的条理就清晰了。

三、借助插图训练想象能力

如在指导看《我们也要当红军》这幅图时,除了要求学生重点观察毛主席和两个孩子的表情、神态及穿着打扮,知道这两个孩子是贫苦农民的孩子,他俩要求当红军,毛主席答应了他们的请求外,还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这两个孩子向毛主席提出要参加红军队伍,毛主席是怎么想的?怎么说的?两个孩子在要求得到满足后心情会怎么样?他们会怎么做?同学们想象得较丰富合理,有的说:“毛主席会想,他们还这么小,当红军能行吗?吃得了苦吗?后来又想,他们衣着破烂,一定是穷苦人家的孩子。穷人的孩子能吃苦,他们又这么恳切,一定能当好红军的。于是就说:‘好吧,好孩子,红军队伍欢迎你们,你们就跟我们走吧。’”有的说:“两个孩子看到毛主席答应了,高兴得跳起来……”这样指导学生看图,引导学生想象,既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又加深了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借助插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狐狸和乌鸦》一课写了狐狸说了三次好话,终于骗取了乌鸦嘴里的肉。学完课文后,我们仍然可以借助课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想象:“乌鸦不甘心受骗,第二天它又叼了一块肉站在树枝上,这次又会发生什么故事呢?”学生的思维顿时被打开了,一个个精彩、离奇的故事便诞生了。教师可将学生的作品贴到黑板上,这不仅发展了孩子的动手能力、想象能力,还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孩子的创新精神,真是一举多得。

当然,插图的作用还有很多,我们应该悉心揣摩这一幅幅小小的插图,仔细思考如何巧妙甚至创造性地利用编者提供的这一教学资源,使小小的插图“活”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会绽放出夺目的光彩,课堂才会因插图而更精彩。

  • 新闻网头条号
  • 新闻网微博
  • 新闻网微信
主管:陕西省委教育工委 省教育厅  |  主办:陕西教育报刊社
地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箱:sxjyxww@sina.com 电话:029-87323955
陕ICP备(08105011号-1)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8558961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