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陕西教育教学 > 2013年11期 > 正文
幸福感导向下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模式研究
来源:陕西教育报刊社 作者:陕西省渭南市澄城县交道镇中学 张民刚 2014年01月03日 10:31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升,幸福感日益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中,而教育作为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的幸福感,尤其是作为教育主阵地的课堂教学中幸福感的研究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以初中思想品德课为研究对象,以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为指导,为了更好地适应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提出了幸福感导向下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模式,对于指导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一、幸福感和幸福课堂的界定

(一)幸福感的内涵。

根据陈瑛的《人生幸福论》中的定义,我们认为幸福感是主体依据自己的判断标准对客体所作的积极的评价,包括对客体的满意度和主体本身的情感的平衡度。

(二)幸福课堂的界定。

幸福课堂主要来自于教师的授课方式,是否关心、尊重学生以及与课堂相关的要素,总结下来学生与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环境是建立幸福和谐课堂的四个必要的因素。结合这一观点,可以把学生在课堂中的幸福感理解为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学生依据自身的标准对自身、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环境所作的整体性积极评价,及在此过程中所体验到的价值感、快乐感、满足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就需要采用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中获取知识,体会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在获得知识、快乐和满足的同时产生幸福感。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幸福课堂构建的理论基础——积极心理学

(一)积极心理学概述。

引用塞里格曼·谢尔顿和劳拉·金的定义,所谓的积极心理“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换句话说,积极心理学就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经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

(二)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原因。

1.积极心理学的理念符合时代和教育的要求。

积极心理学以使所有人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并生活幸福作为其功能和使命,这体现了一种社会意义上的博爱和人性,也就体现了当下提倡的以人为本理念,教育上的育人为本的理念,符合时代和教育的要求。

2.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目标。

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的美德和潜力,以帮助所有人获得幸福为目标,而本次研究的重点就是以幸福感作为课堂教学的导向,因此引用积极心理学中的关于幸福的相关理论,可以作为本文的理论基础并且其研究对象的范围涉及所有人,因此具有普遍适用性。

3.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

积极心理学反对偏向问题研究的价值取向,把自己的工作重心放在培养人固有的积极能力上,通过培养和扩大人固有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而使人真正成为健康并生活幸福的人,而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范式就是以这种价值取向为核心而逐渐成长起来的。

三、幸福感导向下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模式的构建

本次研究是关于如何让学生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上感受到幸福,而课堂的教学需要基于一定的教学模式,幸福课堂的构建更需要与之相符合的教学模式,这样才能将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相连接。

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得以转化的中介,发挥着中介作用,大多数学者认为教学模式是正确反映教学客观规律,有效指导教学实践的教学行为范式。而教学模式主要由理论基础、教学目标、实现条件、操作程序、教学评价五个因素组成,因此构建幸福感导向下教学模式需要考虑以上五个因素。以下笔者从这五个因素出发阐述自己的构想:

(一)理论基础。

以积极心理学关于主观幸福感构建为理论导向,以人本主义教学理论为基础,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同时借鉴建构主义的教学观,强调学习者的主体作用,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

(二)教学目标

以“激发、培养学生美好品德”为理念,促进知识与目标,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进而实现师生在课堂中的幸福体验。

(三)实现条件

教学模式中的实现条件主要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环境这五个因素,因此要科学合理地调整教学中这五个因素,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尤其在教师的参与下,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的积极辅助作用。结合影响初中思想品德治课课堂幸福感因素,对应提出以下五个方面的建议:

1.学生自身。

美国心理学家狄纳认为幸福感存在于个体的体验之中,具有主观性,所以幸福感的提高还需从学生自身做起,进行积极的心态调整,并且主动构建自身的幸福感。所以课堂中学生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加强自身的幸福感体验,为自己树立积极可行的学习目标,以此作为学习动力;做好课前预习,了解老师讲课的重点、难点;听课时根据老师讲课的进度,调整听课心理状态,带着问题听讲,让自己“忙”起来,“有事做”,这样每节课都是充实的,成功的。

2.教师自身。

首先,教师注重自身幸福感的提升。幸福课堂是以教师有职业幸福感为前提的,教师的幸福感直接影响着学生和社会,研究表明教师的幸福感对于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教师脸上洋溢着笑容,语言是温和的,时刻传递着幸福的信息,学生自然也会受其影响,因此教师自身要提升幸福感。其次,教师注重教学技能的提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更新教育观念,主动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充分了解初中思想品德教科书的基础上,改变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3.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要立足于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学科特点。初中思想品德教科书中共有47个主题,其中30个主题属于德育的本体教育,如珍惜无价的自尊、爱在屋檐下等,所以课堂的教学内容可以在遵循教学大纲的要求下,进行适当的整合,以学生为主体,在学习中获得幸福的体验。

4.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是师生间表达、加工、传递教学信息的载体,是教学实施的关键,教师要根据不同的主题适时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像一些简单的主题可以通过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学习、相互讲解等方法达到课堂教学的效果,但是像国家的主人、广泛的权利这种比较抽象的主题,可以通过事例展示、教师讲解等方法进行教学。

5.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学习具有重要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开放学生的心灵空间,营造自由、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充分激活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主体性。

(四)操作程序。

基于上述分析和总结,本研究提出以幸福感贯穿整个课堂,从课前感受幸福,到课中创造幸福的学习体验机会到课堂接近尾声时的表达幸福感的教学操作程序。

1.课前感受幸福。

在课前拿出“幸福回忆2分钟的时间”,具体路径有两个:一种是让学生在预习中感受幸福。学生之间交流自己在预习过程中独立解决的问题,以及新的发现,体会成就感,进而感受幸福。另一种路径是渲染课堂气氛,如让学生交流最近开心、幸福、愉快的事情,或以各组为单位展示幸福的学习的口号、誓言,如“我学习我幸福”、“我展示我幸福”、“我的课堂我作主”等。

2.课中创造幸福。

通过生生之间的交流展示,让学生感受自主的幸福,通过学习探究,让学生感受追求的幸福,具体如下:教师提出学习任务——小组研讨交流——班级展示交流——教师点拨指导——拓展巩固运用。

3.尾声表达幸福。

这里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方面可以通过检测反馈,例如针对课堂知识点的简单测验,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幸福,另一种方式是学生主动表达幸福的学习感受。

(五)教学评价。

依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评价时不能用同一评价标准,要注重学生个体能力的差异并且把幸福指数纳入评价体系中,尊重学生生命的独特性,把学生的幸福感受、是否成为课堂的主角作为一个评价的主要尺度。

四、总结

思想品德课教学是一门艺术,是对青少年品德的一种塑造,本文以初中思想品德课为研究对象,以心理学的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理论为指导,从影响幸福和谐课堂构建及构成教学模式实现条件中的五个共同因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等方面入手,作以详细分析,并提出相应解决策略,在此基础上提出以幸福感贯穿整个课堂,从课前感受幸福,到课中创造幸福的学习体验再到课堂接近尾声时表达幸福感的教学程序,结合教学目标、理论基础、实现条件以及教学评价等要素,提出了思想品德课教学模式的构想,将幸福感、积极心理学与教学模式相结合,为幸福课堂的模式研究寻找到一个新的理论视角。

  • 新闻网头条号
  • 新闻网微博
  • 新闻网微信
主管:陕西省委教育工委 省教育厅  |  主办:陕西教育报刊社
地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箱:sxjyxww@sina.com 电话:029-87323955
陕ICP备(08105011号-1)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8558961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