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陕西教育教学 > 2013年11期 > 正文
浅谈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来源:陕西教育报刊社 作者:陕西省铜川市新区坡头镇牛村光明希望小学 杨社民 2014年01月03日 10:44

阅读教学对培养学生识字、看书、作文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具备了阅读的能力就能通过阅读不断地汲取知识,提高文化素养和写作水平,对今后的学习、工作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怎样才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我觉得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一、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抓住重点词语

抓住重点词语在阅读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理解词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只有正确理解了词义,才能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提高阅读的自觉性。在教学《林海》一课时,我问:“这篇课文重复最多的词语是什么?”学生在认真阅读课文后说:“文中‘亲切舒服’出现了三次。”然后我因势引导,启发学生:“课文以‘亲切舒服’贯穿始终,请大家顺着这条思路去细读,看一看三个‘亲切舒服’分别从哪些事物引发出作者这样的感受?”经过反复细读后,学生有的说:“第一个‘亲切舒服’是作者看到大兴安岭的美景而感受到的,是写景”;有的说:“第二个‘亲切舒服’是作者看到万古长青的林海而想到利用森林资源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时感受到的,是写物”;有的说:“第三个‘亲切舒服’是作者看到林场,从人与山关系日益密切联想到的,是写人”。在学生充分发言后,我进行了总结,学生也就弄清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写景→写物→写人,从而表达了作者对林海的喜爱,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指导学生朗读人物对话,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在小学语文课本里,要指导学生读描写人物语言和心理的文章,尤其是对话为主的段落更要让学生精读。先让学生自己朗读,从人物对话的内容去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琢磨朗读的语气,然后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学生的阅读兴趣就会提高。如我教学《穷人》一课就采用了这种方法,课文通过桑娜和渔夫的对话反映了他们对邻居西蒙的两个遗孤的态度,从中看出他们善良、美好的心灵。这部分内容看似简单,实则正是作者独运匠心之所在,也是课文的精华所在,所以要指导学生细细品味,不要一略而过。渔夫和桑娜共有六次对话,话语虽简短,但人物心理复杂,尤其是桑娜的心理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指导学生从以下四个方面精读:

第一,丈夫从海上侥幸归来,桑娜只是应答着:“哦,是你”,眼睛却“不敢”看丈夫,仿佛一个做了亏心事的孩子在准备挨骂。要读出桑娜紧张、害怕的心情。第二,当渔夫转换话题问桑娜:“我不在,你在家里做些什么呢?”桑娜回答:“我?”“我嘛……缝缝补补……风吼得这么凶,真叫人害怕。我可替你担心呢!”要读出桑娜极端矛盾的痛苦心情。第三,桑娜对丈夫两次试探。第一次:“你知道吗?咱们的邻居西蒙死了。”要读出桑娜试探丈夫对这件事是否关心的语气。第二次:“他们那么小……一个还不会说话,另一个刚会爬……”这里要读出桑娜想唤起丈夫内心深处同情的心情。第四,文章情节发展的高潮。桑娜听了丈夫发自内心的话,深深地为共患难的丈夫能理解自己的心而感动。她沉浸在这种快慰之中,坐着“一动不动”。但这出乎丈夫意料的行为引起了丈夫的责怪。最后一句“你瞧,他们在这里啦。”要读出桑娜的喜悦与激动之情。

三、训练学生默读能力,把握作者的思路

默读是在学生有了一定的朗读基础之后,必须进行的一项训练。整个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实际上就是默读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学生才可能独立地看书,才可能进行自学。默读主要是用视觉去阅读,可以省去发音器官活动的过程。因此,我们就要耐心训练,逐步提高要求。学生默读前,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拟定默读要求,引导学生边读边想,从理解课文的内容,到领会作者的写作思路,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如《落花生》一课,讲了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和议花生的故事。其中议花生是课文的重点,而父亲在议花生时的话又是重中之重。在教学这两段话时,我让学生反复地默读父亲的话,体会话中的含义。学生通过反复默读后终于体会到第一段话是父亲拿桃子、石榴、苹果与花生作比较,教育孩子要做一个对别人、对社会有益处、有价值的人。第二段话的意思是对孩子的期望。这段话使学生明白了怎样做人的哲理。通过这样的教学,使大多数学生理解作者的构思,突出了花生的品格——注重实际,默默奉献,借物喻理。

  • 新闻网头条号
  • 新闻网微博
  • 新闻网微信
主管:陕西省委教育工委 省教育厅  |  主办:陕西教育报刊社
地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箱:sxjyxww@sina.com 电话:029-87323955
陕ICP备(08105011号-1)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8558961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