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陕西教育教学 > 2017年10期 > 正文
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课的设计与运用
来源:陕西教育报刊社 作者:陕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 白珍 2017年12月13日 15:53

作者简介:白珍,汉族,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陕西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信息技术学科教研员,高级教师,陕西省中小学教学能手,陕西省优秀教学能手工作站站长,陕西省首批中小学幼儿园学科带头人。陕西省教育学会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专业研究会秘书长,陕西省人民政府教育强县专家组成员,陕西省校本研修指导专家。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要求学生“运用数字化学习工具开展自主学习、协同工作与知识分享,适应数字化学习环境,养成创新的习惯”。微课是一种典型的“数字化学习工具”,它为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提供了具体、可行的方法和技术。

微课 是一种新的教学形态

所谓微课是一种适用于网络和终端设备的数字化学习形式,它以学生为主体,以不超过8分钟的微视频为载体,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中培养理论基础、技术方法和迁移能力,促进思维品质的发展。当前,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利用微课进行教学,但许多人只是把微课当作一种信息呈现工具,把本该由自己亲口讲解或操作演示的教学内容,原封不动地改由微课来承担,名义上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实际上是教师在“给概念、给操作、给结果”。这种“新瓶装旧酒”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必然放大了微课的两个天然缺陷:知识的碎片化和教学方法的缺失。知识的碎片化会割裂基础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影响学生对计算机科学思想方法的整体认知;教学方法的缺失会造成“填鸭式”教学后果,导致学生思考意识的淡漠和创造能力的退化,不利于思维品质的发展。

微课 的设计要义

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微课设计,要着重考虑知识的连续性和完整性,以及学生学科思维方法的形成。

(一)知识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设计微课时,既要考虑教学内容的相对独立性,又要将松散的知识连接成一个整体,体现课程本质和核心概念,使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建立和完善知识体系。

在信息技术课程中,一个教学单元包含着多个不同的学习内容,这些内容之间存在着知识递进、概念沿用、逻辑关联和技术依赖。例如:“信息数字化”单元由“图像数字化”“声音数字化”和“影像数字化”等内容组成,这些内容的数字化方法虽然各不相同,但都基于采样、量化和编码的技术原理。因此,采样、量化和编码应是本单元的核心。设计微课时,要把采样、量化和编码作为最本质、最关键的学习主线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对图像、声音和影像等数字化过程的分析和比较,明确采样频率、量化位数等参数的意义,知道不同编码算法的效果和用途,构建连续、完整、清楚的知识框架。

知识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并不仅限于信息技术课本身,还可以是其他学科的沿用。在程序设计单元,如果直接给出行列式的计算公式,放弃数学讲解,学生就不会了解公式的由来及意义,只能“照葫芦画瓢”把数学公式改写成程序表达式。这种机械、刻板、割断知识连接的学习方式,不利于学生深刻理解算法思想和程序设计方法。如果利用数学推演,给出行列式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虽然会增加微课的长度,但保持了知识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学生不但可以理解行列式的计算理论,同时也明确了数学与算法的区别和联系,学会如何将数学思维转换成算法思维。同样,还可以将语文课的“概括中心思想”“划分段落”等文章分析方法,沿用到PPT演示文稿的教学中,作为“PPT文字提炼”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

(二)学科思维方法的形成

学科思维方法的形成是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目标,而这一点恰恰是微课的弱项,因此,要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来进行弥补。

案例1:运用“问题型”微课激活学生思维

图1是讲述数据、信息、知识与智慧概念的微课中的一幅画面。这种形式的微课,只是对概念的浅显解释和说明,没有清楚地揭示数据、信息、知识、智慧之间的深层关系,缺少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具备探究和思考的意义。因此,这样的微课只能让学生被动地观看和记忆,不是真正的学习。

图1 讲解形式的微课

一个好的微课设计应由一串有情景、有意义、有价值的问题构成。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思维活动的过程,而问题的难点恰恰是思维的激活点。上述内容可以设计成“问题型”微课,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为什么数据、信息、知识与智慧是这样一种排列顺序?它们在现实社会中以怎样的形式存在?它们之间是如何转化的?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有什么影响?

由于微课以微视频为载体,没有交互功能,所以“问题型”微课可以设计成如下形式。其中,“展示”是创设问题情景;“提问”用于引导学生思考;“答案”供学生验证思考结果;“概括”则是知识归纳。

1.展示:1485,2.1,12.7,57.6,3321,18%,4%,21%,19%,161%。

提问:观察这些数据,你能发现或得到些什么?

答案:只是些孤立、无序的数字,没有实际意义,不能从中发现或得到什么。

概括:数据是原始现象的符号记录,是没有经过加工的原始材料,是信息的载体,是计算工具识别、存储加工的对象。

2.展示:表1是一种方便面外包装上的数据。

表1 方便面营养成分

提问:再观察这些数据,你能发现什么?

答案:这是方便面的营养成分表,其中的数据是各种营养成分的含量。

概括:根据某种目的,按照一定形式和方法处理数据,使数据具有实际意义,彼此间形成联系,就构成了信息。表1就是由各种数据构成的方便面营养结构信息。

3.提问:分析上表信息,你认为方便面的营养结构是否均衡?

答案:从营养结构看,方便面的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对人体是有益的,但维生素和矿物质相对缺乏,因此方便面的营养结构不够均衡。

概括:对信息进行系统组织、整理、推理和分析,过滤、提炼和重新产生出有用的东西,结合现有知识体系,经过广泛深入的实践检验,被人们所接受和运用,就形成了知识。对方便面营养结构的分析结果,就是一种知识。

4.提问:根据分析你能得出正确食用方便面的方法吗?

答案:为均衡营养,食用方便面时应适当搭配新鲜蔬菜、水果等,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由于方便面中脂肪和钠的含量较高,膳食纤维少,营养单一,不适合儿童、老人及高血压患者等特殊人群长期食用。

概括:通过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形成对事物的深刻认识和正确判断,感知事物发展前景,作出成功决策。

5.结论:数据是信息的来源,信息是对数据加工处理后的结果,知识和智慧则依靠对信息的挖掘、过滤、归纳、演绎和抽象而获得。

“问题型”微课虽然增加了微课的长度,需要耗费更多的学习时间,但观看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具有较强的思考性和探究性。同时,微课不但给出了知识性内容,也隐含了思维方法的培养,因此,付出一定的时间成本是必要的。

案例2:深度理解概念建立思维基础

在学科思维方法形成中,“概念”具有重要作用。对概念的深度理解、建立关联和迁移运用,是形成学科思维方法的基础。因此,对概念的讲解不能仅停留在表面叙述上。有关“像素”的概念,通常被解释为“图像中的一个点”。如果深入分析,可以挖掘出一系列问题:这个“点”究竟是什么?是图像的亮度、颜色还是形状?

根据像素的生成方法可知,像素是数字设备对自然图像进行“采样”的结果,只有数字图像才会有像素。因此,像素是数字图像中表示某一微小区域内亮度(灰度)或颜色的数字。基于此,可以设计以下微课:

提问:既然通过采样,图像已经被转换成数字了,为什么还要进行“量化”?

回答:“量化”是将经采样得到的非结构化数据转换成结构化数据。

提问:为什么要将非结构化数据转换成结构化数据?

回答:因为采用冯·诺依曼体系结构的计算机更适合处理结构化数据。

……

这样的提问可以一直持续下去,把众多的基础知识完整地连接起来。

对概念的深入分析、不断挖掘和相互关联,可以帮助学生对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和方法有完整、系统地了解和掌握,进而有意识地将这些思想和方法迁移到其 他问题的解决中,逐渐形成正确、稳固的学科思维方法。这种思维方法就是信息技术最重要的学科核心素养——计算思维。

信息技术教育不应是常识和技能的教育,而应该是核心素养目标下的思维品质教育。所以,微课不是把旧有的教学模式照搬和移植到微视频中,而是对课程进行重组、构造和整体设计,形成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微课的核心不应是“短小精悍”“简洁明了”,而是在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中培养理论基础、技术方法和迁移能力,促进思维品质的发展。

  • 新闻网头条号
  • 新闻网微博
  • 新闻网微信
主管:陕西省委教育工委 省教育厅  |  主办:陕西教育报刊社
地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箱:sxjyxww@sina.com 电话:029-87323955
陕ICP备(08105011号-1)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8558961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