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陕西教育教学 > 2018年4期 > 正文
学校应是文化繁荣的主阵地
来源:陕西教育报刊社 作者:查仙福 江西省婺源县紫阳第六小学 2018年08月28日 10:10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内涵,是一个国家的内生动力。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坚信:学校是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主阵地。

一、学校要有更多的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华民族拥有5000年文明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这一文化血脉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最强大的文化基因。作为学校,在进行学校文化规划时,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并结合当地资源打造出地域文化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方能提升师生的认同感和执行力,而前提是我们要有更多的文化自信,有着教育人的自信!

二、学校要有更多的文化内容

校园文化要契合学校地域文化、现代文化精华、当前教育教学形式,三者完美融合才有更强的生命力,才能指导学校更好发展。

1.地域文化因素。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且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优秀的地方传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弘扬地方传统文化,为促进地方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源源不绝的精神源泉。学校可以依托天然的传统文化优势,把握历史文脉,通过文化润育学子,让学生继承和发扬传统精髓,并在传统文化的氛围中丰厚学生学识,陶冶情操,塑造优秀品格,为新时代的校园文化繁荣奠定基础。

2.现代文化精华。“文”不仅指传统文化,也包括现代文化。当今时代是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我们的教育是在立足于当地深厚文化的基础上,融合现代先进文化的一种现代化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新型人才的一种先进教育。

3.当前教育教学形式。文化繁荣兴盛是民族繁荣兴盛的鲜明标志和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意味着当代中国人的需求已经由主要满足物质需求,转化为主要满足精神需求。而文化建设的核心就是满足人的精神需求,文化已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我们的教育应弘扬现代社会主义文化,从文化中借力,促进学校的全面发展,从文化上发力,塑造学校特色教育品牌。

三、学校要有更多的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而各种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成为展现校园文化强大魅力的一个重要手段。

1.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

传统文化是现代文明发展的基石,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许多人对现在的“文明”认识大多来自于西方,却忘了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中文明唯一延续的国家。中国“文明”对人们产生深远的影响,直至现在还在影响着日本、韩国并逐渐影响欧美等国家。“全世界都在说中国话,孔夫子的话越来越国际化……”而令人汗颜的是,在我们本土,它的流失速度却非常惊人,原因是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得不够。要让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必须要融入中小学各科教学中去,针对不同层次青少年学生的接受能力,有重点地选择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追求学用一致的育人效果;必须要让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丰富多彩起来,通过实践活动,让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滋养青少年成长的充足养分和精神食粮。

2.培养创新创造能力的活动。

时代发展,日新月异,学校在注重传承经典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进取的能力。时代学子,是具有高素质、高文化的知识学子;时代学子,是具有创新思维、开阔视野的当代学生。学校要积极开展创新创造能力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适宜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具有国际视野的学生。

3.开展主题教育日的活动。

无论是“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还是 “五一”“六一”“七一”“十一”等特别节日,乃至“学雷锋日”“安全日”“国防日”“宪法日”等主题日,在重大节庆纪念日进行主题教育活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能促进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氛围。

未来学校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校园文化的竞争,每个学校都应该充分认识校园文化不可替代的作用,要重视利用校园文化这个不可缺少的教育资源,通过学校这个文化教育主阵地,一定能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

  • 新闻网头条号
  • 新闻网微博
  • 新闻网微信
主管:陕西省委教育工委 省教育厅  |  主办:陕西教育报刊社
地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箱:sxjyxww@sina.com 电话:029-87323955
陕ICP备(08105011号-1)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8558961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