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名师风采 > 西安市高新一中李育民 > 正文
德育回归学校教育本位的价值分析
来源:陕西教育新闻网 作者:​李育民 2020年10月29日 09:41

加强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统筹课程育人、实践育人和文化育人,是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国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德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但存在的影响德育成效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也不少,主要表现在:一是目标碎片化,缺乏系统设计,各学段德育目标交叉错位、层次不清,缺乏有序性和完整性,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二是内容抽象化,难于落地生根,德育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存在口号化、概念化现象,缺乏针对性和感染力。三是课程实施片面化,矮化全课程育人的功能,重视了德育学科的主渠道作用,忽视和淡化了其他学科的德育功能;重视了德育理论与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德育实践能力的培养等。学校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主阵地,让德育回归学校教育的本位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立德树人:践行教师的道德责任和使命

教师传授知识的终极目标是追求道德目标。知识观会影响知识传授及其传授方式,而知识观和由知识观所制约的知识传授中也有广义的道德观、价值观问题。传授知识活动中的道德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知识本身要有一种庄严的敬意,要坚持知识的独立价值。其次,对知识应有诚挚的爱意。再次,在传授知识中要有“诲人不倦”的精神。最后,在传授知识中,要有乐知的态度。如果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能使自己和学生做到敬知、爱知、乐知,并乐此不疲,那就是达到了教师应有的职业道德品格了。

价值引领:打通学科育人的德育主渠道

学校教育要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转化为具体的品格和能力要求,进而贯穿到各学段,融合到各学科,最后体现在学生身上,深入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教师需要确立“通过知识获得教育”,而不是“为了知识的教育”的教育思想。学科学习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形成高于学科知识的学科素养。

挖掘教育点,追求教育价值,提升教育境界是课程的价值追求。在价值多元和社会实践日趋复杂的今天,要引领学生作出理性的、正当的、合适的价值选择和判断,是一件不容易完成的事。教师本人对做人、做事推崇什么样的价值观都外显或内隐地传递着价值,影响着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价值引领从“正面”的角度讲,就是价值引导,直接引导学生接受社会认可的主流价值观;从“侧面”的角度讲,就是价值澄清,即对学生不正确、片面的价值观进行澄清。学校里的各门学科知识都是学生建立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基础,不同学科中蕴含着具体、丰富、不尽相同的价值内容及形态。

品格塑造:营造立体化的德育发展环境

多年的教育实践已经证明学生张扬个性的必要性,但决不能忽略对孩子的公德教育,必须从小培养孩子礼让仁和、合作共进的为人智慧。值得强调的是:品格只能由品格来塑造,人格只能由人格来培养,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先做到。教师的劳动有特殊性,在引导学生认识周围世界的同时,自己也作为周围世界的一个重要成分出现在学生面前,参与到学生的认识过程之中。这是因为教学不仅是知识的输出,也是教师内心世界的展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然流露的思想、品德、风貌、学识、才能、作风、言谈举止、待人接物无不潜移默化地影响、感染和熏陶着学生的心灵。学生有向师性,从幼儿园儿童到大学生都有模仿教师的倾向。所以,无论教师是否意识到,事实上教师的言谈举止、为人处世的态度都被学生视为榜样,也被学生竭力模仿。

制度建设:开拓一体化的德育新格局

为了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需要全面构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体系:首先,建立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体系。在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实施等方面充分体现“一体化”要求,纵向上,中小学各学段有机衔接、前后贯通、有序递进、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横向上,挖掘各学科、实践活动所蕴含的德育因素,发挥其特有的育德功能,实现全科育人、全员育人。其次,指导实际教学。要明确各学科德育特点、德育范畴、实施建议和评价建议,有利于教师准确把握教书育人的基本要求,充分发挥学科特点和优势,围绕育人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传道”与“授业解惑”的有机统一。第三,提高育德成效。实施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将立德树人目标融入各学科教学之中,根植于学科的核心素养,紧密结合学科教学内容,使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丰富了德育载体,有利于实现全员育人、全科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提高育德成效。第四,丰富德育方法途径。充分发挥现代传媒的载体作用,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进一步增强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家校合育、社会实践。要把德育工作做细、做小、落实,让每一所学校、每一名学生都参与其中。第五,改进评价方法。要把德育工作纳入学校管理标准化的重要内容。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强化学校德育工作的评价,强化教师引导、师德表现,为“立德树人”提供重要保障。

责任编辑:沐光
  • 新闻网头条号
  • 新闻网微博
  • 新闻网微信
主管:陕西省委教育工委 省教育厅  |  主办:陕西教育报刊社
地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箱:sxjyxww@sina.com 电话:029-87323955
陕ICP备(08105011号-1)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8558961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