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名师风采 > 渭南高级中学张华文 > 正文
绿色教育,润物细无声
来源:陕西教育新闻网 作者:​张华文 2020年09月24日 10:11

在一个充满人性化的社会中,绿色教育是最理想的教育方式。教师与学生是一对依赖的生命,是一对共同成长的伙伴。教师的教育行为会对学生形成终生的影响。在所有的教育中,只有爱的教育能以“润物细无声”的力量静然震撼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从真,向善,求发展。我们盼望绿色教育时代的真正到来。

绿色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绿色教育理念要求把教师培养成为绿色园丁,把学校建设成为绿色家园,把班级建设成为绿色园林,把学生培养成为绿色精灵。从灵魂出发,教化孩子;其次,绿化教育观念;再者,要讲究教育的策略,绿化自己的教育行为。

一、倾注爱心,塑造灵魂

教育者的工作对象是人,人有灵魂,教育被喻为灵魂工程,如果我们不从灵魂出发,教育是偏离方向的。从教20多年,从事班主任工作也有10多年,我推崇并试行的工作风格是温和教育。比起威严,我更喜欢亲切、随和、幽默。老师是学生的第二个母亲,爱孩子是母亲的天性,爱学生是老师的美德。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陶行知先生的“四块糖果”的教育故事,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孩与玫瑰花”的传说,无不体现着爱与理解的教育,他们正是绿色教育的先驱。我们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应循着大师们的足迹,将爱的教育进行到底。

绿色教育首先是爱的教育。我爱我的学生,不管他是优等生、问题生、还是贫困生。爱优等生,可能人人都能做到。但对优等生的爱应包含更多大的内容,力求人格完美,坚决摒弃哪怕些微的缺点。学生严伟,遵守纪律,团结同学,功课优秀,担任学习委员工作也很尽职。有次自习时间他给同学辅导,这本是件好事。我随意问了他一句,“干嘛不请老师?”他满不在乎道:“我都会,还请他干什么?”从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优等生对待老师的态度问题。我找他个别谈话,跟他讲尊重、感恩是一个优秀人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当时,我带的是尖子班,他的问题反映是班里大多数同学的问题。为此,我专门设计了“敬爱吾师,感恩他人”主题班会,班会上大家积极发言,最后达成共识。从此,尊敬老师蔚然成风。老师上课,有学生递上凳子,下课时有学生送来水杯,师生们身心愉悦地共享知识的乐趣。

爱问题生,最重要的是要尊重他们的人格。美国教育家爱默生曾说:“教育的秘诀是尊重学生,不要让批评成为一种习惯。”问题生的自尊心极度敏感。一句不经意的话,一个不留神的动作,都可能对他们形成伤害。绿色教育要求教师要耐心的等待学生的转变,用赏识的眼光观察孩子,为孩子创造机会,给孩子以信心。我上课时曾发现一名学生开小差,我有意多提问了他几次问题,下课后随手拿起他的水杯喝了几口,开玩笑说:“都是为了问你问题才把我渴成这样!”我们都笑了,从此他上课专心多了,因为他懂得老师同样是爱他的。

爱贫困生,一方面,引导他们认识到贫困并不可耻,只要将贫困化作学习的力量,就会取得骄人的成绩;另一方面,教育其他学生优待这些贫困生,爱护帮助他们,维护他们的自尊;再者,尽量给予资助。有一名学生梁小刚,因家境贫寒,母亲多病,几度产生辍学念头。我多方做工作,鼓起他学习的勇气,终于在当年考上西北大学外语系。同时我以力所能及的力量资助他完成学业。如今,他已走上了重要的工作岗位。不久前他还打电话告诉我,他仍记得老师说过的一句话:“乔丹是黑人,但他能所有的人为他欢呼!”我是一名教师,即使世界上所有人都看不起我的学生,我也要眼含热泪去拥抱他,赞美他。在我的班级中,我力求让每个学生都能沐浴在爱的微风里,快乐地学习,健康地成长。

二、顺其规律,循循善诱

古代哲人老子强调的“无为”,就是不违背自然规律办事。柳宗元在他的名篇《种树郭囊驼传》中提出了种树的八字方针:“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教育孩子何尝不是如此呢?因材施教,顺势而为才是高明的教育。我们的教育应该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交融,协调而健康地育人,要重视灵性、重视智力、更要重视人性。有一名叫赵亮的学生,学习成绩不太好,但字写得特别漂亮。我有意开发他手聪这个智慧点,让他担任板报组长。他非常喜欢这份工作,这里成了他施展才华,张扬自我的一个舞台,他还学会了画各种报头画。板报内容是我班学生一个精神力量的来源,他出色的工作让板报成了我们的一道风景。虽然高考落选了,但受他鼓励而“中举”的学生至今还惦记着他。他现在开了一家装修公司,自己当老板,我的房子就是他装修的。作为老师,还有什么比这更令人欣慰的!

在现在的高中生身上存在心理发展的的矛盾,这些矛盾主要包括:1.理智与情绪之间的矛盾;2.交往与心理闭锁之间的矛盾;3.理想的我和现实的我之间的矛盾。相对来讲,现在的中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弱,容易产生挫折感,表现出生气、焦虑、沮丧、对抗甚至放弃学习。班主任则应该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提高其对挫折的承受力。首先帮助学生分析形成挫折的原因,如果是客观环境造成的,当事人的挫折心理就可大大减轻;如果使受挫者认识到挫折制造成的后果并不严重,其挫折感也会减轻。其次,引导学生合理宣泄。比如向自己的亲人、可信任的同学倾诉,自己写日记,给远方的好友写信、打电话,再没人的地方大哭一场等等。以合理的方式宣泄不良情绪,可以降低学生的挫折感,形成良性的心理成长过程。

三、讲究策略,科学引导

绿色教育的责任是:引导孩子,而不是管理孩子。所以,我们应将自己生硬的教育行为化解为科学的引导。

1、变阻止为疏导。在电子化普及的时代,手机的智能化带来了诸多教育管理上的新问题。成年人尚且不可抵制新媒体的诱惑,更何况是玩心正足的孩子。14级1班新入学的50名学生,报道当天几乎人人手持智能手机一部,其中不乏苹果,三星的高端手机。随时都有孩子拍照发朋友圈,随时都有低头投入聊天的孩子。如果处理不好这个问题,学生会沉浸自我世界,分散精力无法自拔,直接影响学习。但如果强行收缴手机,必然会有抵触情绪。作为班主任的我,经过一番准备之后,第一天“收假收心”班会,便以学生最喜欢的方式,用微信圈流行的“一段在国外疯传的视频”为教材,在轻松愉悦的欣赏中,让学生自己领悟手机带来的隔离感和孤独感,并且主动请求,上交手机让老师保管。有疏导无堵阻,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孩子的心理发展,这正是绿色教育的体现。

2、变同情为鼓励。九六级学生孟勇,父母离异,性格内向,但学习很努力。当时,他担任我的英语课代表,我鼓励他的学习态度,表扬他工作上的尽职,放心地交给他任务。我诚心希望他与同学的交往中,性格开朗起来。2000年他从北京理工大学毕业时,以自己憨厚朴素的性格和优异的学业成绩被中科院力学研究所的一位导师选中。在他分配工作以后,我收到了他的来信:“张老师,您要多鼓励学生,人人都需要鼓励,我就是在老师的鼓励下建立起成功的自信的。”

3、变批评为理解。在孩子们身上,也许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点,但我们不要一味地去指责他们,要试图了解他们为什麽那样做。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孩子的过失不管多么严重,如果不是出于恶意,就不应该责罚他。苏大师本人正是这样做的。苏霍姆林斯基在乡村中学任校长时,看到一个低年级的小女孩摘下了花房中最大的一朵玫瑰花。他微笑着问她“这朵花拿去做什么用呢?”小女孩害羞地说:“奶奶病得很重,看不到这朵花,我想把这朵花让她看一眼就还回来。”苏先生被小女孩的话深深感动,他又摘下两朵玫瑰,送给小女孩,说:“这一朵是送给你的,因为你有一颗善良美丽的心,这一朵是送给你妈妈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的好孩子。”假如是我们,“别摘,留给大家看!”而苏先生不愧为一个教育家,善于从学生的错误中挖掘闪光点。不应简单地下结论,去批评,而是要更了解和理解学生。

4、变伤害为呵护。我曾听过很多老师的公开课,对待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犯错的学生,他们的态度是不同的。有的老师当众呵斥:“下次再这样,别怪我不客气!”甚至我还听到有老师这样发问:“那个长得很胖的同学站起来发言。”当然更多的时候,我听到的是动人的呵护:“我知道你是太紧张了,按照你的实力,完全可以回答出来!”如果班上有同学迟到了,我绝不会骂他懒虫,因为十有八九这位同学是晚上熬夜学习了。过问之后的学生很少有再次迟到的。韩国有一则“农夫和牛”的故事,农夫对着别人评价自己的牛时,还要到一旁附耳再细说。“牛虽是畜类,但心灵和人是一样的。”一位农夫对待一头牛尚且知道讲究方法,不当众褒贬,唯恐伤了它的心,令它难堪。而我们对待具有聪明才智,自尊心强的学生却当众呵斥,令它难堪,这是一件多么残酷的事情啊!绿色教育呼唤教育工作者:树立教育“环保”意识,保持“水源”清洁,不使学生受到污染。

5、变说教为心灵沟通。用绿色教育理念变革师生关系,需要把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回化到以心灵交流为中心。今年开学适逢庆祝世界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大阅兵,于是组织学生观看阅兵直播变成了爱国教育的首选。一大早我就和孩子们守候在教室的多媒体前,当看到一列列新式武器和英武的部队整齐展示时,师生热泪盈眶,掌声雷动。为祖国骄傲,为祖国更强大而学习的种子已经无形中在孩子们心中扎根。每年的央视“感动中国”节目都令人振奋,我也很受启发。现搬现用,把这个节目搬到了高三二班的教室,大部分同学都谈到了这一年里自己的生活,学习,成长中的感动,动情之至。在这里,没有老师,学生,只有心心相印的朋友。这种心灵的沟通成为他们高三漫漫学习过程中的一个亮点,令人难忘。

在所有的教育中,只有爱的教育能以“润物细无声”的力量静然震撼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从真,向善,求发展。教育是育人工程,绿色教育是优质的育人工程。绿色教育以爱为灵魂,尊重教育对象,尊崇教育规律,因材施教,顺势而为。我渴望绿色教育思想渗透到每一位教育者的心灵中去,体现在每一位教育者的行为当中。我期望绿色教育时代的真正到来。

责任编辑:沐光
  • 新闻网头条号
  • 新闻网微博
  • 新闻网微信
主管:陕西省委教育工委 省教育厅  |  主办:陕西教育报刊社
地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箱:sxjyxww@sina.com 电话:029-87323955
陕ICP备(08105011号-1)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8558961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