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名师风采 > 延安市黄陵中学党月玲 > 正文
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 ——听清华附中徐慧琳老师观摩课课后反思
来源:陕西教育新闻网 作者:党月玲 2019年08月26日 14:54

6月16日。我们延安市骨干老师一行50人在吴欣鑫教授的带领下来到清华附中,感受到了清华附中浓厚的文化氛围,也感受了学校教学的井然有序。上午在清华附中听取了徐慧琳老师一个人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的同课异构课。下午来到清华园,领略清华的优美环境,感受清华的人文思想。

上午两节课,徐老师对同一篇课文设计了两个思路。第一节课是从学生问题入手解读文本,重点探究苏轼在众多三国人物中选择周瑜作为英雄代表的原因,引导学生寻找苏轼和周瑜的契合点,探究诗人的思想感情;第二节课从文字入手,即徐老师所说的“言”,析景缘理,体味词中语言的丰富性和创造力,体会文字背后的情感,在“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千堆雪”那完成完美转身,印证了王国维那句“一切景语结情语”,作者的思想感情水落石出,诗言志的重点得到了突出。

徐老师的这两节课同课异构之“同”是都以问题为中心贯穿始终。其不同是第一个教学班是学生“质疑—汇总—探究—解疑”,老师只在某个“结点”上给予引导。第二个教学班则是老师提问诗文关键词,学生在解读关键词的同时从而引生出某个问题,就问题让学生讨论探究之后展示分享。老师再点拨,再生成新的讨论问题。

表面上看徐老师是在和学生聊天,实质上说的都是该说的,聊的都是该聊的。关键是徐老师每一次都能听出学生回答问题的“入口”和“出口”,能及时给学生“拐点”和“方向”,从而以学生的思维发展为主线有效地落实课堂重点和难点。

两节课,不同的设计,不同的问题探究,但本文教学的目标和诗歌教学的中心却是统一的,那就是文章的旨,作者的情。往深层次讲,也完成了对学生探究能力、思维品质的提升。听徐老师的课我悟到教学中应该做到下面几点:

一、作为教师,首先要学做真人,教人学真,让语文课堂回归本真

徐慧琳老师的示范课并没有像以往的公开那么有“立体感”,也没有所谓的流程和格式,但特课堂很真,老师只有引导启发,没有过多的预设,老师给学生的是一张白纸,一支画笔,一个命题。

徐老师的教学更符合符合学生思维发展规律,她不会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学生,一旦学生遇到问题,徐老师会随时让学生讨论,只是在思维的“节点”对学生给予恰当的合理的引导,帮助学生实现思维的提升,并引导学生感悟中国传统经典诗词的独特艺术魅力。这才是真实的语文课。在课堂上徐老师显得非常随性,学生也很随性,但这随性又不是漫无目的、不着边际的。在看似随性的教学过程中隐藏着教师对学生的理性思维的训练与指导,看似漫不经心实则用心良苦。这恰恰符合了“无为乃大为”的思想,让人佩服,佩服徐老师深厚的教学功底,也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误区。

现阶段语文教学中存在的种种误区——只追求教学形式的改变,而忽视了对文本的深入解读。老师跟着教参走,学生跟着老师走,很少有人去关注教学的有效性。用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也许是答题高手,而并非是具有人文情怀的鲜活的人,这就与我们语文教学的初衷背道而驰。故而,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摒弃浮华,删除一些可有可无的环节,让语文课返璞归真,用理性与学生“对话”。

二、形散而神不散

每次听课,感受都不一样。但却有一个规律,愈是大家,他的课堂雕饰得愈少,没有统一的形式,没有基本规律,但每节课的主题都很突出,重点目标明确又突出。对于大家来说,这些都不算什么,

反思自己,不管什么内容的课,你得搞明白你设计本节课的教学活动要达到怎样的目标,这个目标不一定高大上,也不一定要追求统一,但需围绕学情,围绕教材,甚至要根据老师自己的特点。问题的设置,形式的设计都是围绕自己的教学目标。徐老师两节课的具体设计方法不同,但在“志”这一块达到了统一。

三、要善于大胆取舍

我们平时总是考虑这个目标没完成,那个环节没展示,因为追求面面俱到,所以失去了侧重,结果效果不佳。徐老师删繁就简,不追求形式,还课堂以原生态,一切根据学生的需要,围绕自己的教学目标而展开活动,还课堂以原生态,学生的思维都是即兴的展现,老师只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三方对话的参与者,问题探究创新的激发者。徐老师在这两节课中角色定位和具体操作都拿捏得恰到好处。

四、更加相信吴欣鑫老师说的“等得起、耐得住才能生得成”

语文教学是个慢功夫,我们常常因为过分看重课堂的目的性,因而造成为了短期目标而影响终极目标。“授之鱼不如授之渔”。告诉他,他就会忘记;展示给他,他就会记住;让他参与,他就会理解。记忆是一种很不可靠的东西,只有理解掌握了知识和能力,才能实现以“不变应万变”,才有可能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各种能力。能力是一种携带方便运用自如的东西,愿我们能在自己的教学中教给学生,或者说更多地培养他们的各种能力。

徐慧琳老师这两节课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本,借鉴意义很高。我们一定在今后的教学中学会灵活运用她的教学精髓,不断寻找适合自己和自己学生的教学模式,使我们自己的教学更加有效。

(作者注:此文发表在《陕西教育》2019年第四期)

责任编辑:沐光
  • 新闻网头条号
  • 新闻网微博
  • 新闻网微信
主管:陕西省委教育工委 省教育厅  |  主办:陕西教育报刊社
地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箱:sxjyxww@sina.com 电话:029-87323955
陕ICP备(08105011号-1)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8558961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