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名师风采 > 淳化县教育教学研究室党仲强 > 正文
一节绝对击碎你课堂观的语文常规课
来源:陕西教育新闻网 作者:​党仲强 2021年04月01日 12:47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走进了延安培植小学语文示范课堂,成为一名谦恭的学习者。也就是这节六年级语文《古诗词诵读》课,改变了我对语文教学的固有认知。自己常常倡导而又苦苦寻找的“把课堂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的课堂,终于似曾相识,却又超乎我的想象的展现给了我。心头多年的寻闵,终将以完美的姿态展现在我的眼前,使我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情不自禁想把她的芳容描述给我所有的同仁们,让我们共同分享她的海量与自主!

这节《古诗词诵读》课,在上课预备铃响过以之后,体委就引领了两首古诗诵读,算作课前一首歌吧!正式铃声响过之后,老师登上讲台,打开多媒体,直入课题,板书课题。在没有任何导语引入之下,就出示了第一首诗《采薇》,学生自读、指读、齐读,提问出处,多位同学交流课前自学对《诗经》的掌握情况;教师出示《诗经》资料,生齐读。再采用个别、集体等形式反复读《采薇》,指多生交流诗意(一般是小组开火车),有13位同学作答;拓展“也许他想到了战争的艰苦和残酷……”、“也许他的心里还有一连串的担心……”两方面的四首古诗句;要求有感情的读《采薇》,多媒体出示标示节奏的诗歌,明确“戎卒返乡诗”、“千古厌战诗之祖”,再次指导学生有感情的个别读、齐读、分组读。全诗教学用时7分钟。

依次方法,教师接连出示了《送元二使安西》、《春夜喜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和《江上渔者》,分别采用学生自读、齐读,了解作者,解诗题,再读,借助注释解诗意,生交流诗意,集体背诵,拓展同类古诗和诗句;教师点拨总结后结束该诗的学习。

纵观这节《古诗词诵读》课,使我在以下方面受到启发和震撼。

一、着眼积累,增容创新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诵读教学重在提高学生的诵读兴趣,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本节课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首先以海量内容安排,增加学生的阅读积累。全节安排五首诗,共计24句,每首诗都通过老师引导,学生诵读,感知诗意,当堂集体背诵。同时在每一首诗诵读解意之后,还拓展了学生所积累古诗及诗句,全节共拓展学生储存的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描写“战争艰苦和残酷”、“胆怯心情的”、“依依送别的”、“美好春色的”和“民生疾苦的”等48句千古名句。同时还有文学常识“唐宋八大家”记忆顺口溜。容量之大,内涵之丰富,是语文常规课难以达到的,可以说容量超级大。但是在这样超级大的诵读课堂,我看不出那一个学生掉队或跟不上节凑。整节课好似置身于“诗词大会”。那紧张而有序的背诵与拓展,形似“飞花令”、“诗词接龙”,令听者目不暇给,听力不及。惊叹孩子们的海量积累与超强的反应。

其次是打破了常规课每节课教授一两首诗的安排,突破了教学设计固有的环节。以学生的自我理解与感悟评价收获,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以学生的学习理解终结,以海量积累为标,颠覆了诵读课的课堂教学覌。

据悉,这种超容量的课堂,得益于这所学校语文课堂教学的改革,他们主张“广积粮,不深挖”;使学生有了丰厚的阅读积累。得益于学习韩兴娥老师的“海量阅读”。韩老师可以用两星期的时间把教材学完,这对于大多数老师来说是不可思议的,但是这种做法得到专家及家长的认可。以后的时间都用来“海量阅读”,读唐诗,读宋词,读成语,读名言警句,读《论语》,读《中华上下五千年》,老师引导着和学生一起读。“她的学生能把各类经典融会贯通,上下五千年、纵横数万里,孩子们成了天文地理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小博士’。”

二、学生主体,教师主导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自主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这节《古诗词诵读》课,真正的是学生做了课堂的主人,成为学习的主体。上课一开始,学生就进入了亢奋的诵读、交流状态。教师多媒体出示古诗词以后,学生就开始自读、齐读、根据老师出示的作者简介,结合课文注释,学生积极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围绕课文反复交流。每一个问题抛出,就有全班三分之一的学生交流。遇到拓展诗词、诗词名句,学生争相诵读,唯恐被他人超越。可贵的是老师从来不去重复学生自主理解和交流的答案,而是不断的引导交流,直至学生交流停止,才进行下一个环节。

在本节课结束评课中,老师们谈论最多的是“堵不住繁琐讲解的路,就迈不开自主学习步”、“让能跑的学生跑起来,能走的学生走起来”。正是基于这种语文课堂改革的思想,才使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语文课程标准》还说:“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类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这节课老师不仅提出问题,用问题引领学生拓展与加深对诗意的理解,而且还能适时归纳点拨,又能做到不重复,不啰嗦,学生讲到的老师不讲。有效的节约了课堂教学用时,增大了课堂容量。

三、拓展及时,分类有序

这节《古诗词诵读》课,还有一个最大的亮点,就是拓展延伸及时而深广。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完诗词课文后,很恰当及时的展开同类诗词、名句的拓展阅读,不仅扩大了积累数量,而且联想类比,加深理解与感悟。如在学习完《送元二使安西》这首送别诗之后,教师及时拓展出示“依依不舍”的诗词名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zī)去,萧萧班马鸣。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以此类推,老师在引导学生完成诗词学习任务之后,都有同类别的诸如:“战争艰苦和残酷的”、“胆怯心情的”、“美好春色的”和“民生疾苦的”拓展。类别同课,数量之大、有序推进,加深理解与积累,有效的增加了课堂的广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多样诵读,解意悟情

这节《古诗词诵读》课,大量的多样性诵读,充分体现了语文学习中“读”的重要作用。叶圣陶先生说:把“读”强调到何种程度都不为过。陶渊明也说“好读书,不求甚解”,就是让人们反反复复地读,不用思考甚至是不必思考地读。中国的古人是这样学习的,日本人也是这样,称之为“素读”,是日本人对中国古代私塾授课方式的定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特别是古诗词教学,就是要通过课内学生大量的朗读,解意悟情。《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本节课从进入学习,就运用了自读、指读、齐读、有感情的朗读等方式,采取“开火车”、“跷跷板”、“东半球西半球”、“水波浪”、“男声女声”等多种形式,增大朗读面,使所有的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都能得到充分的享受到读书和展示自我的乐趣,享受平等的学习权利。使课堂不再是优等生表演的专属舞台,学困生陪学的绿叶。也就是在多样的诵读中,学生感悟了诗意,理解了诗情。达到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和“不待老师讲,我自解诗情”的学习境界。摒弃了老师的过度讲授而阻碍了学生自主实践。

语文能力不是老师讲出来的,是学生自己读出来的。叶圣陶也说过:你不讲我还明白,你越讲我越糊涂。本节课实现了读的突破,使“解诗意、悟诗情”的学习目标完成水到渠成,自然生成。

五、关注表达,指向语用

语文课程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本节课关注学生语言表达,口语交际,语言训练贯穿课堂教学全过程。教学从一开始,就以“你对《诗经》知道多少?”谈话交流切入,采用指说、轮说、抢说的方式,让更多的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交流说话当中,反复进行语言训练,学生成为说话的主角。同时不断抛出对作者、诗题、背景、诗意理解、同类型诗句的联想、诗句含义的解释等多种问题,开展语言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老师在课堂学习中,不断进行语言训练,目标直指语用,在扎实有效的语言训练中,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为写作储备词汇,为交流反复实践,为思维发展铺就道路。课堂活动中,孩子们有理有据的译文举典,娓娓道来的作者趣事,活灵活现的诗境描述,无不展现出这所学校语言训练的累累硕果。

总之,本节课教学,不是说完美无缺,但就从深化课程改革,筑牢中华民族之魂、“得语文者得天下”的角度,这节课可以说实现了学生的语言构建和思维发展的双丰收,直指语文素养的养成,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成功案例。

责任编辑:沐光
  • 新闻网头条号
  • 新闻网微博
  • 新闻网微信
主管:陕西省委教育工委 省教育厅  |  主办:陕西教育报刊社
地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箱:sxjyxww@sina.com 电话:029-87323955
陕ICP备(08105011号-1)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8558961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