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陕西教育教学 > 2012年7-8期 > 正文
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陕西教育报刊社 作者:甘肃省兰州市白银区第一小学 赵春玲 2012年09月03日 09:50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中学生是教育、发展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结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以及对语文知识的实际掌握情况来搭建教学内容,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对知识的需求程度,激发学生的主动求知欲望。预示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需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借以来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促使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在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下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借以供同仁参考、借鉴。

一、强化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能触及人的精神世界。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主要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掌握阅读文本、汉字等的知识,来感悟一定的人生哲理、思想道德,提升自身的综合技能。”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情感体验对于学生积极开展思维参与到活动中去,从而增强自身的体验、感悟而获取知识有着直接的推动作用。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搭建一定的教学环境,来促使学生情感体验的产生,进而获取知识,增强技能。如:在识字教学中,笔者首先为学生营造一个“找朋友”的环境,即:让学生根据拼音去找相对应的汉字,或者根据汉字去找相对应的拼音。之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拿拼音的学生去找拿汉字的学生,并读一读,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学生之间进行情感与思维的对话,引导学生在娱乐过程中掌握识字内容。

二、巧用学生的心理特征,延伸教学知识范畴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小学生好奇心强,对于新鲜事物都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学生的这个心理特征,整合、优化教材内容,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诱导学生自主参与到学习中来,增强学生掌握知识的强度和力度。教师也可趁势延伸教学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促使学生语文发散思维能力的形成。如:在教学《兰兰过桥》一课时,笔者首先向学生展示其想不到的情景,“桥”的相关图片,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之后提出问题:通过阅读课文,你能找出爷爷带兰兰看的第一座潜水桥和这些图片上的桥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你觉得这样建筑潜水桥有什么好处呢?请分析、总结潜水桥的特点等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开展思维,寻找问题的答案。在他们讨论桥用玻璃砖造的时候,就其结实程度,有的学生开展了丰富的想象力,说“这个玻璃砖必须特别的结实,如果不结实的话,有大的鱼撞过来就会把桥撞倒的……”这样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来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促使学生自主探究,活跃课堂教学氛围,从而增强学生的语文知识和综合技能。

三、 心理健康教育与语文知识相融合,塑造学生的品质

小学生年龄较小,他们内心渴望得到教师和同伴的认可。如:实践证明:激励教学有助于塑造学生自信的性格。我们知道:自信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在学习中,学生具备了自信能力,就会努力克服困难,深入探究。小学生是塑造性格、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教师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与语文知识相融合,促使学生健康、健全人格、品质的形成。在语文教学中,适当地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肯定,让学生尝试到成功的喜悦感,能够充分激发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从而对语文学科产生兴趣,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在此环节,教师需要注意的是:要结合不同学生实施不同程度的鼓励,注重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和对语文知识的实际掌握情况,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自主、自由的发挥自我,倡导其个性特征的张扬,确保激励教学的有效实施,推动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如:笔者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综合情况,对学生进行分层,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不同程度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教学中都能感受到成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对全面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人格品质有着推动作用,更是最佳、最便捷的途径。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涉及到听、说、读、写四大内容,教师只要善于观察教学中学生的细微变化,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促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推动其全面健康有效的发展,进而为学生将来良好心理素质发展奠定有效基础。

  • 新闻网头条号
  • 新闻网微博
  • 新闻网微信
主管:陕西省委教育工委 省教育厅  |  主办:陕西教育报刊社
地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箱:sxjyxww@sina.com 电话:029-87323955
陕ICP备(08105011号-1)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8558961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