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陕西教育教学 > 2013年7-8期(合刊) > 正文
浅谈中学语文感知教学
来源:陕西教育报刊社 作者: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龙桥中学 严卫华 2013年10月10日 17:33

在阅读教学中,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感知,它是理解的基础,没有感知便无从理解。在过去的语文教学中,往往是肢解课文,肢解知识,有时甚至脱离具体的文章、具体的语境,生硬地释词、机械地分层,不是从认识的要求去学习文章,而是单纯进行一些简单的语文技能训练。我校在认真学习国家级语文实验课题“学堂、讲堂、主人”的基础上,构建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整体感知——质疑讨论——揣摩探究——拓展迁移——归纳小结。本课题其中有一个贯穿始终的重要活动就是感知。下面就具体谈谈我们在实践过程中的做法。

一、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就是开始接触一篇文章,首先从总体上有一个大概的认识,这是学习一篇文章的基础。量体裁衣,看菜吃饭,按学习文章的目的和文章体裁感知文章,如果接触的是一篇记叙文,首先看它是写人的还是记事的,写人的,主要人物是谁,有什么性格特点。记事的,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是什么。通过人物或者事件反映一种什么现象,或者揭示一个什么道理。比如:《孔乙己》这篇小说,主人公是孔乙己。写了人物的悲惨遭遇——有姓无名、穷困潦倒、面色青白、常有伤痕、受人嘲笑、被人吊打。为什么会有如此悲惨的遭遇呢?是因为他轻视劳动、不会营生、好喝懒做、偶尔偷窃、灵魂扭曲、自欺欺人。本文的主题究竟是什么?就是通过记叙孔乙己(人物)的悲惨遭遇(事件),控诉了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知识分子的罪恶,暴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冷酷(意义本质)。这样就从总体上把握了本文的内容。

二、局部感知

就是对文章的仔细研读,同样也要根据文章的不同体裁、不同要求、不同的学习目的仔细体味、感知。这在我们的教学流程中就体现在“质疑讨论”和“揣摩探究”这两个环节中,这是完全符合感知心理学的。如果说整体感知是从语言文字到意义结构的“逆向”心理过程,那么局部感知则是从意义结构到具体语言材料的“顺向”心理过程,局部感知侧重从运用的角度学习语文,研究文章是如何围绕文章的中心选材、布局、分段、谋篇,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遣词造句、修饰文字,这就需要精雕细琢的感知,根据课文的不同要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感知。

(一)语言感知

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感受,用叶圣陶的话说,也就是对语言文字正确丰富的了解。不同的文章对语言的要求也不相同,就说明文而言,平实说明要求语言准确严密,文艺性说明不仅如此还要求生动形象,如:“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是技术”。这准确地说明了苏州园林的艺术性。再如“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多了。”“隔”和“界”两个词运用得非常准确,“隔”是用实物挡着,有阻断和无法穿越的意思,表示墙起的是“隔”的作用;而廊子用“界“表示是因为廊子没从根本上隔断。

(二)情感感知

文学作品包含的情感是非常丰富的,有些很直观,有些还需要仔细琢磨语言,才能感悟和把握,如《一面》中“这一来不会错了,正是他!站在前进行列最前面的我的同志,朋友,父亲和师傅!憎恶黑暗有如憎恶魔鬼,把一生的时光完全交给了我们,越老越顽强的战士!”对鲁迅一连串的称呼:“同志”“朋友”“父亲”“师傅”“战士”,表达了“我”对鲁迅的敬爱之情。

(三)景物感知

景物描写在文中很多,一般情况下,景物描写有渲染气氛、深化主题,烘托形象的作用,对描写景物的体会和感悟,就是一种景物感知。比如马致远的小令《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写意般的景物素描,使读者有一种萧索凄凉之感,这景象有力地烘托了羁旅天涯、顾影自怜的“断肠人”的形象,渲染了浓厚的、悲凉的氛围,深化了主题,增强了感染力。

(四)形象感知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就是形象感知的主要对象,比如《孔乙己》中孔乙己是个什么样的形象,可以从文中对其言行、肖像的描写直接获得形象感知。有的则相对比较抽象,如在一些诗词中的形象感知就需要去深刻感悟,展开必要的想象。李清照的《醉花阴》,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所展现的“闺中思人”和“西窗共剪的形象便是这种情况。

在局部的精雕细琢的感知中都必须以语感为基础、为核心,离开语言的理解,其他的感知都失去了基础,因此在感知教学中要特别重视词语的理解感知。

  • 新闻网头条号
  • 新闻网微博
  • 新闻网微信
主管:陕西省委教育工委 省教育厅  |  主办:陕西教育报刊社
地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箱:sxjyxww@sina.com 电话:029-87323955
陕ICP备(08105011号-1)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8558961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