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陕西教育教学 > 2013年7-8期(合刊) > 正文
在生活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来源:陕西教育报刊社 作者:陕西省神木县第七小学 田美美 2013年10月10日 16:29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领悟”出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能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生活实际,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成为每位数学教师重视的问题。但如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需要我们不断实践和探索。下面谈谈我个人在这方面的做法和体会。

一、从生活实际中抽象出数学知识

1.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概念、计算法则。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相应的实例。例如:在常见的数量关系“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中的“工作效率”,学生不易理解。为此,我在教学前,在班里举行了一次缝纽扣比赛,教学新课时,联系缝纽扣的活动,学生很容易便理解了“工作效率”就是指单位时间内所完成的工作量。

2.从贴近学生实际水平的现实出发,一步步引出概念。例如,“面积单位”可以这样教学:先出示大小差别比较明显的两个三角形,让学生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得出:面积的大小可以用眼睛看出来;再出示两个等宽不等长、面积差不多的长方形让学生比较大小,得出:面积的大小可以用重叠的方法比较出来;然后出示不等长也不等宽、面积差不多的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让学生比较大小,学生深思后得出:可以画方格,再通过比较方格数的多少来比较面积的大小;最后出示两个方格数相等,但面积明显不等的图形,引导学生讨论方格数相等为什么面积不相等?从这个现实问题中得出,方格的大小必须有统一的标准。这时引出“面积单位”已是“水到渠成”了。这样组织教学,学生不仅掌握了面积单位的概念,而且了解了面积单位产生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受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学习了圆的知识,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还可以让学生想办法找出盆底、锅盖等的圆心在哪里。通过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广泛运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2.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掌握了某项数学知识后,可以有意识地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当中。例如,学了“按比例分配”的知识后,让学生帮助算一算本住宅楼每户应付的电费;学了“利息”的知识后,算一算自己在“新星小银行”存储的钱到期后可以拿到多少本息等。

3.加强操作,培养能力。把课堂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往往被错综复杂的生活现实所难住。这就要加强实践操作,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的能力。例如,教学“比和比例”后,我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要求学生测量操场边水杉树的高度。多数同学摇头,少数几个窃窃私语,但始终找不到好办法。教师适时取来一根长2米的竹竿,笔直地插在操场上。这时正阳光灿烂,马上出现了竹竿的影子,测量得出影子高度为1米。启发学生思考:从竿长是影子的2倍,你能想出如何测量树的高度吗?学生说:树高也是它的影长的2倍(教师补充“在同一时间内”)。这个想法得到肯定后,学生们很快从树影的高度,计算出了树的高度。接着,教师又问:“你们能用比例写出一个求树高的公式吗”?于是得出:竿长∶竿影长=树高∶树影长。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增长了知识,锻炼了能力。

4.自主探索,培养创新能力。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有一些学生的操作,都是按教师设计好的程序,在教师的指令下进行的,问题也是教师提出的,学生根本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要达到什么目的。这样的教学活动思维少,缺乏探究的味道,学生根本没有自主性可言。要改变以上状态,就必须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说,学生做”以及大量演练习题的教学模式。教师必须转变角色,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从生活实际出发,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去思考问题是怎样提出的,概念是如何形成的,结论是怎样得出的,这样的学习方式,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 新闻网头条号
  • 新闻网微博
  • 新闻网微信
主管:陕西省委教育工委 省教育厅  |  主办:陕西教育报刊社
地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箱:sxjyxww@sina.com 电话:029-87323955
陕ICP备(08105011号-1)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8558961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