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陕西教育教学 > 2013年7-8期(合刊) > 正文
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巧用合作学习
来源:陕西教育报刊社 作者:山东省曹县聋哑学校 杨冬梅 2013年10月14日 18:30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这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和核心要素,旨在以学习方式的转变带动教学方式的转变。这是“以人为本”,注重挖掘人本身的学习潜能,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真诚期盼。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我们欣喜地看到,教师们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认真地按照“课标”的精神引领自己的课堂,使课堂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和生机。

但在课堂表面热闹活跃的背后,出现了形式重于内容的现象,特别是合作学习方式的运用,有过多过滥的现象。有的上课前,学生的座位便排成了“合作”状,课堂上“四人小组合作”之声不绝于耳。难道新课程所倡导的“合作学习”就是形式上的“排排座”、“交头接耳”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那么,怎样的学习才是有效的合作学习,什么样的课堂适合用合作学习的方式。

一、有效“合作学习”的要素

合作学习体现的是互动性,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并把互动的中心更多的聚集在生生关系的拓展上。

我认为有效“合作学习”的要素主要有:

1.不许有明确的任务指向。任务的确立(也就是问题的提出)“含金量”要高,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而且是学生无法独立完成的。它必须借助小集体的协作力量,小组内分工配合,才有希望突破。

2.合作学习应将“刀刃”用在难点的突破上。合作学习是通过任务的引领,学生自主思考后,再进行组内切磋,以谋求这一指定任务的共识,采取一致的解决行动。其目的是希望学生用集体的智慧,将文本内容进行“自我建构后的集体再建构”,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习得“精华”。因此,合作学习不许为突破难点服务。

3.合作学习必须全员“齐动”。合作学习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参与展示,体验交流合作的快乐。

4.成果展示必须多样化,允许不断修正完善。合作学习的目标重在倡导小组创造性地展示合作成果。特别是发言后的小组能在其他小组发言的启迪下,不断完善原有的决定,力求风格各异,呈现多样化。

二、有效“合作学习”运用的时机

合作学习的优势不言而喻,恰当地运用它,会让我们的课堂充满蓬勃的生机,但切忌滥用。那么何时才是运用“合作学习”的恰当时机呢?

1.用在学生质疑问难的“卡壳”处。课堂上,学生以自己的心灵解读文本,体验生活,以他们的视角看世界,可能会出现我们成人难以想象的问题。开放的课堂中,学生有可能冷不丁地提出一些棘手的问题。我认为此刻,是采用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

2.用在读写结合的训练上。每一篇精读课文都能挖掘出一两个对学生进行读写迁移的训练点。由于学生层次有异,如果统一步调要求,势必造成两极分化。此时若采用“合作学习”,便能取得以优扶差,集体受益的效果。如学习了有关动物的课文后,我要求学生“合作创作广告语”来唤醒人们保护动物的意识。学生热情高涨,一条条充满了童真、爱心的广告语纷纷出炉,合作的效果明晰可见,课堂学习因此被掀起了一个小高潮。

3.用在课本剧的演练上。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文章适合学生表演,如历史故事、寓言故事、童话等。这些课文的学习适宜以“合作学习”的方式,在学生自我解读文本的基础上,经过集体合作编成课本剧,由小组成员担任导演、编剧、演员、等职责,倾全组之力,再现课文内容,并能融全组的理解加工于创作之中。这时便能产生迷人的力量,这是“单枪匹马”难以企及的。

4.用在习作的评改环节上。《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改作文的习惯。而自改前的互改是不容忽视的。合作能让小组成员以旁观者的眼光解读分析习作,审视习作的得与失,提出修改意见,有助于学生自改。实践证明,此环节用“合作学习”,效果很好。

“合作学习”给语文课堂送来缕缕清风,但我们一定要慎而用之。巧用,便能“疗效显著”;滥用,则不但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反而会带来负面影响。为此,我们教师要真正领悟新课标的精神实质,才能让课堂更加精彩。

  • 新闻网头条号
  • 新闻网微博
  • 新闻网微信
主管:陕西省委教育工委 省教育厅  |  主办:陕西教育报刊社
地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箱:sxjyxww@sina.com 电话:029-87323955
陕ICP备(08105011号-1)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8558961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