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陕西教育教学 > 2013年7-8期(合刊) > 正文
四少四多——数学目标综合化的教学思考
来源:陕西教育报刊社 作者:陕西省神木县尔林兔中学 郝志平 2013年10月14日 18:05

数学新课改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教学目标上有了全新的突破,力求变革传统的被动式、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旨在引导学生由他主学习转向自主学习,促成数学学习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新课程提倡教学目标综合化、多元化和均衡性,使学生在获取知识时,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同步发展。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数学教学目标综合化呢?本人结合教学实践及学习体验谈点浅见:

一、少一些作秀,多一点真实

如何将课程标准和教材要求转化为现实的教学目标,关键要清楚学生现有的实际水平与我们期望的目标水平之间的差距,以便确立符合学生实际的真实目标,而不能凭空想象,故弄玄虚,提出所谓符合时代潮流“新颖的、前卫的”目标,这种凭经验形式或照搬照抄课程标准的作秀之举是不科学的,更是不负责的。目标确立后,就要选择合适的活动方式、学习方法及媒体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去实现目标。因此,教学内容应符合学生的实际,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学生熟悉的,尤其是数学中许多问题的背景应与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有关联,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激情;认识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心理发展规律,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去思考;教学活动方式应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结果与过程统一、认知与情感统一、思维与方法吻合,这有利于师生互动和学生思维的充分发展。总之,少一些作秀,多一点真实,我们就能换位思考,想学生所想,思学生所思,忧学生所忧,教学才能真正体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

二、少一些预设,多一点生成

教学目标综合性决定了师生活动的多样性和教学环境的复杂性。为此,教师必须把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教学最重要的任务,必须充分认识到学习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更是学生自我发展与提高的过程。故教学设计要依据学生的需要和状况,要有灵活多变的机智和策略。应根据课堂教学进程中出现的没有预见的情境,及时调整课前的预设,给学生腾出空间,留出时间,让学生在共同探究中享受生成,获取有根有源的知识,使他们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充分展示知识的生发过程,这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理解与记忆,应少一些“莫名奇妙”的提问,极力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教师自己的思路上来,牵着学生转,会制约学生的思维与个性的发展。应多一些创造性的提问,设计一些合适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全员参与,给他们提供表现自己,展示自我的舞台和机会,努力促使学生学有所得,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获得充分的发展。

三、少一些灌输,多一点指导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讲得多,学生做得少,这虽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示范作用,但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课堂成为教师独自表演的舞台,学生是摆设和观众,占据了学生可以主动发挥的时间和空间。针对传统做法的弊端,新课程提出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思想,教学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动脑思考、动口说话、动手操作的能力,数学新教材中增加了许多研究性课题如分期付款、线性规划等实际应用问题就缘于此。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时要将“教师主导”让步于“学生主体”。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学生有效学习。

四、少一些呆板,多一点创新

长期以来,数学教师在课堂上总以为讲得越多越好、越深越好,资料堆成山、试卷积成塔。从一道题广泛挖掘引申、一题多解、多题一解、变式训练,帮助学生归纳方法,总结规律,但是从不愿放手让学生去独立思考。即使是大力提倡课改的今天,依然有人是这样,课改成为穿新鞋走老路,走过场。在教学中我们要不拘一格,力求创新。尤其是教学方法,如教师可在教学活动中创设好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兴奋点;可运用“举一反三”的思想,帮助学生归纳提升;运用“先学后教”的方法,让学生自主思考、实践;创造同伴互动的氛围,让学生明确知识的真谛和本源,提高合作能力;实施积极的认知干预,提升学生的学习境界;并通过总结反思引导学生概栝所学知识的逻辑结构,提炼思想观点,拓展研究问题,并养成反思意识和习惯。总之要充分相信学生,鼓励学生。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更新。我们的课堂教学观念更要动态化,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确定课堂教学理念,既要继承传统做法中的好经验如重“双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做法,更要在全面认识传统的基础上根据新的背景和要求不断创新,与时俱进,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在数学教学中育人的目的。

  • 新闻网头条号
  • 新闻网微博
  • 新闻网微信
主管:陕西省委教育工委 省教育厅  |  主办:陕西教育报刊社
地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箱:sxjyxww@sina.com 电话:029-87323955
陕ICP备(08105011号-1)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8558961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