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陕西教育教学 > 2015年1-2期(合刊) > 正文
浅议高中政治课堂结构之变革
来源:陕西教育报刊社 作者:陕西省镇安中学 陈太乾 2015年04月13日 11:22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传统的政治课堂模式已成昔日“黄花”,无法满足学生对知识的自由追求和对人性的释放,这就要对传统课堂进行革命性转变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在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中,许多同仁都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本文拟就课堂结构的改革谈几点看法。

一、 课前预习,让学习权回归本真

⒈依据高效课堂“大容量、快节奏、高效率”的要求,如果教学活动仅只局限课堂40分钟之内,而不能进行适度前后延伸,那么“高效课堂”有可能成为“梦中课堂”,课堂环节的预设也只不过是毫无价值的“花拳绣腿”,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不可能真正落在实处,教学目标无法实现。因此具有实际意义的课堂教学,应该是不受时空的局限,把学习权真正还给学生的教学。把自主学习的时间权还给学生;把学习活动空间权还给学生;把课本研读权还给学生;把问题释疑权还给学生;把情感体验权还给学生,从而使学习权利回归主体。

2.学案导引,提高效率。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是生本主义:即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把以往教学中主要依靠教师的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的学。这种“转变”不是简单的“放”,而是有效的“导”。“导学案”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路线图、指南针和方向盘。我结合政治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水平,本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之目的,按“三三制”模式编制导学案。“三”就是把整个教学活动分成“课前预习”、“课中展示”、“课后反思”三个阶段,在此基础上,把“课前预习”分为三个部分。一是目标引领,明确方向。如在《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教学中,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把“知识目标”定位在让学生能表述我国目前文化生活的特点现状、需求以及文化市场和大众媒体对文化生活的影响;“能力目标”定位在让学生在掌握“特点、现状”的基础上,明确文化生活的主流是什么,存在的问题是什么?应采取怎样的措施解决目前我国文化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情感目标”是让学生深入居住的社区或农村,了解普通群众文化生活的现状,明确低俗文化的危害性和对健康文化需求的紧迫性,让学生体验到积极情感。二是携带问题,拓展思路。“自学”是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和能力的一种方式,不是无人引领的独自摸索。而“导学案”中的问题设置则是引领学生实现“三维目标”,改变被动学习的重要手段,这就要求教师在问题设置的过程中,必须把握四条原则:真实性原则,问题设置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运用教材知识解决问题;重点性原则,问题设置必须是在教材的重点处,这样有利于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加深对主干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实现认知目标;释疑性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把问题设置在知识的易混处,通过一定的情景呈现,让学生通过比较鉴别,发现异同,实现能力目标;层次性原则,依据学生认知水平,理解能力的差异性,把问题设计成不同层次,让认知各异的学生学有所获,增强学科自信,激发学习热情。如在《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教学中,依“四原则”要求设计三个问题:1.请用身边的事例说明我国目前文化生活呈现什么特点?你所在社区居民文化生活的状态如何进行分类归因?2.依据你的了解,目前我国农村或社区居民他们真正需要什么样的文化生活?如何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3.有人认为“大众文化就是流行文化”,“经典文化的价值大于流行文化的价值”说说你的看法。学生可以带着这些问题阅读教材,梳理知识,调查研究,积累材料。这样教材就成了教学的素材,而不是束缚学生的枷锁,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开辟了新的路径。三是梳理知识,建构体系。现高中政治课教材的优点是生活化和可读性,然而美中不足的是淡化了逻辑性,这就无疑增加了学生认知的难度、理解的坡度。为此,我在教学实践中,依据认知特点,通过“画线、圈点、戴帽、构建”的途径,让学生自主学习,夯实基础,建构体系,形成对教材的整体认识,为课中合作探究奠定知识基础。

二、课中展示,让话语权成就自信

1.课中学生有无话语权是衡量新旧课堂的重要标志之一,学生只有在课堂上把自己的劳动成果充分展现出来,让表现者在同学和老师的评判中,享受成功的乐趣;让接受者在聆听中发现问题,对比异同,弥补不足;教师从学生的不同展示中掌握学生自学、探究的状况,捕捉有用信息,找准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然而目前学生在课堂展示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一是展示的内容缺乏选择性,本来课堂展示应该面向全班,只有把多数学生有教训值得汲取、有规律值得总结、有方法值得推行的题目拿出来展示,才能实现课堂效益最大化。但目前课堂展示很大程度上仍局限于课前预设的问题,学生从某一方面的质疑中很难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二是参展的代表缺乏针对性,按常理参加展示的学生应该是代表某些问题不同错误类型的学生(一个或多个),从教学实际意义上来讲,暴露错误比“正确”更重要,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在展示中各组推荐的代表大多数是优等生,有“潜力”可挖的学生很少出现,这样问题可能被掩盖,教学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三是展示方式缺乏多样性,在实际教学中,究竟使用什么样的方式才能获得最佳效果,很难在量上进行评定,但单一的方式易使学生产生思维疲劳,某一方式反复多次使用就会弱化学生学习兴趣。

2.课中展示分小组展示和全班展示两个部分。一是在大班额背景下,合理的学习小组可以保证每一个小组成员都有机会充分发表见解,在此基础上,各组推荐代表在全班交流,有利于相互补充,形成共识;二是合理设置合作探究的问题,要把问题设置在教材的重点、难点、易混点上,让学生在交流展示的过程中,答案多元、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形成思维碰撞;三是教师适时点拨,点拨不是就题论题而是方法的总结,理论应用的技巧,解决问题的程序,知识理解的误区和盲点,力求学生能学会的放手让学生自学,个人自学解决不了的由小组讨论解决,小组合作学习解决不了的由教师引导后师生共同解决;四是建立合作探究的运行机制。师生共同制订执行《学科课堂行为规范》,保证每一环节得到有效的落实。

3.课堂测评是对“预设与生成”的检阅。首先是编制试题,具体要求:(1)题型多样,题量适中,多以5~8道题为宜,其中4~7道客观性试题,一道主观性试题,测评总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2)紧扣重点、难点、易错点,增强针对性、典型性,减少无效劳动;(3)难易适度,注重差异,问题设置具有层次性、选择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4)在运用常规题型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注重培养学生发散性和逆向性思维。其次是当堂评价,基本要求:一是让学生自评,通过学生自评,发展学生评价能力。这是因为“只有能够对自己活动作出正确评价的人,学会并善于分析自己活动的人,才能称的上独立、自主的人”。二是互评,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让学生从问题中矫正错误,弥补不足,让问题成为继续前行的动力。三是师评,教师可以从学生发展内在需要和实际出发,以各自发展原点为基础,进行纵向发展轨迹的评判,激励学生向更高更远更美的目标迈进。

三、课后反思,让思维权在对话中升华

课后反思一般是由学生与自己对话、教师与自己对话、教师与学生对话共同构成的,是完成教学全过程必不可少的阶段,是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举措。

1.学生与自己对话:一是要反思“导学案”中的各个环节自主完成了没有?课中参与度怎样?自主测评是否独立完成?二是学会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知识没有理解需要老师或同学给予帮助?三是通过学习我是否对这门课程产生兴趣?采取哪些方式和途径学好这门课程?

2.教师与自己对话:一是课前预计完成了没有?“三维目标”是否达成?二是课堂结构,运行机制是否合理?是否促进学生真正“自主、合作、探究”?三是课堂环节设置是否合理?问题提出是否在“重点、难点、关键点”上?能否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四是反思课堂全过程在宏观和微观上应做哪些调整?

3.教师与学生对话:这是有效反映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师生共同活动才能获得一定成效,而学生对课堂的看法和反思能够成为新的教学活动出发点。这就需要教师主动作为:一是预约对话,使“预约”的学生有一定代表性,让不同层次学生代表谈对本节课的看法并征询他们“课堂”改进的意见;二是分发问卷,依据课堂环节和内容印制问卷,在一定范围发给相关学生,然后收集、整理归纳学生的意见和要求;三是试卷测评,依据课时教学内容,命制质量适中、梯度合理的试卷,让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收缴评阅,从中发现问题,思考改进策略。通过“三类对话”形成“三个问题”:①我预设目标实现了吗?②采取的措施合理吗?③下一节课如何改进?如此循环往复,渐行渐改,以期望实现师生共同成长。

总之,在先进理念指导下的课堂,应该是真实、朴实的课堂,是学生人性得到释放、智慧得到启迪、人格得到完善、生命得以舒张的课堂,无论采用何种方式,把握教育的本质才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追求的永恒主题。

  • 新闻网头条号
  • 新闻网微博
  • 新闻网微信
主管:陕西省委教育工委 省教育厅  |  主办:陕西教育报刊社
地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箱:sxjyxww@sina.com 电话:029-87323955
陕ICP备(08105011号-1)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8558961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