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陕西教育教学 > 2018年7-8期 > 正文
读《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之心得
来源:陕西教育报刊社 作者:马彩艳 陕西省神木市李家畔小学 2018年09月14日 10:33

如果说,教师是所有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那教师的专业成长真的是迫在眉睫。如何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呢?读了张万祥和万玮编写的《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这本书后,我深深地领悟到:教师的专业成长没有固定的模式和套路,但一定离不开读书、思考与写作。

《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这本书共分为四部分:遨游网络的海洋——在网上成长,与世界同行;修炼自身的修养——教师的学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把握命运的脉搏——我们不会错过机会,我们还要创造机会;沉迷教育的世界——这是一个教育的世界,我们投入,我们沉迷。书里每一部分的题目不是特别吸引人的眼球,但是汇集了30位教有所得、教有成就、教有所悟的青年教师的成长历程,其中有8位出版了个人专著,有三分之二是各种教育论坛的版主,有10位是《中国教师报》等报刊的特约撰稿人和专栏主持人,绝大多数都发表过作品。

这本书,给了我无限启发。我发现,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在反思中提高,在研究中成长,在锤炼中升华,在探索中进步,在积累中形成智慧……

陈晓华,在20年教育生涯中,一直为自己的成长充电,且勤于思考,笔耕不辍。他这样写道:“火车上人声鼎沸,旅客的调侃,乘务员的吆喝,小孩的啼哭,整个车厢里洋溢着喧嚣和嘈杂,而我则沉浸在镇西的《爱心与教育》里。仿佛进入一个教育的世外桃源,那里鲜花盛开,硕果累累。我用心灵浏览,我以真情共鸣。每一行字里洋溢的是爱心,每一个句子里垒砌的是教育……”《爱心与教育》深深影响了陈晓华老师,他完全沉浸在镇西老师的教育爱心里,教育观念改变了,教育方法改变了,教育态度改变了,教育境界逐步提高了,最终成为了名师。

王晓平说:“身边自有清泉一泓,教师之间的互相交流、互相听课、切磋教艺,也是滋润自己的清泉一泓。”同时,她不满足于“家——学校——办公室”三点一线的安稳日子,开始了自己的“教学感悟”写作之路。后来,她这样说道:“自从拿起了笔,看书就和写作挂上了钩,阅读就有了事半功倍之奇效,自然而然地边读书边思考;自从拿起了笔,教学就和科研挂上了钩,讲课有了独立思考的见解,有了左右逢源的流畅;自从拿起了笔,边写边思边改,就养成了不断思考、不断总结、不断修改的习惯。”看到她的专业成长历程,不禁让我想到了这句歌词“我一生,诗书成了闺中伴,和笔墨结成骨肉亲”。是啊,如果我们教师可以和“笔墨”结成骨肉亲,还愁专业成长的问题吗?

陈胜的“我在教育写作中成长”,如一颗闪耀的星星,照耀着我们这些同行的心灵。他说:“空余时间几乎都用在了阅读、思考、总结之上。周末,键盘上的敲打声,就是我小屋里独特的音乐。”看到陈老师亲切的文字,以及他教育生活的原汁原味,无形中为我注入了一股暖流、一股力量、一种激情、一些灵感。他由一开始的“生拉硬扯、东拼西凑地杜撰教学情节”,到后来在国家级刊物上的“舞文弄墨”和“乐此不疲地敲击键盘”,一位平凡的老师成长为一代名师,实则可叹!

鲍成中老师的“追随名家”,魏智渊老师的“一路狂奔”,吴佐民老师“认真的力量”……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其实,书中的每一个案例都是一个“经典”,每一个人的成长历程都是“自己的唯一”。所有这些带给了我灵感与深思,那些精彩纷呈的内容不仅跃然纸上,更犹如一缕阳光,照进我的心里,给我的不仅仅是温暖,更多的是润泽与力量。

著名教育家叶澜曾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这足以看出教师的专业成长与思考、总结形影不离。同时,这本书的阅读,让我更加确认了这是一个真理。现在的我,每到一个地方,最想去的就是书店,总要解囊购买一些我喜欢的书籍。我的桌上摆放了李镇西、苏霍姆林斯基、周国平、巴金、老舍、冰心等名家的作品。我越来越觉得,多读书,多反思,并且多向名家名师学习,就能激情满怀、心潮澎湃、正能量满满。

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我明白了:读书、思考与写作虽然并不是我们专业成长的唯一途径,但一定是最重要的途径。在专业成长的道路上,不一定要奔着“名师”而去,不一定非要成为“名师”。或许,我们只是一位蹒跚学步的“追随者”,豁然开朗的“积极者”,芸芸众生中的“学习者”,知识与智慧的“搬运者”,但我们在努力着、成长着、收获着!

  • 新闻网头条号
  • 新闻网微博
  • 新闻网微信
主管:陕西省委教育工委 省教育厅  |  主办:陕西教育报刊社
地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箱:sxjyxww@sina.com 电话:029-87323955
陕ICP备(08105011号-1)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8558961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