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陕西教育教学 > 2018年7-8期 > 正文
一蓑烟雨任平生 ——记陕西省化学特级教师王青岗
来源:陕西教育报刊社 作者:本刊记者 姚思雅 聂 蕾 薛小琴 2018年09月14日 10:31

咸阳的空气中弥漫着淡淡花香,走近年愈知天命的王老师,他谈吐不凡、温文儒雅、眼中有光、灵魂有爱,一副深度眼镜显现了学者的风度。王老师的办公室一张桌子、一台电脑、一个书柜、一张沙发,虽简陋却干净整洁,说话间他一边指引我们落座,一边急忙沏茶。真挚自然、亲切和蔼的他,没有一丁点儿名师的架子,一如我朴实无华的父亲。

坚守讲台 耕耘不辍

学生时代的王青岗非常热爱化学学科,他心里早早住进了一个教育梦:做一名出色的化学教师。1990年他陕西师范大学化学教育专业毕业,被分配到了旬邑中学任教。他一门心思扎入化学教学中,工作伊始就对自己约法三章:不缺学生一节课,不应付学生一节课,不漏批学生一次作业。

从教之初,为写好一个教学设计,他总是在研读教材的基础上,变化知识素材的呈现方式,尽可能接近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方式和学生的生活体验。将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变为学生实验,将验证实验改为探究实验。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了解并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为上好一节课,他时常反复斟酌授课方法与技巧,先自己对着镜子讲几遍,再面对着爱人讲课,他不断调整授课方法与语气,直到满意为止。

他的学生张大旗一脸愉悦地对我们说:“王老师不仅教给我知识,更重要的教给了我学习的方法,使我越来越有兴趣学习化学知识。在他一步步引领下我迈入了化学学科的神圣大门。他个人魅力超强,授课条理清晰、幽默风趣、挥洒自如、亲切自然,学生们都特别爱听他的课。”

后来王老师调到咸阳渭城中学任教。2009年4月,在高考复习的攻坚阶段,王老师因超负荷工作,嗓子沙哑,喉咙肿痛,发声艰难。王老师硬是没当回事儿,含着润喉片继续上课。一连含了一包润喉片仍不见效,老师和学生们都劝他去医院检查。此时,他看到办公桌和讲桌上不知何时孩子们悄悄放的药,瞬间暖流涌入心田,他割舍不下学生,仍坚持带病授课。一连十几天紧张的工作,致使他的病情越来越严重,站一节课下来腿肿痛得厉害,即使从一楼走到二楼,也得歇一下。有一天,他坚持上了三节课,第四节课上到一半,只觉眼前发黑,他硬是坚持把课上完。刚下课走出教室门他就蹲在地上无法站起来。妻子泪流满面,带他去医院检查,诊断结果是甲亢,医嘱必须休息。可一想到那些正在备考的孩子,他无论如何都休息不下,执意坚持着边服药边上课。当年高考,他班上的张立凡、李津睿同学一举夺得渭城区高考第一名、第二名,让他十分欣慰。

然而,一件事却是他心中永远的痛,令他难以释怀。2012年3月底,王老师90岁的父亲重病在医院医治了一个月,他忙于教学工作都没有照顾父亲一天,只是利用周日陪护父亲几个小时。父亲生命垂危的时候躺在老家的土炕上,轻声唤着他的名字。弟弟安慰父亲说:“哥忙完就回家。”老父亲一天催好几次让他弟弟去公路边等他。弟弟打电话催他,他仍抽不出时间,最终没能见上老父亲最后一面,成为他终生的遗憾。

立足教学 精于教研

王青岗老师是位有思想有想法的实干型老师,他有股爱学习、善思考、肯钻研的劲头儿,他常说:“带着‘思想’去上课,时常就会有意外的惊喜。将课堂上的灵感或与学生思维碰撞的火花及时记录下来,就变成了一笔笔财富。这财富,就成了我继续前行的动力源泉。”早期的建构主义等理论以及“杜郎口教学模式”“洋思教学模式”等教学思想为他以后的教研探索提供了思路。他一直在学习、在思考给传统的满堂灌教育模式透点空气,以改变教学模式,改变教学行为。

从2008年伊始,他将改革的目标锁定在课堂教学上,努力探索高效课堂模式,提出了“121课堂教学模式”。即一节课,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20分钟师生互动,10分钟课堂检测。实际教学时可根据学生掌握程度,调节教学顺序与时间比例。他将这一教学模式先后运用于2008级的高三学生和2009级的高一新生,学生学习主动性增强了,老师的教学热情也被点燃了,学习效果明显强于平时的教学效果。他所任教的2009级164名学生在2012年高考中,有151人上二本线,其中刘思琪、郭城、赵撄林同学分别获得渭城区第一名、第二名和第三名,同时学校有45名同学位居渭城区高考前50名。2013年,他申报了教育部“十二五”规划课题——121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历经两年研究,于2015年12月结题,被总课题组评为一等奖。

化学课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需要做探究性实验。以实验为情境的课堂能营造出师生互动的教学氛围,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获得深刻的学习体验。王青岗老师坚持用实验串联课堂内容,用实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为了设计“原电池演示仪”,他在图书室查找资料,寻找合适的电极材料和适当的显示材料。资料显示,用锌和石墨做电极,用三氯化铁溶液做电解质溶液,就有足够大的电势差,能使小灯泡发光。而具体的技术指标,只能靠自己做实验摸索。那些天,只要没课,他就泡在实验室里。在实验失败了11次后,他有些灰心丧气了。偶尔听到女儿音乐贺卡的声音,瞬间拨云见日,利用女儿的音乐贺卡,“原电池演示仪”终于做成了。

月色朦胧、校园静谧之时,正是他在办公室录制微课视频的最佳时机。他将重难点知识录成微课再一遍遍剪辑加工整理,供有需要的学生课后反复观看释疑。他说,白天当班主任、带高三的课,还有各项会议、名师工作室任务等事项,没时间也静不下心录微课视频,且录微课视频时还容易录进校园的杂声,效果不好。只有下班后,校园沉静下来,人的思维也会更加清晰,录出来的微课视频效果绝佳。

多年来他一直立足教学做教研,在教学和教研两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先后在《人民教育》《中学化学教学参考》《教师报》等报刊发表论文62篇,主编和参编的教学用书22部。在他所教的学生中,田友锋、金博、程寰宇等考入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他指导的两名学生获得陕西省中学化学竞赛一等奖,先后有102名学生荣获陕西省中学化学竞赛二、三等奖,他4次被陕西省竞赛委员会评为“优秀指导教师”。他的辛勤耕耘也换来无数的荣誉,“全国优秀教师”“陕西省特级教师”“陕西省中小学校本研修指导专家”“陕西省高中化学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陕西省中小学教学名师”等。

引领航向 力推新人

“王老师不只忙于课堂,他在课余时间爱动脑,爱花心思搞教研,也带动我们不仅仅要教好书,还要从课堂中走出来,边教学边总结,边研究边反思,鼓励我们多做课题研究,快速提升自己。他对我教学中的教材处理、语言提炼、问题设计到学生活动等细节,都一一指点出来。”陕西省王青岗高中化学名师工作室成员许桂玲不无感激地说。

工作室成员张大旗说:“我第一次带高三的课,不会教,就先从模仿王老师讲课开始,再听其他老师的课,对比琢磨之后再独立授课。王老师只要有时间就坚持听我的课,对课堂上不足之处,哪怕是幻灯片画面的不合适都要纠正。在赛教的过程中,王老师毫无保留地传授他的经验与授课技巧,指点我帮助我,指出我教学设计的问题,一次次让我修改,直到满意为止,这个过程磨砺了我,让我成长非常快。”

采访渭城中学负责科研的林老师时,她快人快语:“王老师就是位工作狂人,他似乎从来都不知道累,永远都那么精神饱满,给学生上课时更是神采奕奕,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所有知识与技能一下子倾囊相授于学生。学生们很喜欢他,爱听他的课,爱与他谈心。我们学校的老师被他的工作热情感染着,个个积极进取,时刻展现最好的自己!”

2013年王老师带领的渭城区名师工作室成立了,之后陕西省王青岗高中化学名师工作室、咸阳名师工作室相继成立。工作的范围大了,他的任务更重了。一方面要绞尽脑汁为学校的教研工作探路子建队伍,另一方面要前往西安、渭南等地参加工作室成员的研修活动,时常披星戴月,夜不能寐。

名师工作室是教师成长的共同体。2013年11月,渭城区名师工作室组建之初,他遴选成员、制订计划与目标等,虽忙得不可开交,却乐此不疲。他常对工作室成员说:“一人走得快,众人走得远。”他带领工作室成员深入课堂,诊断教学,攻关课题,一步步引领教师成长。名师工作室的成立,带给他机遇的同时,也带给他更多的挑战。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协调学校工作与工作室任务的关系。为此,在假期里,他早早计划工作室的工作,力求做到与学校工作的最大契合。这样将工作室的工作“嫁接”到学校工作中,一来丰富学校工作的内容,发挥工作室对学校的服务功能;二来引领成员深入到教学工作中。尽管工作安排周密,冲突也是难免的。有一次,临潼铁中举办教学诊断活动,他接到任务二话没说,没来得及吃中午饭,就赶往临潼铁中。下午两点半一到达,马不停蹄就扎进教室听课、评课。等活动结束后,已是下午6点半,他又急急忙忙赶回咸阳,为第二天的课作准备。

2015年,他成为陕西省首批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省级工作室成员分布在西安、渭南和咸阳十所学校。虽然工作任务重了、要求高了,但他的工作热情丝毫不减。借助工作室的平台,他先后在临潼铁路中学、西安第八十九中学、长安七中、咸阳市实验中学和渭城中学等学校,成功举办课堂诊断活动七次,引导成员所在学校将教研的重点转移到课堂教学上来,带动了所在学校的“课堂革命”。

为了发挥好名师的指导和引领作用,他改变了常规的培训方式,变讲座为套餐式送培。每到一所学校,就与所在学校的老师同课异构,最后同台竞技。听起来是一件普通的事情,但“名师们”想做或敢做的人不多。王青岗老师全然不顾结果如何,他知道只有走近老师,了解他们,有针对性的指导才是有价值的指导。在给柞水中学指导二轮复课时,他与一位年轻老师共同上《化学计量》一课。他们的课堂设计各有特色,王老师上课时幽默的语言、优雅的教态、严密的逻辑推理,让听课的老师由衷叹服!

课题是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为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王青岗老师以课题研究为抓手,指导教师做教研。工作室先后承担了“十二五”教育部规划课题《121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和省级课题《微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两个课题都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作为主持人,他率先垂范,做出榜样,同时引领课题组成员坚实地走过课题研究的每一步,从调查研究、课题申报、课题研究到成果总结,他都手把手地教成员。课题组成员发表论文30篇,获教学成果奖励9项。课题研究,提高了他自身研究能力的同时也激活了教师的研究热情,还为学校带出了一支科研队伍。

谈起他的名师工作室成员,王老师如数家珍,洋溢着骄傲的表情:“成长速度较快的一位是张大旗,由我的学生一路成长为学校的教学骨干,成为工作室的成员, 2017年已成为咸阳市教学能手。他的微课做得特别出色,微课大赛中,获得了渭城区二等奖。许桂玲在探索生涯规划课程方面很有成效,她独立申报的‘十三五’教育部规划课题‘探索生涯规划课程在中学阶段的设计与实施’已获准立项正在研究之中。西安市89中学董啸老师成为特级教师,2018年又获得正高级职称。余小华老师荣获‘陕西省学科带头人’称号。乾县二中吕剑飞老师已成为‘乾县名师工作室主持人’。”

“流光如水,沧桑了容颜,却淡化不了我对化学教育事业的热衷,我要将科研进行到底!我很平凡,所做的事也很平凡,我会用一颗赤诚的心大胆去追梦、去圆梦!”王老师如是说。

  • 新闻网头条号
  • 新闻网微博
  • 新闻网微信
主管:陕西省委教育工委 省教育厅  |  主办:陕西教育报刊社
地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箱:sxjyxww@sina.com 电话:029-87323955
陕ICP备(08105011号-1)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8558961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