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陕西教育教学 > 2018年7-8期 > 正文
“图形的认识”教学策略
来源:陕西教育报刊社 作者:范 莉 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培新小学 2018年09月14日 16:49

“图形的认识”是图形与几何的重要内容,通过“图形的认识”的学习,学生能掌握图形的本质特征及分类,同时发展他们的数学思考能力,提升他们的空间观念。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认识谈谈在小学数学“图形的认识”教学中提高学习效率的具体策略。

一、借助情境,在理解中把握图形概念的本质

在小学数学“图形的认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联系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情境,在情境中引入数学概念。这样,能够让学生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感知数学概念的原型。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对于圆的概念的建立,关键是要帮助学生理解和感悟圆的形成过程。因此,我创设了两个教学情境,情境一:教师甩动系绳的小球,在空中画圆。情境二: 体育老师在操场中间先固定一个桩,然后用一根足够长的绳子,绳子一头扎个圈,套在桩上,另一头系上画圈的工具,然后拉直绳子,绕着桩转一圈,就能画出一个足够大的圆。同时向学生提问:为什么这些物体绕一点一周就恰好形成圆了呢?接着并没有急于让学生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引出了数学常用工具圆规并进行尝试画圆,学生在尝试的过程中进行思考,对比分析,感悟不同情境的共同点。在对比中学生发现了共同的属性,即都有一个中心点和固定的长度。充分感知圆的本质特征从而感悟圆的概念的形成——圆,一中同长也。

二、借助动手操作,运用多种方法理解图形的特征

如“长方体的认识”,这节课中教师可以借助动手操作、运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长方体的特征,策略设计如下:

叠加。(出示一张长方形白纸)师:一张白纸可以看作一个长方形吗?那么50张、100张、200张同样大小的白纸重叠起来,还可以看作长方形吗?同样大小的白纸叠在一起,就不能忽视它的厚度,不能将它看作长方形,而要看作长方体了。此环节巧妙地完成了由“面”到“体”的过渡,增强了直观性和活动性,将学生的空间观念从平面扩展到立体。

切一切。把一个土豆切一刀就切出一个面,再切一刀,又切出一个面,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再切一刀,现在有三个面,三条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顶点。此环节使学生感知了长方体的面、棱、点。

搭一搭。把学生分成四人一小组,小组合作搭一个长方体框架,有的小组给12根小棒,有的13根,有的11根,有的小组搭成了长方体框架,有的小组没有搭成,学生在反思原因的过程中了解了长方体有12条棱、6个面、8个顶点。

看一看。让学生认真观察自己搭的长方体框架,发现面、棱的特点,六个面中相对的面完全相等,12条棱中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拆一拆。将长方体框架拆一拆,最少剩几根小棒还可以想象出长方体原来的样子,让学生得出最少剩一组长、宽、高还能看出长方体原来的样子,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运用一系列的教学策略让学生一步步深入理解长方体的特征,教师教得容易,学生学得轻松。

三、借用几何直观,在动态想象中感悟图形的转化

我国数学家张奠宙教授认为:直观几何最根本的或最核心的内容就是用平面来描述立体,空间图形平面化,通过平面想象空间物体。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将静态和动态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在运动中认识图形及其特征。从“运动变化”的角度出发,借助多媒体演示和学生的想象,将静态与动态结合起来,用运动的观点观察、想象几何图形的变化,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例如:在学习圆柱的知识时,教师就可以结合多媒体演示长方形的旋转展示圆柱体的形成过程,长方形是二维图形,圆柱是三维图形,这样的演示,使学生清楚地知道了长方形转化为圆柱的过程。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我们通过面动成体,静态转化成动态,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学生们也知道了二维图形和三维图形之间的联系以及它们的特征。

总之,在教学“图形的认识”时,通过联系生活中的实际物体,抽象出几何图形,了解图形的来源和背景,把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融合,通过观察、操作、想象、归纳、概括等方式认识图形的性质,同时深刻把握课程标准对课堂教学策略的要求,综合运用教学策略,有效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打造智慧的数学课堂。

  • 新闻网头条号
  • 新闻网微博
  • 新闻网微信
主管:陕西省委教育工委 省教育厅  |  主办:陕西教育报刊社
地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箱:sxjyxww@sina.com 电话:029-87323955
陕ICP备(08105011号-1)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8558961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