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陕西教育教学 > 2018年7-8期 > 正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共鸣
来源:陕西教育报刊社 作者:白宝军 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电化教育中心 2018年09月14日 15:30

一、教师要以情施教

1.进行情知结合的备课。在教学中,教师要想用教学内容所蕴含的情感打动学生、感染学生,自己必须首先被这种情感打动、感染。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把握教学内容中的要点、重点,考虑到学生可能出现的难点、疑点,还要在全面、深刻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写作背景的基础上,正确理解把握教材中作者和某些人物角色的思想感情,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并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努力体验其中的情感,激起自己的情感波澜,这样教师才有可能带领学生走进作者所创设的情感世界,也才会呈现出强烈的共鸣状态。

2.保持愉快、饱满、振奋的精神状态。在日常生活中,到处充满了爱,也充满了矛盾。教师工作不顺或课堂上出现不愉快的现象以及教师的精神、心理受到刺激,忧伤、怨恨、悲观时,教师一定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要全身心投入到课堂教学中,不能把消极、不良的情绪带给学生,更不能迁怒于学生,否则不仅会影响师生之间的感情,而且会影响教师对教材中情感的正确抒发。

二、激发学生的情感与作品产生共鸣

1.设计引人入胜的导语。好的导语如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高度集中到课堂教学中;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火花,能给学生启迪,催人奋进。因此,有经验的教师都十分注重新课导入设计。教师可根据不同情况设计不同的导入方式。教师可在教材中找寻容易引起学生思考的内容,作为打开学生思维大门的钥匙,也可以利用外部条件创设情境,用较直观的手段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作为架起教学目标的认知领域与情感领域的桥梁。

2.学会声情并茂的朗读。朗读能将无声无情的语言文字变成有声有情的口头语言。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也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担喜怒哀乐,从而直接受到感染熏陶。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语言生动、优美的佳作,教学这样的文章,不宜把知识割裂,而应该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时可让学生从正确的停顿、重音、语调等方面直接感受作品情感的脉搏,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这样在师生双方共同的努力下,教学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进行妙趣横生的讲解。教师的语言不仅应具有传统教学中所要求的准确性、简明性、逻辑性的特点,还应具有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和感染力的特点。于漪老师说:“语言不是无情物,教师的语言更应饱含深情,教师的语言要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在学生的心中弹奏,就要善于传情、善于注情。”教师要善于抓住课文中的动情处,满怀感情地诱导、讲解、分析,以便激发学生的情绪体验,使审美主体与客体融为一体。这样教师的语言就不仅能传授正确的知识,也能传达丰富的情感,从而获得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4.启迪学生丰富的想象。语言艺术具有表现性和再现性的特点,而表现和再现的桥梁就是想象。想象是丰富情感的重要手段,借助想象可以扩充作品的想象空间。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去启迪学生丰富的想象,使学生能根据教师的语言,结合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表象,在头脑中进行加工和创造,达到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这样学生就能得到真切的情感体验,就能与作者产生情感世界的共鸣。

三、让语文课堂走进生活,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长期以来的语文教学一直在教室这一环境中进行,教师在应试教育环境下形成了“以本为本”的教学思想,禁锢了教者的思想,不敢超越教材。而我认为语文教学应该“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教材是生活的再现。因此,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对教材的理解和运用,应该让它成为生活的再现,把学生带进生活的意境中。让他们融入其中,与教材同喜同悲。让教材的思想、意识、价值观随着情感的迁移影响学生,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四、换位体验,达成情感共鸣

换位体验就是交换位置和角色,设身处地想他人之所想。换位体验能深入体察对方的内心世界,进而生成深层次的理解。换位体验是一种人类特有的心理体验过程,是达成理解不可缺少的心理机制,客观上要求我们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如情感体验、思维方式等与他人联系起来,站在他人的立场上体验和思考问题,从而与他人在情感上实现沟通,为增进理解奠定基础。利用换位体验,营造情感共鸣,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增强阅读主体与文学作品之间的互动性,促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体验、感悟和思考,收获情感熏陶和思想启迪。

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学会转变自己的观念,注重从不同的角度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不断在语文教学中去探索、去创新,让语文课堂教学达到理想境界。

  • 新闻网头条号
  • 新闻网微博
  • 新闻网微信
主管:陕西省委教育工委 省教育厅  |  主办:陕西教育报刊社
地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箱:sxjyxww@sina.com 电话:029-87323955
陕ICP备(08105011号-1)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8558961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