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陕西教育教学 > 2018年9期 > 正文
大山深处,信息“满格”——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教育信息化推进工作纪实
来源:陕西教育报刊社 作者:本刊记者 聂 蕾 姚思雅 许启军 2018年10月15日 16:31

在教育技术领域,有一个颇为著名的“乔布斯之问”:“为什么计算机改变了几乎所有领域,却唯独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小得令人吃惊?”教育和技术的深度融合一直是教育界关心的热门话题。

2012年3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在这份规划中,首次提出信息技术应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概念,将教育信息化上升为国家战略,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陕西省在贯彻实施意见中把“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列为十大重点工程项目之一,将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作为促进我省教育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教育信息化成为推动我省教育改革创新、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创新人才等的重要途径。

在陕西省南部的秦巴山区深处有这样一个县:全县61所中小学全部接入互联网,班班配有多媒体教学设备,99.3%的专任教师开通了网络学习空间,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第一批教育信息化国家区域综合试点县并通过验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互联网+教育”深度应用模式。在这里,信息技术与教育实现了深度融合,信息技术正在深刻改变着教育的面貌。这就是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

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机制初步形成

据中省的指导意见及要求,石泉县迅速行动,率先理顺工作推进机制。由县长主抓,发改、财政、教育等职能部门共同发力,增设了教育信息化股并聘请专家,统筹推动和规划指导教育信息化工作,各中心小学设立了电教中心,教学点均调配有电教员,建立了县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学校三级教育信息化组织管理体系,形成了“县政府抓统筹保障、县教体局抓组织实施、县教育督导部门抓评估考核、县师训教研中心抓教学应用、县电教中心抓服务保障、学校抓具体落实”的协同推进工作机制。

在工作中,进一步细化形成了县电教中心技术员包片、片区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包镇、学校信息技术教师包校的县片校三级技术保障体系,并建立了信息技术强校包弱校的帮扶机制,组建了县级技术服务组,每学期对各校的信息化设备进行巡检,做到小故障不过夜,大故障不过周。

在县财政每年投入的基础上,教体局刚性规定了三个“10%”的经费保障投入机制,即各校每年用于教师教育信息化能力提升培训经费不得低于生均公用经费10%、用于教育信息化设备运转维护和资源购置经费不得低于生均公用经费10%、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成果奖励不得低于生均公用经费10%。

同时,将教育信息化纳入中小学专项督导和年度督导范畴,坚持分类指导,本着“立足校情、一校一策”的原则,每学期组织人员通过听汇报、走访师生、分学科听常态课、查阅资料等方式,对学校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工作从学校落实顶层设计、制度建设、行政推动、融合应用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督导巡查,逐一分析教师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方面的突出问题,给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建立整改台账,限期整改。将教育信息化工作纳入中小学常规管理和年度教学综合质量评估考核范畴,考核结果与校长年终考核实行硬挂钩,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评优评模、职称晋升的重要指标,每年开展优质教育资源应用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评选表彰活动,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

师资培训实现自身造血的良性循环

“张楠,县里准备今年派你到深圳外国语学校跟岗学习去!”已经领略过从深圳来的教师上“领航课”的风采,江南中学教师张楠对自己的深圳之行充满期待。2013年以来,石泉县与深圳小学、深圳外国语学校签订协议建立培训基地,双方约定:深圳小学、深圳外国语学校每年选派3~5名不同学科教师来石做“领航课”,石泉每学期学派5~10名骨干教师到两校跟岗学习两个月。

2014年3月,石泉又与东北师范大学教育部数字化学习研究中心签订协议,建立校长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培训基地和骨干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培训基地。东北师大每年选派1~3名教授来石作专题讲座并深入学校现场指导,目前已有钟绍春、宁秀峰、朱玉民等深入石泉现场指导。石泉县教体局每学期选派10~20名骨干教师或校长到东北师大进行为期一个月的信息化能力提升培训,东北师大根据石泉县教师的具体情况制定专门的培训课程。

“长期以来,我们都是根据市局的文件安排组织实施教师培训。上面安排什么,我们组织教师培训什么,教师参与少,成长缓慢。在全面实施信息化环境下,这种传统的教师培训模式已无法满足新时期教育发展的需求,混合式教师培养建设体系的探索随之开始。”师训教研中心主任陈永健介绍道。

通过对深圳、东北两地“智慧课堂”的研究与借鉴,石泉重新构建了县级教师培训体系,形成了以“教师领航课”为主要模式的线上线下混合式培养体系。

每一周,石泉县全体教体人员都会收到一张“领航课”课表,根据时间安排,登录“教学视频应用服务平台”即可在线观摩名师的示范课并参与线上研讨评课活动。目前“领航课”已成为常态,周周都有不同主题,县师训教研中心学科教研员根据校本研修主题,确定每周领航课的类型,提前一周公布领航课表,组织同学科教师定时在平台上观课,并通过网络研修微信群或QQ群进行实时点评和交流。通过录播平台,教学新秀上研讨课,利用录播教室上镜子课,自我对照反思;教学名师上示范课,利用录播平台在城域网内传输,引领全县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应用;学校还组织本校教师与领航课教师进行网络同课异构,提升本校教师的教学水平。

线下的“教师领航课”是针对校本问题而开展的。师训教研中心组织教学名师参加课堂教学改革视导,摸清各学校教师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方面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实施送教下乡,提高乡村中小学教师的信息化应用水平。学校推荐教学新秀进行磨课,通过录播教室录课,让他们对照反思,教研员、送教教师和学校同学科教师参与集体备课,教学新秀进行二次备课后,与送教教师进行同课异构,增强课例研讨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据统计,四年来,全县共推出示范课、研讨课等课型2261节,一大批中小学教师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师领航课”模式中成长起来,形成了课堂教学改革视导评估摸“底子”,教学新秀录课照“镜子”,教学名师示范引“路子”,送教下乡“造”“模子”的“领航课”培训模式,有力地促进了全县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水平的提升。

“互联网+教育”深度应用模式亮点纷呈

对标县教体局有关信息化的总体规划和要求,基层学校纷纷因地制宜、细化内容、创新方法,积极创新“互联网+教育”深度应用模式。

石泉县城关中学利用“QQ”或“微信”建立家校群,形成德育双主体平台——“班级微播报”,由班级风貌、榜样引领、今日分享三大板块组成,让学生能分享自己当天在读书、学习、运动、生活等方面的收获,也可分享老师、家长、学生或者名家的美文;教师将学生品德、学业和在校表现反馈给家长;家长可以随时与班主任及科任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通过播音——收听——评论,家长、学生和老师之间架起了交流的桥梁,有效地促进了家校共建、班级发展和学生成长,也拓宽了学生的学习途径,提升了学习兴趣和能力,微播报成为了家校互动、校园文化建设、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实践基地。这种全新的融合性育人模式,目前在全县中小学范围内进一步推广。

在对学生常规摸底排查中,石泉县城关一小发现本校生源结构中进城务工农民子女及家长长期在外打工的学生占比很高,留守儿童问题比较严峻。着眼于留守儿童问题,学校利用网络平台,搭建起了留守儿童与家长沟通的语音和视频交流平台,弥补留守儿童亲情的缺失。分班级建立了“班级教师和家长QQ群或微信群”,利用互联网架起沟通桥梁,做实家校合育、家校互通,让在外务工的父母时时刻刻了解到孩子在校的表现。

江南九年制学校瞄准了“信息技术与课堂变革”的主题,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教改实践,借力信息化优势稳步有序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制定精准的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策略,提高课堂效益,促进学生发展。目前,领航课、以西沃学习软件为依托的手机课堂教学、智慧课堂实验等,在全校范围内有序开展,并取得优异成果。2018年以来,全县范围的多次教学研讨和展示活动都放在江南九年制学校内开展,成为全县信息技术进课堂的变革示范学校。

走进后柳镇中心小学的校园,一部关于夏季防溺水的教育短片正通过校园平台播放。这部微电影从剧本写作、拍摄到后期剪辑,完全都是由学生自主操作。“近年来,我们把学校安全问题也纳入了信息化管理中来,比如学校将安全教育的相关内容放入学校公共资源平台,作为安全教育的资源库。同时,学校的主要领导和负责安全工作的处室也通过电脑或移动终端实时查看学校的关键部位,随时随地实时监控,并用不同的色块划分风险等级,制订不同的预案。”后柳镇中心小学利用“互联网+安全管理”的新思路构筑校园安全防线。

作为秦巴山区连片贫困县、革命老区县,石泉县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问题比较明显。比照国家“教学点资源全覆盖”项目,石泉县为全县三十多个教学点每个班都统一配备了多媒体接收设备,对教学点教师每年都采取不形式的应用培训,对教学点的设备每学期都进行至少两次巡检。同时现场指导教学点教师应用数字资源开足开齐课程,建立青年教师轮岗到教学点任教的机制,带动老教师使用数字教育资源进行备课、授课,选派骨干教师和学科教研员到教学点指导资源应用,切实提高教学点教师资源应用的能力和水平。县局每年组织全县教师数字教育资源应用大赛,通过大赛提升教学点教师应用数字教育资源上课的水平。目前全县所有教学点均利用设备开齐了国家规定课程,使长期以来教学点薄弱学科教师紧缺问题得到了根本性解决。教学点的教学面貌焕然一新。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普及与深入推广,利用信息技术改变教育生态面貌的思想意识在石泉县城乡中小学校扎根开花,新亮点新经验层出不穷,初步形成了“互联网+课堂”“互联网+德育”“互联网+留守儿童”“互联网+安全管理”“互联网+教学点”等省内外有影响的教育教学品牌。

  • 新闻网头条号
  • 新闻网微博
  • 新闻网微信
主管:陕西省委教育工委 省教育厅  |  主办:陕西教育报刊社
地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箱:sxjyxww@sina.com 电话:029-87323955
陕ICP备(08105011号-1)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8558961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