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陕西教育教学 > 2018年12期 > 正文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来源:陕西教育报刊社 作者:刘亚莉 2018年12月10日 11:07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知识的认识、思维方法的获得和数学思维品质的发展很难从教师的讲授中获取。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通过学生看、听,还要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达到学习知识、发展数学思维的目标。

一、创设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动手操作的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以平等的语气与学生进行交流,激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创造一种民主合作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毫无压抑感的气氛中动手操作论证。

例如,在教学“真分数和假分数认识”时,我给出分子小于或等于分母的图形,让学生用涂色表示分数后,质疑5/4可以用图形表示吗?学生都说不行,并且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我告诉学生行,并让学生在我事先准备好的圆上涂色表示5/4,学生带着好奇和愉悦的心情找到5/4后,纷纷进行汇报展示。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理解分子大于分母的假分数的意义,突破认识的难点。

二、构建合理的培养模式,引导学生掌握操作方法

让学生动手操作时,教师不能无目的地放手让学生去实践,应有计划地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构建合理的培养模式,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实践操作中总结出数学概念和结论。

1.构建合理的培养模式

(1)在动手操作前,让学生明白所要操作的对象是什么和要解决的问题有哪些。

(2)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3)给出必要的操作步骤指导并指明注意事项。

(4)指导从具体操作中分析、比较、概括出结论,并用数学语言描述出来。

2.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在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时,教师不能为了追求教学效率只要求学生按演示步骤去模仿,而要激励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创造性操作。

3.引导学生从具体实践活动中得出数学结论

例如,教学“植树问题”时,在全长100米的小路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都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后,我说:“你们画一条10厘米长的线段,每隔2厘米种一棵树,看一共需要多少棵树?15厘米长的线段每隔3厘米种一棵呢?20厘米长的线段,每隔4厘米种一棵呢?”通过三次线段图模拟操作后提出问题:你发现总长度、间距与总棵数之间有什么规律?并举例验证。学生经历操作活动得到的知识是深刻的,学生的探索归纳能力同时也得到了发展。

三、精心设计操作环节

对学生进行操作能力的培养应该是多方面、全方位的,绝不可固定在一个范围、一种形式之中,根据本人的教学实际,举例如下:

1.把教学中的一些学具交给学生制作

如:剪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切出几个1立方厘米的萝卜丁,做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圆形等。小学课本中的好多图形认识课的学具都可以放手让学生制作,学生在做学具的同时清楚地认识了图形的特征。

2.把一些数据的调查、课外的观察安排给学生

如:在学习单价、数量和总价的关系时,布置学生去超市,找出自己感兴趣的物品单价进行登记;在学习“自行车里的数学”时,布置学生观察自行车的前轮和后轮哪个先转动,前轮转动一个齿,后轮转动几个齿等,这些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

3.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必要的操作环节

小学数学课本在编排中有许多的分一分、试一试练习,教师要落实这些活动的编排,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改变活动的载体,不可感觉浪费时间或嫌麻烦而不进行。

如:探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一定要让学生用学具操作实验,进行公式的推导。再如:“烙饼”“沏茶”“找次品”等可以设计为模拟实验,以圆形纸片当饼,写上名称的纸条做沏茶的工序,边模拟烙饼、沏茶边说自己的做法。

操作能力的培养是为学生学到数学知识而服务的,通过操作获取的数学知识是深刻的,小学数学教师若能精心组织有效操作活动,那么课堂定会出彩。

作者单位 陕西省宝鸡市凤县黄牛铺小学

  • 新闻网头条号
  • 新闻网微博
  • 新闻网微信
主管:陕西省委教育工委 省教育厅  |  主办:陕西教育报刊社
地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箱:sxjyxww@sina.com 电话:029-87323955
陕ICP备(08105011号-1)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8558961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