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陕西教育教学 > 2018年12期 > 正文
教研一日行
来源:陕西教育报刊社 作者:李华羽 2018年12月10日 10:58

今天第一次以教研员的身份深入我县教育最基层。虽然参加工作之初我也在农村乡镇学校工作过五年,但那时一直在乡镇中心学校,应该说相对属于条件好一点的,最基层最艰苦的环境还是没有经历过。今天的第一站是子长县马家砭镇任家寺小学,从县城驱车半小时左右,就到达了马家砭镇,从马家砭镇中心学校出发,翻越两座山,汽车从山底盘旋而上,再沿路而下,兜兜转转走了大约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

这所学校只有两名教师,一位是校长,一位是任课教师。我们去的时候恰好校长去给学校拉煤不在,只有任课教师和孩子在学校。这位任课老师姓梁,毕业于延安大学政教系,在这里一干就是十三年。我惊异于如今的子长县还有这么小的学校,而且这么小的学校还有这么一位高学历的老师甘守寂寞与清贫。

学校有两孔窑洞上挂着门帘,一孔门楣上标示“办公室”,一孔门楣上标示“三四六年级”。掀起办公室的门帘,简陋的窑洞里一道布制拉帘把办公室分为两部分。前半个窑洞为办公室,一张办公桌是老师平时办公用的,另一张办公桌上放置了一台电脑,这也是与外界沟通的“桥梁”。办公桌旁的墙上贴着各式各样的表:时间表、课程表、计划表……拉帘后面就是老师的休息室,紧靠着拉帘的地方有一张铁质的床,上面铺着一床铺盖,寒酸而简单。

这位梁老师介绍着学校的情况,其实我更好奇延大毕业的他,怎么在这样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学校坚守了十几年,敬意由心底顿时升腾。掀起教室门帘,一排排桌椅整整齐齐,窑洞后墙上的黑板大而醒目,一台电视放在黑板一侧显得十分突兀,这也是这间教室最现代化的设备。孩子们的宿舍在教室的后面,宿舍收拾得干净整齐,让人觉得十分温馨。七个年龄不等的孩子是这所学校的全部学生,因为是休息时间,只看到几个男孩跑来跑去,唯一的一个女孩却没看到身影。院子里的简单器械就是孩子们所有的玩具和锻炼器具,习惯于人声鼎沸和人来人往校园景象的我,在这里一点也感觉不到熟悉的校园气息和氛围。

在无限感慨中我们到了今天的第二站——任家园子小学。为我们打开大门的是一个十岁左右的胖男孩,他和正常孩子有点区别(残障儿童),他热情地看着我们这些来客,一点也不怯场,在校长的几番督促下才舍下我们奔向操场。

这所学校有教师四名,二十多个学生。学生有各个年级的,于是老师们就一人身兼数职。在校学生不是家穷的实在没办法的,就是留守儿童,要不就是残障儿童。四位老师有刚走向工作岗位不久的,也有已经奋战多年的,他们在这里与这些特殊的学生一起撑起了这所学校。

最后一站是西台沟小学。从任家园子小学驱车在山路上行驶大约三十里就到了西台沟小学,这里有七名教师和四十多个学生。一进校园,孩子们都在操场上活动着,让整个校园沸腾了起来,熟悉的校园景象让人备感亲切。孩子们落落大方,朴实而热情;老师们也兢兢业业,每项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着。这所学校的校长在自己孩子上大学后便把老婆从县城动员到了学校,从此,学校就成了“家”。

几位年轻的教师每周都准时准点来到学校,耐着性子,守着寂寞,在四方的校园里追寻自己的梦想。一位刚参加工作的研究生也被分配到这里,她也用自己踏实认真的工作态度,践行着自己的初心……

一天的行程即将结束,五味杂陈在心头。从教二十多年的我,工作过的地方没有一个像今天所走学校这样艰苦的。即便如此,我在心底还是常常涌起不平之意:为什么我的工作如此劳累,为什么我的收入如此微薄,为什么我的工作要承受这么大压力……可我们在抱怨的同时却忘记了,还有许许多多比我们优秀的老师,他们在更艰苦、更艰难的环境下还在默默无闻地付出着、努力着。想到这里,我不禁为自己以前的一些想法感到羞愧。

这些在最艰苦、最艰难环境下坚守的教育人,值得我们每一个人肃然起敬。正是无数这样甘于平凡、甘于坚守的教师才使“让每个孩子有书可读”没有成为一句空话,我们向每一个坚守教育这片热土且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致敬!

作者单位 陕西省延安市子长县教研室

  • 新闻网头条号
  • 新闻网微博
  • 新闻网微信
主管:陕西省委教育工委 省教育厅  |  主办:陕西教育报刊社
地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箱:sxjyxww@sina.com 电话:029-87323955
陕ICP备(08105011号-1)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8558961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