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陕西教育教学 > 2018年12期 > 正文
悦读点亮心灯
来源:陕西教育报刊社 作者:王国华 2018年12月10日 10:56

带着快乐的心情去阅读,让悦读成为我们生活中必需而又平常的习惯,平常得跟喝水、吃饭一样,自然而然从中汲取养分。读书融入生活,阅读成就梦想,慢慢打开童蒙的心锁,点亮童稚的心灯。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出生于贫穷的农村,农村广阔的田野是我童年的乐园。那时候我还没有上学,穿的是打满补丁的粗布衣裤,一天三顿吃的是萝卜、红薯和南瓜。白天,有时跟在父母哥姐屁股后帮着干农活挣工分,有时和小伙伴们一起放羊、割草、搂柴,也偷过生产队的红薯、花生烤着吃,钓鱼摸虾、打仗嬉戏,泥巴、木棍、秸秆都是我的玩具;晚上,在生产队的牛棚里,昏黄的马灯下,嘴里嘎嘣嘎嘣地嚼着从食槽里抢来的炒黑豆,闻着牲口的气味、大人刺鼻的烟草味、草料的香气,望着黑暗中看棚老人烟袋锅一闪一闪的红光,听着三朝五代的故事,那何尝不是一种别样的“阅读”呢,我有时会在故事情节里,伴着袅袅升腾的烟雾慢慢进入梦乡。

父亲能写会算,曾在村里教过民校,当过会计,还懂得针灸,干过赤脚医生,算得上是远近小有名气的“学究”。 他眼看我上了学爱听故事、喜欢读书,但因家里穷,没钱买书报,每到周末就把我带到村东头一位戴着老花镜、留着长胡须的退休老教师家,在那里开始了我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启蒙。两位老人边下棋边谈《参考消息》上的国家大事,我就在那间土坯房里开始了第一次“阅读之旅”:《杨水才》《焦裕禄》《高玉宝》《英雄儿女》《矿山风云》《高高的银杏树》……这些书籍让我结识了许多英雄人物,他们像一盏盏明灯,照亮我的心路。

我如饥似渴地读书。为攒钱买书,放学后我帮大人照看瓜棚卖瓜,爬树捡蝉蜕卖,周末推着比自己还高的除了车铃不响全身都响的破二八自行车卖雪糕。终于,我用劳动所得陆续换来了属于自己的第一批书籍——连环画读本:《鸡毛信》《两个小八路》《水娃的故事》等。至今,连环画里白洋淀如雪的芦花、荷花淀丰硕的莲蓬菱角、夹藏鸡毛信的老绵羊,还有青纱帐里那醇红的高粱穗、甜甜的秸秆仍在我的脑海中散发着抹不去的芳香。

为了买书,我隔三差五地放学后往返跑几里路,牵着自己家养的公羊,去为邻村贾大伯家的羊群配种,每次每只收5角钱,收入很可观,我简直成了小财主。更惬意的是从那里还可以借到几本稀罕书看,当然那是不用还的,慢慢地我就有了一个小“图书馆”。同学们都乐意跟我借书或互换,有时为了争借一本好书,他们还不惜用香瓜或咸鸡蛋来贿赂我。

书看得越多就越有东西写。在老师的指导下,我的作文多次在学校、校区获奖,还代表全乡到县里比赛获得大奖。老校长在全校大会上亲自为我披红戴花,并奖励给我一支英雄金笔,那种优遇只有村上每年一遇的参军仪式上骄傲的小伙才有。初中毕业那年,我获得了全国作文二等奖,得到奖金50元,班主任老师说,那是她一个月的工资呢。后来我如愿以偿以优异成绩考取了河北威县师范,在那里我的习作第一次变成铅字,我也被吸收为学校文学社编辑,我的阅读视野更加宽阔了。

师范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一个偏僻的农村学校,那里虽说是一所完小,但竟没有一本图书供孩子们阅读。我便用一辆牛车将自己家的“图书馆”搬到了学校,我永远记得那一刻,孩子们把我团团围住。我从此吃住在校,和孩子们一起经营这所特殊的“图书馆”,我要求孩子们每借一本书都要交一篇读后感或仿写一篇习作。孩子们交“作业”时,还经常偷偷地往我办公桌上放一棵白菜、两枚鸡蛋或三个萝卜。我以不同的方式,用我的图书夜以继日地去“喂养”我的学生们,他们如饥似渴地扑进我的办公室里,一如当年我一头扎进退休老教师那间土坯房……

书籍充实了孩子们的头脑,阅读点亮了孩子们的心灯。孩子们的习作一篇篇飞往全国各地,《作文评点报》头版刊登,《语文报》发表并荣获全国大奖,《21世纪中学生作文》刊登,“雏凤杯”获奖,我们的手抄文学社刊获得贾平凹主编《美文》评选的“最美文学社刊”,我自己的作品也登上了《中国教育报》……

阅读让我的世界由平凡到精彩,阅读让我的梦想走进现实,阅读路上我亦行亦远,一路快乐,一生幸福!

作者单位 河北省邢台市桥西区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

  • 新闻网头条号
  • 新闻网微博
  • 新闻网微信
主管:陕西省委教育工委 省教育厅  |  主办:陕西教育报刊社
地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箱:sxjyxww@sina.com 电话:029-87323955
陕ICP备(08105011号-1)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8558961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