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陕西教育综合 > 2013年7-8期(合刊) > 正文
高校信仰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来源:陕西教育报刊社 作者:张京京 王艳玲 2013年08月27日 17:28

信仰可以引领一个人前进的方向,信仰可以激发一个群体奋进的斗志,信仰可以凝聚一个民族共同的力量与梦想。

信仰教育是指一定社会和阶级对人们进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按照一定阶级、集团的意志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使之树立符合特定阶级、集团需要的信仰的教育活动。信仰教育既是社会用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对个体进行同化的过程,又是个体将社会公认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自觉地进行内化的过程。可见,信仰教育是帮助个体社会化的有效途径,正确的信仰与恰当的信仰教育既有利于个体的全面发展,也有利于社会的良性运行。

一、当前我国高校信仰教育存在的问题

高校作为高学历人群较为集中的场所,作为社会思想引领的阵地,其信仰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自然关乎到全社会高水平人才的健康成长以及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然而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市场经济的深化以及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当前我国高校的信仰教育面临着越来越复杂的环境,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已陷入重重危机。

一方面,高校学生的信仰现状令人堪忧。具体表现为:高校学生近半数信仰缺失或信仰动摇;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以及道教等宗教信仰在高校中的影响日渐增强;大学生信仰偏重于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轻视精神价值追求;对共产主义的认识应试化、表面化、感性化,缺乏兴趣,缺少深入系统的理论研读。

另一方面是,高校的信仰教育工作不尽如人意。具体表现为:信仰教育相对于其他专业课教育来说短期内见效慢,相对被边缘化,受重视程度不高;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教学方法呆板单一,教学内容空洞滞后;小学、初中、高中以及大学的信仰教育连续性差,重复内容多,从而影响了学生学习兴趣;教学目标功利化,以应试为目的,大班教学,理论教育与实践脱节,信仰教育效率低下,收效甚微。

二、我国高校信仰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高校信仰教育产生问题的原因不仅仅在于高校本身,而是关系到方方面面。

首先,在宏观层面:整个社会的功利主义倾向日益严重,经济评价标准在各行业都占据着最为重要的位置;腐败现象难以根除,社会公平面临严峻挑战;网络时代动摇传统的信息传播渠道,催生多元价值观;全球化促进了各国宗教传播以及资本主义思想的渗透;社会结构失衡造成中小学生学业压力大、大学生就业难、青年人购房难、中年人工作负担重、老年人养老问题突出等一系列难题,使得人们动摇了对社会主义及共产主义的信心,这些问题都使高校信仰教育处在一个充满挑战的环境之中。

其次,在中观层面:我国高校仍然以科研和知识传授为工作重点,信仰教育往往只在思想政治课中进行,作为公共课而使得授课频率低、作为大班教学导致师生交流少、以考试或提交论文来记录成绩促使学业评价功利化;教师水平参差不齐,部分教师本身对共产主义的信仰不坚定甚至于反对,对教师的评价也简单地以科研和教学量作为标准,很多教师的教学只为谋生,教学形式呆板单一,教学内容空洞落后,直接导致高校信仰教育的问题越来越突出;高校学生评价工作仍然重学分、轻信仰,重结果、轻过程,重学历、轻能力,对学生的引导过于功利化,在各项评价中,对于“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一项均以满分应付,导致高校的价值导向出现了偏差,自然不利于信仰教育工作的实施。

最后,在微观层面:高校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前,普遍将高考作为唯一的人生目标,进入大学以后,原有的奋斗目标不复存在,而高校又未能及时提供合适的信仰教育,从而导致学生信仰缺失和信仰动摇,易受到多元价值观和宗教信仰的影响;高校学生在长达12年的应试教育中将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当作应试的手段,学习目的功利化,且不能与实践相结合,因此难以将其上升到信仰的高度,甚至于因为应试而产生反感,从而导致“英雄恶搞”现象频频出现;由于就业压力大,很多学生不得不为了就业而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和能力,不得已放弃自己的价值追求,“先求生存,再谋发展”,入党动机功利化倾向日益严重;这些无疑都使高校信仰教育面临着从未有过的复杂环境。

三、对策与建议

高校信仰教育工作的责任不仅仅在于高校本身,而是关系到方方面面。

首先,要营造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坚持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双管齐下,不可偏废一方;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严惩腐败,杜绝浪费,做到政务财务公开透明,引入群众监督举报机制,取信于民;做好全社会的思想引领,通过各种传媒、渠道、机构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理论联系实际的信仰宣传,加强公民教育,杜绝空谈;正确引导多种价值观念,尤其是宗教的发展,变“围堵”为“输导”,在不断吸收各种信仰中积极因素的同时,也不断地将共产主义信仰传播出去;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不断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在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同时进行社会主义社会结构调整,从而坚定民众的共产主义信仰,提升人民对中华民族复兴的信心。

其次,要完善高校的信仰教育工作。信仰是个体自觉的信服与追随,除非在社会剧烈变革时期,很难通过强制方式将信仰施加给个体,即使短期内做到了强加信仰,也难长期为继,因此通过引导、榜样示范及习染等方式可以有效提高信仰教育的效率。高校应该首先提高对信仰教育的重视程度,丰富信仰教育的形式和过程,完善信仰教育的评价模式,做好引导工作。接下来,要提升教师的思想素质、教学水平,丰富信仰教育的教学内容,引入实践性课程,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相结合,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第三,在学业评价方面要一改应试的作风,注重过程评价,加强描述性评价,引入学生自评和互评机制,开展多方评价,并且将评价工作落到实处,如日常学习与生活中。第四,要加强校风建设,让学生在校园的文化氛围的熏陶下慢慢完成信仰内化的过程。最后,个体要加强自身修养,坚定共产主义信仰。信仰是人类精神领域的超越状态,它反映了人的心理需求,是人自身存在和人生发展意义上的终极关怀,是人对某种事物或现实的最高价值认同。从这种意义来讲,信仰缺失将导致人生意义缺乏,因此,个体应该自觉根据不同的人生阶段调整自己的行为选择,正确分辨善恶,不断完善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坚定信仰,实现自身的价值,并为社会作出贡献。

2013年,中国人再一次被一个共同的信仰凝聚到了一起,那就是中国梦。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高校的信仰教育工作更应紧扣时代步伐,不断完善与发展,助力学子梦,实现中国梦,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贡献出一份力量!

(作者张京京系陕西师范大学校团委副书记、教育学原理专业博士,王艳玲系吉林市龙潭区江北实验学校教务处主任)

  • 新闻网头条号
  • 新闻网微博
  • 新闻网微信
主管:陕西省委教育工委 省教育厅  |  主办:陕西教育报刊社
地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箱:sxjyxww@sina.com 电话:029-87323955
陕ICP备(08105011号-1)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8558961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