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陕西教育综合 > 2013年7-8期(合刊) > 正文
塑造美丽心灵 排解高考之殇
来源:陕西教育报刊社 2013年08月27日 18:40

高考在中国无疑是一件大事。高考成绩一出,各类新闻媒体都纷纷报道着与这场考试相关的内容,高考志愿填报、高考形势分析、高考状元心得……最近各省、各地区的报纸、电视一方面纷纷介绍起了高考胜利者们的学习经验甚至生活细节,另一方面报道了令人痛心的高考失利学生的自杀事件。

6月9日,辽宁营口市大石桥复读考生投河自杀, 6月22日,崇州复读女生差本科线6分割腕服毒自尽,6月23日,内江男生差4分上本科线 短信留遗言跳楼亡。关于高考后考生因无法承受考试失败而自杀身亡的报道让人触目惊心。一场不过三天的考试,竟然能够给这些年轻的孩子如此大的心理压力,甚至酿成自杀的惨剧,到底是谁的责任?高考真的是通往成功彼岸最便捷甚至独一无二的桥梁吗?高考真的如此重要,甚至高于生命吗?年轻的生命就这样匆匆凋谢,现在的孩子为什么如此脆弱?我们是不是应该对此作出反思?

观点一:避免学生自杀 更应重视生命教育

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中,考试是评价学生最方便、有效的手段,虽然我们喊了很多年的素质教育,但不可否认的是,高考成绩依然是决定考生命运的最重要因素。只要我们现行的考试制度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在高考这一“指挥棒”下,不论是学生、家长,还是老师、学校,都不得不受到考试成绩高低的直接影响。每年的中考、高考成绩,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命运,也关系到教师的评比、收入,学校的升学率……为了提高孩子的成绩,家长为孩子报了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兴趣班,老师也布置了越来越繁重的作业。过多的作业、惩罚措施在老师看来或许是负责的表现,其实却给孩子留下不堪承受的心理负担。

在巨大的心理压力下,学校、老师、家长忽视了对学生的疏导,使得学生普遍心理脆弱,抗挫折能力差,动不动选择轻生、自杀。因为,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家长的宠爱,生活顺风顺水,在成长的过程中很少遭遇挫折,也缺乏面对困难的经验。青春期的孩子正处于一个自我认同的阶段,最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如果孩子长期得不到安全感与周围人的认可,一个负面评价就有可能将其打入“地狱”。在缺乏足够的心理辅导下,遇到困难很容易走极端,甚至轻易地放弃生命。

要想改变这一现状,除了寄希望于教育体制改革,让分数不再成为决定一切的唯一因素外,还需要家长和学校的共同努力。家长应该认识到,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心智健全的人比取得一个优异的分数更重要。而学校也应当意识到,贯彻素质教育不仅是为青少年减负减压,更需要培养青少年的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意识,让他们认识到,选择自杀的行为是自私的,一个连自己生命都不珍惜的人难以担负社会大任;同时,学校和家长都要教会孩子在挫折中体验痛苦,逐渐增强对困难挫折的承受能力,以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正视人生的风云变幻,勇敢面对逆境与厄运的挑战。

观点二:“后高考心理”须重视

有人说,这孩子太傻了。确实,高考并不是奋斗的终点,也未必能决定人生的方向,为此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实在不应该。但若将目光投向现实,如今的青少年因心理压力过大而走上极端的例子其实并不少见。悲剧为何会一再发生?主要原因在于心理教育的缺位,担负主要教育责任的学校和家庭难辞其咎。

在如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日益激烈,许多孩子都面临着升学、考试等压力。如果这些压力不能得到正确缓解、释放,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心理疾病,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但大部分学校和家庭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心理教育上存在着明显的缺位。在学校看来,致力于提高学生的成绩是教育的目的;在家长看来,孩子身体健康、成绩优异就算尽到了责任。为了孩子的成长,学校和家长应改变这种观念,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加强生命教育、挫折教育,让其从小学会面对困难、解决问题、调整心态,形成坚强乐观的品质。

对于高考考生,在特殊时期应给予特别注意,“后高考心理”必须引起家长的重视。据心理专家分析,根据往年的经验,考生的心理危机发生率考后多于考前。造成上述考生自杀的原因正是“后高考心理”的一种,即因考试成绩与预期有较大差距而造成的绝望心理。也有考生在紧张的高中生活结束后失去动力,变放松为放纵,如不分昼夜地上网、疯玩、聚会甚至酗酒等。因此,在高考后的这段时间,心理教育十分必要。家长应时刻观察孩子的状态,若成绩不理想要对其进行安慰、鼓励,让孩子重燃信心;对孩子的放纵行为应适当制止,引导其发展兴趣爱好、采取健康的娱乐方式等,让孩子度过一个充实的假期。

观点三:高考不是一场宣判

如花的生命,就这样随风飘逝,留下父母欲哭无泪。有专家点评说高考失利并非人生失利,惋惜之情溢于言表,但年轻的王倩又何尝能体味这句话的含义?她家在农村,父母辛苦供其读书,就是为了出人头地,本是复读,却无奈再度落榜,并无多少人生阅历的孩子认为自己走到了绝路,无颜面对父老乡亲,就用极端方式了却生命,实在令人扼腕。

我相信,如果在高考前,孩子们能领悟到高考不过是一次重要的考试,并不代表人生的全部,或许落榜后也就不会如此失意。又如果在分数出来之后,有人能够干预这些孩子的心理,鼓励他们振作起来,走好下一步,或许悲剧也不会发生。可惜已经没有如果,在高考还未开始前,我们的社会就如临大敌;高考过程中,一有个风吹草动都引来全民关注;高考后,大家焦急地等待分数,仿佛在等待一场宣判,最后结果出来,状元博得无数喝彩和掌声,而落榜者除了失望还是失望。不能不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太多地关心表面的成绩,而很少深入孩子的内心,只落下这些年纪轻轻的孩子独自承受失意的煎熬。

此时此刻,比起高考状元来,显然还有更多失意的孩子需要大家的关心。他们也是祖国的未来,只不过在第一个重要的门槛前走得跌跌撞撞。但正如专家所说,一次失利并不代表一生失利,如果能将失败的挫折化作前行的动力,他们的人生也会有不一样的精彩。在这次考试中脱颖而出的孩子们,当然值得肯定,但人生的路同样很长,还需保持清醒的头脑走下去,我们的社会又能否为这些孩子们提供一个健康、成熟的心态和环境呢?

高考不是一场宣判,这句话不仅对考生说,也要对每一位成人说,叹息孩子为何会如此沉重时,也要反思自己是否就是给他们戴上枷锁的那一分子。

观点四:高考大门之外仍有美好风景

海伦·凯勒曾说过:“上帝为你关上了一扇门,必定为你打开了另一扇窗。”高考或许就是那扇门,也可能就是那扇窗,它只是人生的一部分,但并非全部。生活本来就是一门平衡艺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只要努力,知识和能力从来不会拒绝坚韧不拔的勇士,没有了高考与大学,也依然要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坚定信仰和乐观态度。

在某种意义上,高考确实是人生的一次重大转折,但换个方向思考,高考也就是人生的一个转角。走到转角的尽头,才能领悟到“条条大路通罗马”的真谛。微软总裁比尔·盖茨大学肄业,苹果前总裁乔布斯中途退学,香港金融大鳄李嘉诚压根儿没上过大学,可谁敢轻视他们在自己领域的辉煌?马云和俞敏洪都曾两次落榜,但他们的人生一点也不逊色,阿里巴巴和新东方哪一个不是在行业中领航?因为他们把人生坎坷视为财富,靠不变的信念及不懈的努力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

也许,我们的教育教会了孩子们许多数学公式、物理现象,教会了孩子们历史、英文、地理,教会了孩子们如何去考试,但却没有用心教会他们如何善待生命,如何善待亲情,如何鼓足面对挫折的勇气。

因高考不如意选择自杀,心理学将其定位为“冲动自杀”,其根源是心理承受能力不足。这也从侧面反映了社会各界对于高考的关注度过于集中在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上,而忽视了心理干预。心理干预并不仅仅局限于鼓励考生放松心情,而是要着重培养考生的抗压能力。不可否认,心灵的涵养,心理的培育,也是教育所必须担当的职守,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也是教育核心区的题中应有之义。

高考就是高考,与未来没有必然联系,真正决定命运的是高考后的心态与信念。无论成功与否,只要心态阳光健康,只要信念永恒,相信辛勤耕耘之后,孩子们的青春梦想依旧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依旧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依旧是千姿百态,五彩斑斓。

观点五:高考失利自杀是教育之殇

鲜活的生命为什么在分数面前不堪一击?虽然有人觉得他们出身于贫困家庭,关心帮助不够,其实正是我们当前社会恶性竞争下的苦果,必须反思教育产业化的深重罪孽。

我们现在只是一味地讲优胜劣汰,却忽视人文关怀,特别是高考这样的人生选择中,往往是成功者受到极高的热捧,而且失败者却受到冷落甚至歧视,怎么能不让人心凉。加上平时学习的不得法、不努力,带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懊悔。当下的教育被金钱所左右,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一些学生得不到良好的教育,一些学生却为了上学而欠下家人许多的感情和金钱,梦破灭之后自然就转不过弯。加上我们现在把孩子娇惯成小皇帝,任性无知,经不起挫折,自然遇到这种打击,又没有人劝解和疏导的情况下,走上了不归的轻生之路。成绩决定一切,把教育当成摇钱树,让学生学得太辛苦。看来,让孩子们健康成长需要教育回归过去的奉献意识,育才意识,而不是现在的考试意识。不管是考出来的,还是选出来的,都不是最优秀的,优秀的人才需要脱颖而出。

最近听了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陈仲丹介绍的清朝三大名臣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他们三个都是文人出身,曾国藩歪打正着成了著名军事家,左宗棠收复新疆功德千秋,李鸿章洋务运动也是开创改革先河。他们的成功既有社会大环境的机遇,更是自己的努力,因为他们起初都是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在机遇到来时通过自己的胆识和智慧迅速成长的。其中曾国藩这样的人物也有三次自杀未遂的经历,让人不可思议。

当然,还有几句话叫条条大路通罗马,不必一棵树上吊死。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我们努力打牢人生的基础,接受社会的洗礼,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机遇是青睐有准备的人的。想想当年未考上的曹雪芹写下了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吴敬梓写下《儒林外史》,大发明家爱迪生也是考不上的低智商,可以说人生的成功还在于自身的努力。有句话说得好,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身。因此,希望高考失利的学生,要么复读,要么实践,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看看保安孟非、赵普都能成了著名主持人,这样的经历人生不值得你们想一想吗?与其结束自己的生命,不如让自己试一下闯一回,美好的未来就在不经意的眼前。

观点六:高考是成功桥梁还是生命枷锁

有人将高考后学生的心理问题归结于考试制度。诚然,陈旧的考试观念所表现出的弊端日益凸显,许多学校将考试作为目的,为追求升学率,轻视学生能力培养、情商培养,忽视学生人格发展,抑制学生个性张扬。说到高考,学生紧张、家长紧张、老师紧张、学校紧张,甚至整个社会都呈现着紧张的状态。“黑色六月”不愧为对高考最真实,最贴切的比喻。但考试制度发展和沿袭至今,必然有它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考试制度不是谁想改变就能改变的。如何平顺、快乐地度过高考,关键还需要学校、学生、家长乃至社会真正转变对高考的观念。

首先,高考失利并不代表你是失败者。如果非要将这场考试当作一场比赛,那自然有成败之分。但是即便这是场比赛,在人生的旅途中,它也不过只是众多比赛中的一次。何况,所谓比赛也不过是很多学校、老师、家长和考生自认为的概念。一场考试,在整个人生当中不过是一个小小的站点,走到此处,再从此处出发而已。

其次,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一场考试中的强者。人的能力有很多种,考试能力强,只能算作能力的一种。也许你在考试这件事上确实比一些人略弱,但你一定有自己独一无二的方面是无人能及的。考生觉得自己能考重点本科,最后考试结果却只能读普通本科,为此怀疑自己的能力,甚至认为自己对不起父母,这是对自我认知的不准确。看清自己的能力,发现自己的特长,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这才是每个考生应该重视的事。

最后,高考不是通往成功的桥梁,更不是生活的全部。中国的学校和家长常常喜欢给学生传输“等你考上好大学就会有轻松的生活,就会获得成功”的观念,学生仿佛是追求美好生活,而满怀“只要通过高考就好了,现在不管多累都值得”的憧憬,甘愿深陷高考的泥潭。其实,除过高考,人生还会遇到更多、更困难的事,往后的挫折,需要用更强大的力量去战胜,而这些力量只能从生活中获得,所以,考生更需要的其实是学会如何生活。不会生活的人,无论获得怎样的成功都不能感受到真正的快乐,将考生从高考的枷锁中解放出来,让其将考试只当作这个年纪生活的一部分,从貌似无趣的高三生活中找到生活的乐趣,才是快乐度过“黑色六月”的法宝。(综合)

相关链接:

挫折教育各国有招

英国

英国顶级女子学校

“失败周”教育学生

英国家长们常常把“给孩子失败的机会”这句话挂在嘴边。孩子做某件事失败了,英国人的观念不是索性不让孩子去做或干脆家长包办了,而是再提供一次机会,让他学会避免失败的方法。

同时,学校教育也十分重视“接受失败”的学习。据英国《每日邮报》的报道,英国牛津中学推出了一套极富挑战性的数学考试试题,校方坦言这份试题的难度远超过中学生的解题能力,声称考生“不可能拿满分”。据称,此法是为了让学生从小就摆脱完美主义思想,了解“失败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报道称,英国牛津中学是国内顶级的私立女子中学。校方设计这套数学测试题难度循序渐进,直到超过中学生的能力极限。校方负责人表示,该校绝大多数学生都很优秀,校方担心因为自身完美而产生的优越感会让她们今后经不起挫折或裹足不前。学校表示,希望通过这种挫折教育法让这些“完美小姐”从小认识到“完美是求知的敌人”。

今年年初,英国另一所顶级女子学校——伦敦温布尔登中学推出了“失败周”活动,邀请了很多成功人士出席。活动中,这些特邀嘉宾和学生们分享了自己人生当中的失败经历,告诉学生们“偶尔失败完全可以接受”,关键是如何正确面对失败。

德国

有小学开设死亡课

模拟应对父母车祸

有人说教育孩子应该尽可能地展示一个真善美的世界,然而,德国的家长与老师们却另辟蹊径,让孩子们直面人生和社会的阴暗面。

据报道,德国柏林的一所小学竟邀请殡仪馆的工作人员来课堂上讲述人死时会发生的事情。讲完后,孩子们轮流扮演角色,模拟诸如父母因车祸身亡时如何应对。该校老师称,通过这样的课程孩子们体验了突然成为孤儿的感觉,这有助于他们体验遭遇不幸时的复杂心情,以及怎样控制情绪。像这样的挫折模拟情景和角色扮演在德国的学校中十分常见。

此外,学校还经常组织青少年到法庭参观,并旁听审讯。此举意在不刻意保持学生们心灵的“纯洁”,不回避让学生了解社会的丑恶现象。这样一来,学生们不会与社会隔离,也会对社会产生深入了解,以防一旦接触社会,看到某些阴暗面后感到茫然若失,无所适从。

德国人对孩子的教育不回避阴暗面也是教育改革的产物。20世纪90年代,德国推出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使教材内容适应社会发展。现在的多种课本中,不仅有“阳光”的内容,还有涉及社会“阴暗面”如种族歧视、违法犯法等课题,其宗旨是引导学生思考和解释各种社会现象。

四龄童独自去购物

六龄童独自走亲戚

在日本,父母非常重视对孩子进行自立与忍耐的教育,因为日本人信奉这样的理念:只有让孩子经受一定的以忍耐为内容的身心训练,而不是满足他们的各种要求,才能培养儿童独立克服困难的能力,形成坚韧和顽强的品质。

在日本,人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孩子在没有成人带领的情况下,面对艰苦的自然环境,安营扎寨,寻觅野果,捡拾柴草,寻找水源,克服重重困难,进行自救活动。

在日本的电视节目中,经常会有两项这样的比赛:一项是让一个母亲给4岁的孩子3000日元,让孩子一个人进入商业街,去寻找和购买三样指定的物品,并限时3分钟返回。这对一个幼儿的智力、语言和勇气是极大的挑战。孩子不仅要记住母亲要他采购的三样东西,而且还要同各种商店店员及行人打交道。另一项是让一个6岁的儿童自己去10公里外的一个亲戚家,母亲则化装成一个陌生人看着这个孩子如何找路人指路,如何干渴难耐,如何疲惫不堪。悄悄跟随的母亲每每心疼得流下泪来,但决不会帮孩子一把。

日本家长把这些看作是一个经受挫折的训练,让孩子接受挫折的经历,而这一件件小事实际上都是在潜移默化地打磨孩子的意志力和抗压能力。

  • 新闻网头条号
  • 新闻网微博
  • 新闻网微信
主管:陕西省委教育工委 省教育厅  |  主办:陕西教育报刊社
地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箱:sxjyxww@sina.com 电话:029-87323955
陕ICP备(08105011号-1)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8558961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