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陕西教育综合 > 2013年7-8期(合刊) > 正文
用平凡书写忠诚
来源:陕西教育报刊社 作者:张 霞 2013年08月27日 18:32

我们柞水中学位居山村小镇,淳朴的工农子弟成为学校生源的主体。我从走上教师岗位至今,已与他们相处整整32个年头。32年来,我在教与学的天地里摸爬滚打,体验着喜乐艰辛,说不出什么深刻感受,只是觉得老师这个职业貌似平凡,天天上课、改作业,琐碎而枯燥,但要真正做好其实并不容易。如果用更高的师德标准来衡量,做一个忠诚使命、无私奉献、教书育人的好老师特别不容易,的确需要用一生的时间和情感去追求、去践行。

人常说,为人师表。这么简单的一个词,却道尽了做老师的真正内涵。为人师者,首先要有师德,然后才能以身立教,就像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的:“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的一切。”从教以来,我坚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努力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每天总是最早到校最后离开,从没有迟到早退过。有时候因公出差或参加社会活动,落下的课总是抽空给学生补上。地上有纸屑,弯腰拾起来,遇到烦心事,绝不把情绪带到课堂上。从教32年来,初中、高中,送走一届,迎来一批,教材教了一遍又一遍,重点、要点早已烂熟于胸,但我仍然坚持每课必备,绝不马虎,每学期学校和教育局检查教案,我都是优等。即便因失眠整夜整夜睡不着觉,我也没拉下学生一节课。我从不训斥、体罚学生,但学生却从心底里“怕”我、“怵”我,凡我上课,学生都不敢在下面做小动作。原任老校长杨耀峰曾对老师们说:“想不到一个瘦瘦纤纤的小女娃,威势这么大,竟把一帮调皮捣蛋的大孩子治得服服帖帖。”所谓“师道尊严”不是别人赠予的,恰恰是老师自己争取的。要想得到别人的敬重,自己必先庄重,教师自身庄重了,谁也不敢心存亵慢。

我从小在农村长大,上世纪70年代末上大学又正值困难时期,所以和大多数同龄人一样,长期营养不良,身体素质较差。刚参加工作时充满激情和雄心,总想干出点名堂,常常泡在班里深夜才回家,久而久之,身体就有些吃不消了,一年内竟有三四次晕倒在讲台上。我没有因劳生怨,而是从自身找原因,通过体检发现得了血小板减少症,就下决心锻炼,每天早上5点多起床,跑步10公里,不管春夏秋冬刮风下雨,从未间断,这样坚持了近30年,我现在很少感冒,也很少吃药打针,教学中始终精力充沛。当今社会,诱惑很多,90年代,我没有跟风“下海”淘金,后来也没有图工作轻松而“跳槽”改行,曾经多次婉拒外校的高薪聘请。前年,教育局调我到县督导室工作,我放不下正面临高考的学生,又申请调回学校。业余时间,一不玩牌,二不跳舞,现代时尚的东西几乎与我绝缘。说老实话,不是不会,而是不愿。当老师,追求身外东西多了,对事业的责任和激情就会减少。丈夫戏称我是“当代极品”,同事揶揄我为“史前动物”, 社会上一些人更是充满猜疑与不屑。我不管别人怎么看怎么说,我就是那种把教书当生活的人,骨子里就比较喜欢当老师。

老师教书育人,既要做学生学业上的“良师”,又要做他们人生道路上的“益友”。师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多年来,我坚持“先有父母心,后做教书人”,尽己所能资助和关爱那些经济上贫困和思想上贫乏的学生,经常采取引导、诱导、指导、辅导的方法,教给学生终身受益的东西和生活的智慧。来自农村的贫困生程光华同学,家境贫寒,学习基础差,多次萌生退学念头,我除了耐心说服教育外,还利用课余时间为其补课,高考期间,为了保证其有更多的时间复习,又主动承担了为这个农村孩子做饭的任务。最后,程光华顺利考上大学,现已成为宁波某大学副教授。齐承竺同学的父亲下岗后,我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他现已是留学美国的博士。陈吉林和陈昌明、陈昌浩父子三人先后都在我的班上就读,现在父子三人均已学有所成。刘会勇的父母在一次车祸中双双去世,天塌下来的孩子一度产生悲观厌世情绪,我就一刻不停地把他跟住,开导他、鼓励他,后来,这个学生考上了西北大学,逢寒暑假都会专程回来看我……30多年来,我除了每年给贫困生捐钱捐物外,还多次到县上和民政部门为他们争取被褥和补助,挽救了许多即将辍学的学生,为他们铺就了一条健康成长的道路。

现在的学生不像80年代初期的学生那样单纯,一般都不会主动跟老师说自己思想上的问题,我通常会根据他们的特点,从学生的特长、爱好、兴趣等方面着手,像中医“望闻问切”那样,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细心“望”其情,耐心“闻”其声,悉心“问”其惑,用心“切”其脉,竭尽全力地教好每一名学生。我出生在一个教育世家,父母都是从事教育工作多年的中小学教师。在父母的熏陶下,我立志做一个“人皆尧舜”的乡土教育家。从教32年来,每每看到学生对自己的依赖和眷恋,每每看到家长们充满信任和感激的目光,我都会暗暗下定决心:我要把温暖与关怀送给每一个学生,无论他们智力高低、长相美丑、脾气温躁、成绩优劣、家境贫富,我都要一样地关爱、一样地劝勉、一样地教导。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更注重对中下生的关爱,一般来说,优秀生已经有了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而中下生问题多数出在毅力、习惯、信心等情商方面,可塑性和进步空间更大。我就通过挫折教育、榜样教育、好生带学困生的办法来挖掘他们的潜力,使整个班的学生共同进步。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在付出爱心的同时,我也收获着快乐和感动。80年代,天南地北的学生喜欢用写信的方式表达感谢和祝福,至今,我已攒了满满一纸箱这样的信函。一次,几个老师围坐在一起分享这些充满爱意的文字,哭得一塌糊涂;90年代,学生雪片似的寄来贺卡,还寄来一张张折叠精美的留言纸,使我成为家里最幸福、最开心的人;近几年,每逢节假日,学生除了发短信,更多的是用一些个性化的方式表达师生之谊。一位名叫韩廷旭的学生把赠言刻在一块水晶上:“张老师,世界上有一种情,超越了亲情、友情,那就是老师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之情,对我细心教育之情。我衷心祝福您:工作顺利,永远健康!”一个学习不是很好的女生几次给我写信表达歉意,至今我还清楚地记得她写信时的用词造句,比如形容广州女孩的穿戴,她说人家穿衣戴帽“很不日常”。就是这个特别的女生,今年教师节突然从遥远的广州给我寄来一只贵重的“水宜生”茶杯,说:“老师,我永远记着您说过的那句话:只要喜欢它,就能学好它。您上课很卖力,常常口干舌燥,脸上、身上到处都是粉笔末子。送您一只洁水杯,上课时记得润润自己的喉咙哟。”30多年来,我的第一支玫瑰花是学生送的,我的第一个评教先进是学生打分联评的,我作为全县第一个晋升为特级教师的女教师,我的荣誉是学生优异成绩获得的。有生如此,夫复何求!老师的一生,艰辛也罢,付出也罢,难道不都是为了桃李芬芳满天下吗?

一个学生的人生轨迹,往往就是在老师的百分之百的努力中得以改变的。所以说,当老师的最怕误人子弟。

教过数学的人都知道,数学难教,既有包罗万象的公式、图形,又有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作为一个数学老师,必须嚼烂吃透、烂熟于胸,方能化繁为简,深入浅出。我深深懂得这一点,32年来,我担任过18年班主任,15届高三,从高一到高三,教了已经六七个循环。无论知识掌握得多么纯熟,教学经验多么丰富,我一刻也不肯放松自己。每次上课前,我都要认真备课,反复提炼,不断将最新的教学内容、自己的研究成果引入课堂,在潜心研究新课标的同时,每年我都认真分析各省市高考题。即使在教育局工作的半年中,我也是抽空就做习题,不管是不是我的学生遇到什么难题赶来问我,我都让他们“满意而归”。在多年教书育人的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教师不光要用蜡炬照亮别人,还要想方设法做一个有智慧、有见识、会教书的好老师,授人以渔,在学生心中播下技能和方法的火种。为此,我根据不同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心理,总结出一套快节奏、知情意、立体化的课堂教学模式。理念上把“育分”与“育人”、“知性”与“德性”有机结合,方法上把每个学生都当成最活跃的生命体,而不是简单的知识“容器”,从身边生活当中汲取教学资源,用时代活水来浇灌、启发、完善学生的思维方式,大大增强了教学感染力。为了补齐教育理论这个“短板”,我专门把家里餐厅辟为书屋,每月列出书单,有空就学习、充实自己。结合教学,我撰写了大量论文,在《中国教育之窗》、《中国基础教育研究》等中文核心期刊上公开发表,并多次获奖。

去年,为了能让年轻教师得到锻炼,经过我的再三请求,校长终于同意我辞去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的职务,但仍然让我负责高三。有的老师开玩笑说:“张老师,像你一样的老教师,都内退下来带孙子了,只有你还在上课!”对此,我常报以一笑:教书育人,这原本就是老师的职责啊!

除了当老师,我还有另外一重身份——从2003年开始,分别担任陕西省九届和商洛市一、二、三届政协委员。利用课余时间、假期,我到农村、企业、学校去倾听群众呼声,撰写提案向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建言献策,至今已有10余件有关教育的提案和建议被省、市、县有关部门采纳。利用这一身份,我还自动参与学校周边的网吧治理和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活动,尽一点社会责任。

当今社会,就像一位大学教授说的,地球变暖了,人心都变冷了,德育环境已经成了世界性难题。作为一名普通的基层老师,我无法改变大气候,但我可以营造小气候,就像农村的大棚蔬菜那样,外面天寒地冻,里面温暖如春。为一个人、一个家庭甚或一所学校营造一个优良的小环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尽快成才。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只有十二个字的教育大纲:“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也是做“好老师”的四条标准。按我的理解,“道”就是追求理想,让生命在教育这个“精神特区”中闪光;“德”就是立德树人,用自身的师德影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仁” 就是以爱为核心的师德灵魂,爱生、爱校、爱教育,为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所有力量;“艺”就是教育教学应具备的本领和技能,引领学生从无知走向有知,从肤浅走向深刻。我知道,践行这些标准很难很难,但无论多难,我都要“守”住这片“圣土”,用平凡的付出书写我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忠诚。

(作者系陕西省师德标兵、柞水中学特级教师)

  • 新闻网头条号
  • 新闻网微博
  • 新闻网微信
主管:陕西省委教育工委 省教育厅  |  主办:陕西教育报刊社
地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箱:sxjyxww@sina.com 电话:029-87323955
陕ICP备(08105011号-1)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8558961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