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陕西教育综合 > 2013年7-8期(合刊) > 正文
将课桌摆在教育的“最佳位置”——来自乡村学校撤点并校及城市新校建设选址的报道
来源:陕西教育报刊社 作者:本刊记者 任小朋 2013年08月27日 17:46

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是政府的法定责任。然而,审计署发布的1185个县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情况专项审计调查结果显示,部分地区片面将办学规模和学校数量作为调整的主要依据,搞简单“撤并”或“一刀切”,苦了众多农村学生。一石激起千层浪,调查引发了社会各界对撤点并校的口诛笔伐。实际上,国家“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的政策并无不妥。随着学龄人口的减少,撤点并校也是大势所趋。但保证每个孩子有学可上,显然是“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应有之义。而一些地方在中小学学校布局调整中实行“一刀切”,使得十里八村没有一所小学,显然违背了“因地制宜”和“就近入学”的要求,缺少了教育应有的温情与关怀,不是以人为本,不是着眼于一个个孩子鲜活的存在,而只注重“办学规模”和“学校数量”的表面光鲜。

在调查报告中我们发现:2006年至2011年,有833个(占70%)县的学校平均服务半径有所增大,初中、小学服务半径增幅分别为26%、43%,平均达到8.34公里、4.23公里。在重点抽查的1257.63万名走读生中,有49.31万名(占4%)上学单程要徒步3公里以上,其中10.03万名要徒步5公里以上,且主要集中在山区或丘陵地区,上学路途消耗体力大,导致学习和在校活动时间相应减少。虽然部分学校配置了校车,一定程度缓解了上学路程远的困难。但是,这些学校配置的全部9639辆校车中,有747辆(占8%)年检不合格,449辆(占5%)驾证不相符,3377辆(占35%)未配备专职管理人员,2149辆(占22%)未配备逃生锤等安全设备。布局调整带来部分农村地区学生上学路途变远,交通、寄宿等教育支出相对增加。重点核实的1155所学校,辍学人数由2006年的3963人上升到2011年的8352人,增加了1.1倍。

惊人的调查数据背后,是众多孩子求学途中的艰辛甚至危险,是辍学孩子失学的痛苦和重返学校的急切渴盼,令人心痛。是众多家长的焦虑和烦恼,令人心酸。毋庸讳言,许多“农村娃”因“撤点并校”受到耽搁延误甚至辍学,这对于他们的人生来说,可能是难以弥补的损失。2012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这一意见有效遏制了一些地区盲目撤并学校,比如河南、新疆、安徽、江西、宁夏等地,对于减少学生失学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效果。

我们也看到,审计调查也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成效给出了肯定的答案:地方各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能够认真执行国家相关部署和要求,加强中小学布局规划和组织管理,积极推进布局调整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中小学布局调整,提高了办学规模和效益;二是通过中小学布局调整,促进了师资队伍结构和素质的优化;三是通过中小学布局调整,提升了办学标准化水平和教学质量。

那么如何遏制由撤点并校引发的辍学,让所有的学生快乐的学习生活,是我们所有人都应当深思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是在农村,城市学校的部分学生也同样面临和农村学生一样的“求学难”困境。一些学校布点不合理,学生东奔西走疲惫不堪,“托管班”应运而生,对于托管班安全、卫生等的忧虑无不增加了社会的教育负担。对于地方各级政府来讲,除认真执行国家及教育部的有关文件精神外,更多的应当在撤点并校、新建学校的校址确定上下功夫,进行科学规划,合理统筹,将课桌摆在教育的最佳位置,将学校存在的校车、寄宿、辍学等问题降低到最小程度,这才是教育的希望所在,也才能紧追办人民满意教育这一旨归。

城市学校的多与少

每年的开学季,西安市的许多家长都忙着为孩子找托管班。这些托管班一般主要面向低龄儿童,如幼儿园孩子、小学生等,与小朋友们一起写作业、做游戏,通过老师的监管和学生的互动以期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除了看管孩子安全的责任外,托管班还承担有接孩子放学、安排孩子晚饭或午饭等,部分托管班还可以住宿,充分解决父母没时间管孩子的难题。现在“托管班”模式已经蔓延到西安周边的一些二三线城市甚至小县城。这些托管班的学生都有两个共同的特点,一是学校离家远,另一个是中午没有家人照顾。一位家长告诉记者,将孩子放在托管班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大人要上班,中午根本没有时间回来给孩子做饭,只能是早上送到学校,中午由托管班负责孩子的吃饭、休息、辅导作业,下午再送到学校,放学后接到托管班,我们去托管班接孩子”。在西安市,像这样的家长不在少数,他们除了要为孩子找一所放心的托管班进行考察外,还要付出一笔费用。

另一位家长也向记者大倒苦衷,家门口就有一所小学,但是给孩子报名时学校答复已经招满了。当时他找校长,校长让他去区教育局备案,等待调配。而调配的学校又离家太远了。他返回来再找校长,这个校长告诉他:你就去告吧,你就是告到教育部我也给你解决不了,一个班级多少学生我这里也有上级的规定,看谁敢给你开这个口子!没有办法这位家长又托关系联系了一所离家相对较近的学校。“中午孩子肯定要上托管班,否则没有办法。”从家长的诉求中不难看出,城市学生对于学校的选择也有着难以诉说的痛楚。

记者手头有一份西安市莲湖区学校设置的调研材料。材料显示,莲湖区内41所公办学校,其中有12所学校学区内有新增楼盘,有新增楼盘的学校占总数的29.2%。12所学校学区内新增楼盘中,增长超过1000户的学校有4所。增长住户数最高的学校为郝家巷小学,共增长4397户。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2年5月,莲湖辖区内共新增住户13969户;同2010年辖区内共新增住户25850户相比,下降11881户。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及周边新增楼盘统计,新生入学工作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突出,一是学校整体规划布局不均衡。由于城市扩容建设以及生源逐年增加,出现了学校空间布局不合理、学校建设用地规模偏小等问题。区内一些外来务工人员居住密集片区内的学校生源严重爆满,学校接收能力有限,无法全面实现学生特别是外来工子女就近入学的目标,现有的教育资源与教育需求之间矛盾十分突出。二是区内热点学校附近新增楼盘开发力度大增,新建、拆建居民小区集中建设,造成热点学校处于饱和状态。三是区内城乡结合部学校学生入学压力增大。随着莲湖区城中村改造工作的进行,学校合校并点工作的推进,以及城市布局的调整,形成商贸新区,外来经商、务工人员数量不断增长,新建小区密集,区域人口激增。红光路小学、邓家村小学、二府庄小学等城乡结合部学校学生入学压力激增。例如:邓家村小学目前有10个教学班编制,按照45人的班额要求,仅能提供450个学位,目前学校已有学生525人,平均班额达到53人。此地区目前没有增加新的教育资源,致使该地区大部分适龄儿童难以就近入学。四是区内北部学校数量较少,普遍存在大班额现象,教育资源处于饱和状态。莲湖区北部开发力度较大,郝家巷小学、龙首村小学、工农路小学、星火路小学、希望小学等5所学校学区内在建和已开盘的新增楼盘住户已达9847户,超过三分之一。例如:北部的郝家巷小学目前有37个班级,按照标准班额能提供1665个学位,而目前学校在册学生1941人,平均班额已达到每班52人,加之学区内又将新增4397户,今后学生入学压力将进一步加大;工农路小学占地面积1860平方米,在校学生608人,生均校园占地面积仅为3.05平方米,与相关部门规定的城市小学生均校园占地面积12平方米相差甚远。依工农路小学目前的占地面积、校舍面积和提供的标准学位数(现有12个教学班,标准学位数540人)远远不能满足入住业主子女入学的需求。

根据调查了解,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城中村改造拆迁户子女和新建、插建居民小区的新增户籍人员子女,这三类人群子女入学造成了莲湖区现有学校学生激增,学校无法接纳的情况。另外,莲湖区部分小学现有教师编制、教室、部室及办学设备等办学条件,与学区内学生数量激增、学位欠缺的矛盾逐渐突出,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生源的迅速增多与原有的教育设施不配套,导致一些学校人数远远超过45人的规定班额,形成超大规模学校,导致学校教学质量和校园安全难以保障。同样,一些处于城市边缘的学校,却面临着生源不能保证的尴尬,陕西省咸阳市某中学,由于处于市区的东郊,原本可容纳700学生的学校,目前在校人数只有不足500人,与城市热点位置的学校生源激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以上所显示的学校状况,在陕西省各个地市都有不同的反映。“作为政府来讲,他首要考虑的是带动人气,激活房地产,拉动经济!”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人士这样评价学校选址。他认为,现在一些打着“学区房”噱头的房地产商,其所谓的学区房比其他商品房贵出许多就是明证。

消失的村小和乡村学校的“城镇化”

“乡村小学凝聚的是一个地方居民的文化空间,凝聚的是丰富的文化信息,他不像宫殿、寺庙或者帝王陵那么宏伟,但在城市化的今天,它是许多人寻求记忆的本源文化,而且许多村小本身就具有文化历史价值,如果我们不加以珍惜,不进行科学地论证,简单地撤点并校,消失的不但是地方的文化记忆,文化记忆消失了,文脉就断了,可持续发展的链条也就断了,这种实践行为就是‘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这些文字是一位作家对撤点并校从文化层面表达的不安和忧虑。

“晚上把门关好,吃饭要按时吃,不要睡得晚……”每个周末的下午,在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一个乡镇的村子里,都能看到一对父女这样的对话。“我们村子的学校撤了。孩子只能到镇政府的所在地来上中学”。学生家长刘先生告诉记者,现在的学校离家13公里。他在学校附近的村子为孩子租的房子,房子是一栋民房,租金虽然不贵,但是条件不好。“房子大,而且是瓦房,不卫生”每个周末的下午,刘先生将孩子送过来,安排好自己就回去了,家里的农活还等着他,到周三的时候,刘先生或者孩子的母亲给娃送一回馍菜,冬天还好说,夏天就送不成了。对于撤点并校带来的影响,刘先生并不想多说,只是觉得这是国家的政策,谁也挡不住的。

教育好了,上学路却越来越远了,跟父母谈知心话的时间越来越少了,血浓于水的亲情慢慢淡了。对那些上学的孩子来说,一方面,上学路越来越远,远到不得不在校住宿。另一方面,由于长时间住校,很多学生已经逐渐脱离了父母的掌控。“每个月回来两次,时间也不长,每次回来就是要钱。对于学校的情况和学习的情况,我们一点都不了解。”铜川市一位初中学生家长对自己孩子的“失控”充满了忧虑。

然而生源集中到一所学校后,给学校管理也带来极大的挑战。一位小学校长深有感触地说:“小学生本身就难以管理,布局调整后,学生拥挤在一所学校,管理难,管好学生难上加难。”

先是住宿条件难以解决。学校硬件建设不配套,没有师生公寓楼,师生集中在一所学校,连寝室都不能保障,教师只能几个人挤在一间狭小的房间里。学生睡的是木板制成的“通铺”,挨个挤在一起睡觉。有的学校虽然有学生寝室,但也是七八个学生挤在一个寝室里。拥挤而狭小的空间,让师生苦不堪言,给生活、学习、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给学校管理带来了不少的麻烦和困难。

学生管理难。就目前的情况看,不少农村中小学校没有配备学生寝室管理员,而是由授课教师来兼任。这些教师白天授课,晚上成了学生寝室管理员。学校也很无奈,只能安排教师值日或值周,让教师轮流管理学生寝室。这些教师又当教师又当爹妈,学生哭了要哄,发生矛盾了要教育,尤其是那些小学生,教师还要给他们喂饭、洗碗、洗衣服。夜间两三次的喊学生起来“方便”。 查夜,给学生掖被子。学生病了,要请医生、送医院等,搞得教师身心疲惫。而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小小年龄就脱离了父母的管教,缺少亲情的呵护,缺少长辈的关爱,不利于身心的健康发展。

另一方面,农村中小学生上学无专门校车接送,他们只能乘坐社会车辆、黑车、三无车、农用车、三轮车等“危险车辆”上下学。车况差,路况差,开车者技术差,交通事故时有发生,学生安全难以保障。另外,农村寄宿制学生回家,大多是结伴而行,顺路的学生相互帮助,高年级学生帮助低年级学生,这也是无奈之举,但根本解决不了安全问题。雨雪冰冷天气,泥石流、洪水、坠崖等时有发生,学生上下学存在重大安全隐患。

“这么少的人还能坚守一个村庄到多久?这么几个孩子还能撑起一个学校吗?村庄都消失了,村小学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城市化的进程不可逆转,不管是村庄的消失,还是村小学的消失都是历史的必然。”另一位将孩子送到城里上学的家长这样告诉记者,他支持撤点并校。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周洪宇认为,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进城务工人员将子女带入城镇学校就读,加剧了农村学校的“空壳”化,是城乡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的现象。有些地方的学校撤并缺乏统筹考虑,引发了一系列问题,所以,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在撤点并校中选址一定要科学!

献策助力城乡 “教育梦”

我国《义务教育法》第五十二条规定之第二款指出学校建设不符合国家规定的办学标准、选址要求和建设标准的由上级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2012年8月29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工作,审议通过《教育督导条例(草案)》。这次会议指出,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是政府的法定责任,是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要统筹考虑城乡人口流动、学龄人口变化,以及当地地理环境及交通状况、教育条件保障能力、学生家庭经济负担等因素,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努力满足适龄儿童少年就近接受良好义务教育的要求。

“就近”、“良好教育”,这两个词语可以概括国人对下一代的“教育梦”。多少年来,能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的教育,一直是国人的梦想。在这次会议上,还出台了对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具体的指导意见。一要科学制定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规划。二要严格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撤并程序。三要办好村小和教学点。四要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和管理。

“确因生源减少需要撤并学校的,必须严格履行论证、公示、报批等程序,广泛听取学生家长、学校师生、村民自治组织和乡镇政府的意见,保障群众充分参与并监督决策过程。已经撤并的学校或教学点,确有必要的应重新规划,按程序予以恢复。”指导意见说。

对于很多人担心的交通安全问题,指导意见里第四条也有具体的描述:“按照国家或省级标准为寄宿制学校配备教学、生活设施和必要的管理、服务、保安人员。加强安全管理和教育。落实校车安全管理条例,切实保障学生上下学交通安全。”在新一轮的规范和规划中,老百姓原本已经沉底的希望又被重新提起,他们希望看到更加满意的结果,希望“为了孩子的教育”这个最朴素的想法距离自己的理想再近一些。

基于以上重托,把义务教育建设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领域切实应当予以保障。制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时,应将基础教育设施建设列入议事日程,与能源、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并列纳入整体发展规划,确保公办学校在义务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规划部门在审批成片开发住宅小区规划方案时,应分列教育设施配套的具体项目、用地面积;并在批出开发建设单位的单位报建方案前,先征求市教育局或开发地段所在区教育行政部门对教育设施配套建设方案的意见,由市、区教育部门根据附近学校布局情况为新居民划定学区,或作好接收新建配套学校的准备;在办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时,应查验开发建设单位与市教育行政部门或开发地段所在区教育行政部门签订的《教育配套设施建设协议》,未签合同一律不应办理。旧城区现有的义务段学校教学用地面积低于国家规定标准的,应在旧城市改造或规划中考虑解决学校的扩建和整合问题,合理设置中小学校。由区建设、规划、教育等部门联合对已建成及在建小区的教育设施配套情况进行检查,对未落实教育配套设施建设的小区开发商或相关单位提出意见,采取补建或将资金、土地转移到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筹建。

目前,摆在基础教育面前的重要工作一是教育公平,二是学生安全,因此,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是基础教育的当务之急。针对农村“撤点并校”带来的“后遗症”,当务之急是要恢复村级小学或教学点,把以生为本的理念落实在教育工作的具体行动中。首先恢复村级小学。尤其针对那些“撤点并校”后的“巨无霸”小学,要合理布局,进行分流,恢复村级小学。让那些闲置至今的村级校舍利用起来,这样既可以减轻中心小学的压力,便于管理,也更方便学生就近入学。其次恢复教学点。针对学生上学路途遥远,“区域内”学生人数较少的村级,可以恢复教学点。也可以让就近的两个村级办一个教学点,这样就能解决学生上学难问题。再次解决师资问题。村级小学或教学点的师资,可让就近的农村教师回村任教,让这些教师扎根山区,为山区教育作贡献。可以让农村已经退休且身体健康的教师,继续发挥余热。也可以让“支教生”到村小或教学点任教,达到规定的年限后,愿意留下来继续任教者,当地政府要解决他们的编制问题,真正让他们情洒教坛,心系学生,撑起山区教育的一片蓝天。

村小撤并政策回放

2001年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出台,该文件第十三条要求地方政府“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

2002年 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基础教育办学管理若干问题的通知》中指出,“城市地区要结合城区改造和学校布局调整,努力扩大义务教育阶段优质学校的规模,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

2005年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适当调整和撤销一批生源不足、办学条件差、教育质量低的薄弱学校。”

2006年 《教育部关于实事求是地做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通知》,要求全国各地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

2012年9月5日 《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中强调“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

2012年9月6日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要求县级人民政府合理确定县域内教学点、村小学、中心小学、初中学校布局。

  • 新闻网头条号
  • 新闻网微博
  • 新闻网微信
主管:陕西省委教育工委 省教育厅  |  主办:陕西教育报刊社
地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箱:sxjyxww@sina.com 电话:029-87323955
陕ICP备(08105011号-1)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8558961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