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陕西教育综合 > 2014年1-2期(合刊) > 正文
李镇西: 德育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
来源:陕西教育报刊社 2014年05月08日 14:19

我曾从《重庆晚报》上看到一张场面壮观的照片——大操场上,成百上千的人排得整整齐齐,横看竖看斜看都宛如大型体操表演;仔细看,是孩子正给家长洗脚——母亲(或父亲)坐着,脚伸进盆里,孩子蹲着,双手正搓着一双成人的脚。

这是最近几年比较时兴的一种“德育方式”,而且还是“德育创新”。但我很自然想到几个问题:第一,组织这次活动的教师在家里是否给父母洗脚?自己没做到的,偏要孩子做到,这是什么“德育”?第二,就算组织者本人每天都回家给父母洗脚,于是想把这种美德推而广之,然而是不是有了这么一次声势浩大的“洗脚秀”,孩子们从此每天都会给爸爸妈妈洗脚了?第三,这些爸爸妈妈们大多四十岁上下,身强力壮的人需要孩子给自己洗脚吗?第四,孩子今天在学校操场上给父母洗脚了,但他回家给自己洗袜子吗?洗内裤吗?他每天早晨起来收拾自己的床铺和房间吗?他每次吃了饭都洗碗吗?在家扫地吗?周末帮着妈妈做饭吗?

如果我们可以把“道德”简单地定义为其实就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行为准则或者说规范的话,那么我也可以通俗地把德育定义为其实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在社会生活中自然而然遵循文明的行为准则。甚至可以干脆简洁地说——德育,就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

这里有两个关键词:“生活”与“自然而然”。而上述关于组织学生给父母洗脚的“德育”,既非“生活”的,也非“自然而然”。因此,在我看来,这样的“德育”是应该摒弃的。

但是,我估计“洗脚秀”的策划者组织者是不会这样想问题的,他们只关心他们组织的这次活动是否“抢眼球”?这样的场面通过报纸和电视台展示出来是否有“画面感”?是否有“视觉冲击力”?是否有“轰动效应”?然后,年终进行德育总结评比时,这样的活动是否能够获“德育创新奖”?

类似的简单化作秀般的“德育创新”还不少。比如,为了让孩子体验妈妈怀孕的不容易,便让小学生在肚子上绑一天或一周沙袋;为了让孩子体验亲情,便将全校学生集中在操场上,拥抱爸爸妈妈;为了让孩子感恩,同样是在操场上让孩子们一起喊:“爸爸妈妈,我爱你!”然后齐刷刷地给爸爸妈妈下跪……

我知道教育必须通过一定的形式,我也不反对适当地开展一些类似演讲比赛、参观访问之类的德育活动。但有效的德育主要不是靠这些。德育应该给孩子呈现一种自然的生活常态,一种举手投足的自然。尽管我相信,类似“洗脚秀”之后,孩子们的命题作文中一定会有许多诸如“通过这次活动,我真切感受到了……”之类的语言,但是如此一次性的“感人肺腑”,一次性的“震撼人心”,一次性的“催人泪下”,一次性的“强烈反响”……就真的能够收到持久的实效吗?

我愿意再次强调,德育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所谓“积极”说的是行为文明规范,符合公民精神;所谓“生活”指的就是我们(不只是学生,还包括教师和学校的所有成员)每时每刻彼此交往的状态。和其他学校一样,我校也有必要的“德育常规”或者说叫“显性德育”,如升旗仪式呀,报告会呀,还有歌咏比赛、征文比赛、演讲比赛、板报比赛等各类活动,但我校的德育更多的是一种情境,一种氛围,一种气息,一种感染……如何让日常生活充满德育因素而又尽可能了无痕迹,这是我校的德育追求。

全面论述并展示我校的德育,显然不是这篇短文能够完成的。但我愿意讲几个小故事,让读者感受一下作为生活方式的德育应该是怎样的。

故事一:开放的书吧

我担任校长后,在教学楼下面建了一个一百多米长的开放书吧。所谓“开放书吧”就是把许多书都放在开放的书架上,孩子们课余时间都可以随便翻阅,不需任何借阅手续,也没有人看管。因此,每当下课,或者午休和下午放学后,开放书吧里总有不少孩子坐在那里静静地看书。

最初反对的老师不少。他们担心,这些书会不会丢失呢?表面上看,开放书吧是为了方便孩子们课外阅读,但我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考虑,就是营造一个自然而然的德育情境。这个“情境”,就是开放书吧里那些书的安全。在我看来,这些书无论丢失,还是没有丢失,都是德育的情境,也是德育的资源。

结果刚开始时书真的流失得不少。有老师急了,要求还是把书放到图书室去“管起来”。我却说:“不用,开放书吧继续开放!”我给老师们解释:“这些书都流失到什么地方去了呢?不都流失到喜欢这些书的手里去了吗?偷偷把书带回家当然不好,但这也说明这本书对孩子有着何等的吸引力,不然他不会冒着风险偷偷把书带回家的。说不定这本书会让他爱上某门学科,或者崇拜上一个英雄,甚至改变他的人生。把书放在的图书室,当然一本都不会丢,但也可能无人问津,一尘不染;放在开放书吧,虽然会丢失一些,但每本书都被充分地阅读。想想,哪个更合算?我当然不是说,要放任学生随意私自把书拿回家,不诚信的行为当然要教育,但空洞的教育是不会奏效的。我之所以要保留这个开放书吧,还有一个更重要原因,就是有了这个书吧,我们就多了许多教育资源和教育契机。每丢失一本书,都是一次教育机会。而这种教育是真实情境中的自然教育,而非主题班会式的专门教育。我们正应该抓住这样的机会。”

果然,有一次初一一个孩子把书拿回家被发现了。分管校长问怎么处理,我说应该找孩子好好谈谈心,就以他犯的这个错误对他进行关于诚信的教育。同时,在他真正认识到自己错误之后,一定要写出书面检讨,在全校公开检讨。最后,当孩子的检讨放到我的办公桌上后,我对副校长说出了我的决定:“由我在全校读这篇检讨,并隐去学生姓名。这样,既教育了全校学生,又保护了犯错孩子的自尊心。”当我在课间操,面对全校三千多学生读这篇检讨时,全校学生都被震撼了。

从那以后,开放书吧的书便基本没有流失了,而且还越来越多了,因为好多学生都从家里拿书来捐给学校的书吧。但我们没有奢望书的安全从此一劳永逸,学生的成长总有反复,但不要紧,我们已经越来越从容,并有信心在真实的情境中对学生进行引导。而如果没有这个开放书吧,我们便失去了这么一个教育情境。

应该指出的是,围绕开放书吧书籍管理对学生进行的教育,当然是有鲜明针对性的显性德育。但这里的德育,依然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培养。开放书吧的环境,是对每一个孩子的道德考验,孩子战胜自己后的由衷自豪,他犯错后所承担的他人批评和良心谴责,以及改正错误之后的重拾自信……这一切都不是教育者专门设计的德育,而是生活中自然而然发生的;或者说,这一切本身就是孩子真实的生活。

故事二:没有缺员的列队操比赛

我校有一个传统,就是每年九月各班都要进行队列素质操比赛。“队列比赛”好理解,而“素质操比赛”可能有读者会不太理解。所谓“素质操”是我校体育老师专门针对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而编创的,非常有特色。为了迎接每年的队列素质操比赛,各班都利用课余时间加紧训练,每年九月的校园都呈现出一派“沙场秋点兵”的气势。

可是,三年前,当朱怀元老师接手刚刚进校的初一(4)班时,面对队列素质操比赛,他却犯难了,因为班上有一个叫“汪宏”(化名)的孩子脚有残疾。从训练中看,汪宏无论怎样认真,他的动作都不标准,也无法标准。本来按比赛规则,学生是可以因病或其他特殊原因请假的,但汪宏急于参与集体活动的欲望和他训练的认真劲儿,让朱老师实在不忍心将他排除在集体之外。于是,朱老师决定宁可不拿名次,也要让汪宏参加。

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初一(4)班没有拿到任何名次。因为比赛中,汪宏每一个动作都比全同学们慢一拍,这意味着每一个动作都要扣分。但没有一个同学埋怨他,相反汪宏同学的精神让所有人都很感动。以后每年——去年初二,今年初三——的队列素质操比赛,汪宏同学都参加训练,参加比赛,朱老师的班从来都整体上场,一个都不少。尽管年年都同样没有拿到名次,但全班同学都很自豪,为自己的集体而自豪。

我是最近一次在食堂吃午饭时,偶然听坐我旁边的朱老师说到这事的。说到这孩子,朱老师说:“他小时候患小儿麻痹留下后遗症,所以个子也不高,但一直积极向上。平时课间跑步,他跑不起来,但又希望和同学们一起跑,我便请他在前面跑,想怎么跑就怎么跑,同学们从不嘲笑他。每年的队列素质操比赛,同学们都很理解他。只要全班都参加,展示了我们集体的风貌,没拿到名次也不要紧。作为老师,我想的是名次重要,还是学生尊严和权利重要?当然是学生的尊严和权利重要!班主任所带的班取得了名次,当然很光荣。但我不能为了自己的面子,而剥夺学生的尊严。何况,汪宏参与训练和比赛的过程,也是磨砺自己的过程,因为他以后还要面对生活,还要面对许多挫折。我不能剥夺他参与的机会,不能让他的心灵受到伤害。其实,汪宏的行动对其他同学也是一种激励,训练中,我经常对同学们说,同样的动作,你们没出汗,汪宏却出汗了,大家还有什么理由不刻苦训练呢?同学们对汪宏的尊重让汪宏很感动,他尽管是个普通同学,没担任任何班干部,但平时非常乐意为同学们做事,为集体服务,比如经常帮助课代表收作业。”

老师和同学们被汪宏所感动,因而给他以平等的尊重;汪宏被老师同学所感动,因而竭尽全力参与集体活动,为同学们服务。在朱老师的班上,没有关于“尊重”的任何说教,也没有类似的演讲比赛,但因为有了一个汪宏,三年来,“尊重”已经浸透于班集体中,成了他们生活的常态。这不是刻意的“德育”,但这是最好的德育。

  • 新闻网头条号
  • 新闻网微博
  • 新闻网微信
主管:陕西省委教育工委 省教育厅  |  主办:陕西教育报刊社
地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箱:sxjyxww@sina.com 电话:029-87323955
陕ICP备(08105011号-1)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8558961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