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陕西教育综合 > 2014年1-2期(合刊) > 正文
有感“教师的一句话 可以改变学生的人生”
来源:陕西教育报刊社 作者:岐山双语学校校长 范玉虎 2014年05月08日 14:16

常读教育案例,多见教师一句话改变学生人生的故事,往往为此金玉良言而赞叹:思考其中的道理,似乎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处于人生的奠基阶段,可塑性极强。对于信心不足、方向不明、干劲不大、方法不当的学生,老师一句精当的语言倘能使其坚定信念、明确方向、鼓足干劲、改善方法,完全可以改变其行为习惯以至改变其人生。二是能改变学生一生的教师的一句话,绝非一句普通的语言,必是具有醍醐灌顶之功能,能够使学生茅塞顿开、彻底醒悟的语言。这种具有神奇功效的语言是怎样形成并发生作用的呢?

“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撼动另一个灵魂的活动”,教育实质上是师生情感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教师的灵魂撼动了学生的灵魂,学生受了教师的思想的活动。“亲其师而信其道”是普遍规律,要让学生“信其道”,必先使学生“亲其师”。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要有相当的亲和力,即教师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思想感情、知识技能、语言行为对学生产生吸引、凝聚、感召作用,使学生有亲切感、信任感、依赖感、向往感、敬慕感,这样的教师在学生中人气指数高、威望高,他们的话就容易打动学生,为学生所接受,从而可能改变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以至改变学生的前进方向,改变学生的人生。

“言为心声”,能改变学生人生的语言必是出自教师肺腑、充满对学生的热爱之情、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思想实际的语言。这种语言形成的过程一般应该是:教师倾心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在实践中努力提高自身的知识与技能,不断提高师德修养和教育教学业务能力与水平,掌握了教育规律,能够运用教育规律实施对学生的教育;教师认真仔细地观察、研究了学生的成长过程和现状,掌握了学生成长面临的主要矛盾和学生当前的思想与心理,找到了与学生交流的最佳点,思想上产生了要说给学生的知心话。这类语言产生的根源是教师对教育事业、对学生的忠诚。这类语言是教师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最高境界。

教育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其中有许多规律可循。大凡做教师工作的,都毕业于教育、师范类院校,掌握了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但他们的教育能力却千差万别,这除了取决于对教育事业、对学生的忠诚和责任心以外,还取决于教育的方式、方法、艺术、策略等方面。教育界公认的有效教育途径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是指用感情打动学生,“晓之以理”是指用道理说服学生。笔者认为,从教育的本质看,“晓之以理”是主要的、根本的,而“动之以情”更多的属于方法方面。“晓之以理”不应只是用道理说服学生,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知晓道理,明辨是非,认同、接受、吸收老师的观点、思想。观点、思想是很难强加于别人的,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滔滔不绝地阐述自己的理念和观点,而在于寻找适当的方式通过交流把自己的理念和观点变为学生的理念和观点。目前教育界所推崇的赏识教育,即对学生以肯定、赏识、表扬、鼓励为主,激发学生的进取意识,笔者认为这是非常必要的。每个学生身上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也难免存在这样那样的缺点和错误。教师直截了当地指出学生的缺点和错误,加以严厉批评和指责,往往难为学生所接受。学生对自己的优点都十分清楚,甚至会放大看待,而对自己的缺点和错误往往认识不到位甚至并不认为是缺点错误,教师的严厉批评常常会引发他们的逆反心理,使教育效能大大降低以至于丧失。善于运用赏识手段的教师,常常通过肯定、赞扬使学生增强自信心,鼓起勇气克服自己的不足,下决心改进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从而改变前进的方向。教师打动学生心灵,改变学生前进方向的语言方式很多,笔者认为,这类语言发生作用的基本条件是:师生间无敌意,学生体悟到教师是真心实意地关爱自己、帮助自己,教师所讲的道理和提出的建议极为宝贵,应当是自己今后行动的指南。这样,教师的语言就能对学生起到指点迷津的作用,使学生幡然醒悟,洗心革面,改变前进方向。教师作为职业的教育工作者,应当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教育方法和艺术,正确处理师生关系,创设师生交流的良好情境,运用赏识、激励、启发、点拨、开导、规劝等手段,努力提高教育效能。

教育是一个周期很长的系统工程,一般情况下,教育是在潜移默化中循序渐进地发生着作用。即使最优秀的名师,也不可能说出的每一句话都产生改变学生一生的作用。一句话改变学生一生的现象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是比较少见的。相反,我们看到的大量事例是:教师反复地做艰苦细致的教育工作,诲人不倦,学生逐渐地接受老师的观点、思想、知识,如同铁棒磨绣针。有时,教师的苦口婆心并不为学生理解,教师的“说教”与学生的思想格格不入,甚至被不屑一顾。由此,近年不少教师“只教书不育人”,他们只重视向学生讲授知识,并不关心、指导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这种现象也和目前盛行的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有关)。这些教师的理由是:“现在的学生思想活跃,个性强,难教育,老师的那一套他们根本不听,给他们讲道理如同对牛弹琴,不如不讲。”笔者不赞同这种观点。教育是转变人的思想、塑造人之灵魂的复杂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铁棒磨绣针,功到自然成。”由于学生思想方法、心理状况、受教育基础的不同,教师的同一教育不可能对不同的学生个体产生同样的教育效能。有的学生稍加点拨就可能有深刻领悟。有的学生则需要反复持久地教育引导才可能有些微的变化,而有的学生在持续教育引导的过程中可能突然发生质的变化。只要教师不放弃教育,并且注意探索、改进教育方法,教育总会显效的,说不定哪一天在哪一位学生身上会发生“教师的一句话改变学生一生”的巨大效能,达到教育效能的最高境界。

笔者偶然读到《中国教育报》2008年9月21日刊登的张亚凌老师《我一直满腔热情地对牛弹琴》一文,对其观点深感钦佩。张亚凌老师不管面对怎样顽劣的学生,从来不认为自己的语言是苍白无力的。坚持“说不说、说什么是我的事情;听不听、听多少是学生的事情。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得干好自己的分内之事”的观点,从不奢望通过一次谈话,一次引导就能够让学生扳正方向,端正对生活和学习的态度,只是希望在学生某一时刻需要指导、帮助时,教师不要疏于教育和引导而留下遗憾,学生将来不要抱怨老师曾疏于教育和引导自己。他坚持这样做,终于赢得了学生的信任,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尽管文章中没有关于“一句话改变学生一生”的事例陈述,但“从教每一天都竭尽全力地’对牛弹琴’一定比精神饱满却无所事事幸福得多”的理念足以使人坚信他崇高的教育追求。他把对学生教育一时不能显效姑且当作“对牛弹琴”,并非认为教育无效,而是不企求立竿见影。他永不放弃的信念和持续不懈的努力,必能收到更加良好的教育效果。我们应当坚持诲人不倦的理念,竭尽忠诚履行教育职责,不断探索和科学运用教育规律,追求最佳的教育效能,也希冀达到“一句话改变学生一生”的境界,但不把它作为唯一。

  • 新闻网头条号
  • 新闻网微博
  • 新闻网微信
主管:陕西省委教育工委 省教育厅  |  主办:陕西教育报刊社
地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箱:sxjyxww@sina.com 电话:029-87323955
陕ICP备(08105011号-1)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8558961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