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陕西教育综合 > 2014年1-2期(合刊) > 正文
《私人订制》下的思考
来源:陕西教育报刊社 作者:谢啸实 2014年05月08日 15:42

编者按:2013年12月19日,由著名作家王朔编剧,著名导演冯小刚执导,著名演员葛优演出的贺岁喜剧电影《私人订制》在全国各大影院上映。根据观众与影评人的评论来看,影片备受争议。

“成全别人,恶心自己。”是本片的宣传口号,某观众却这样调侃:“成全自己,恶心别人。”还有观众认为主创人员“英雄不只是迟暮,还变成了泼妇”,“不尊重电影,瞧不起观众,没有人物和结构,只有广告”,“冯小刚今年拍春晚是拿《私人订制》练手,练了仨小品一朗诵,三俗一雅终归一烂”。网易的“独家影评”栏目的匿名文章对影片和《甲方乙方》进行了对比,对剧本和影片的结构,及人物塑造方面提出非常严厉的批评。影评人周黎明对本片持肯定态度。纽约时报中文网的署名文章批评影片“有些地方比较散乱,片子也过于冗长”,同时也肯定了演员的演技、思想和拍摄技术。面对影评人的恶评,冯小刚连续发微博痛斥大多数影评人浅薄,“别现眼了,从《一九四二》到《私人订制》,你们的嘲笑和狂欢恰恰反映了你们的浅薄,我看不起你们,别再腆着脸引领观众了。”

观众的零好评与不断飙升的票房成绩形成让人匪夷所思的戏剧性对比。截至1月5日,《私人订制》累积票房6.66亿,已经超越之前他的个人最高票房《唐山大地震》6.65亿。

2013年已向我们挥手告别,回顾这一年的中国电影市场,从年初开始,硝烟就始终弥漫。在《泰囧》、《一代宗师》、《小时代》这三部大热或是承受着大期待的影片以及那些不那么热门但各自在市场占据一席之地的影片经历了各种吐槽之后,《私人订制》以压倒性的优势成为最受关注的华语电影,为这一年的华语电影市场画上了一个惊叹号。不在于观众对影片的期待落空,也不在于口碑和票房的差距居然如此之大。争论和对立到了如此混乱的程度主要在于冯小刚的七条微博,这是冯导历史上的第一次,将《私人订制》的受注意程度瞬间再度拔高,引发新一轮的关注。

虽然褒贬双方意见极其相左,但关于《私人订制》的争议其实只集中在一点。这部电影到底在说什么?正方意见是影片表象下有更为深刻的东西,只是观众没看出来。这一派的代表影评人周黎明在电影上映当天,在《新京报》发表评论《冯小刚的喜剧之道》。文中写道“《私人订制》最大的价值在于其批判现实的锋芒……冯小刚不满足于逗观众笑,他希望观众在笑之余能静下来想一想关乎我们每个人的那些问题,其中有令人沉重的,有令人心酸的;但他知道当下的人们觉得思考太伤神,想用笑声来压倒静思,忘却现实。所以,他尝试用制药的方式,在苦涩的现实外涂上浓浓的糖衣。”对此冯导的回应是“只有周黎明看明白了我们是在语境下做了什么努力。”反方意见不计其数,以下这位不知名网友的炮轰虽然愤世了点,不过代表了大家的心声。帖子这么写道“这片里有句经典台词:‘以前挺接地气一导演,现在俩脚不沾地儿了’,打包原封不动就可以送给冯小刚……尤其范伟那场当官梦,本来应该捧腹爆笑的,却由于大家假模假样行贿,瞬间变成一场砸钱游戏。”这位网友的评论指向模糊,没有一个词精确到位,可是周黎明的说法也站不住脚,因为电影不是说教的工具。

情况至此非常明了,冲着冯小刚贺岁片这六个字去影院的观众失望了,他们是否看出导演的用心不知道,但他们肯定觉得影片非常不好看。可是对于导演来说,虽然作好准备等待各种吐槽,但情形有些不在预料之中。他苦心经营的深刻思想没有被观众发觉,观众完全不吃这一套。所有的针砭时弊,忧国忧民,一个导演的良心和公知这些都付之东流。然而争论事件本身因为涉嫌商业炒作,不必太当真。倒是双方的说法很值得玩味。

网友提到的“接地气”令人反感,这是如今在中国很流行的词儿,用处无比广泛,基本也已经被定位。接地气就是好的,不接地气就是坏的。和老百姓的生活相关、接近他们的理解水平就是接地气,不描写他们的生活他们理解不了就是不接地气。其实到底什么是地气?张爱玲曾说过好的创作是要有底子的,生活朴素的底子,这够接地气了吧,可张爱玲到现在都被认为是小资情调的作家。而王小波和莫泊桑都曾表达过相近的意思——作家不能为了读者写作,要为了自己写作。王小波则说得更为通俗,艺术不照顾弱势群体。这很高姿态,不接地气。可是莫泊桑的短篇小说公认写了世相百态。王小波没写过什么高端人物,高档生活,可是他的作品却难以理解。以此来看,动不动拿接地气说事纯属莫名其妙,因为这个词立身不稳,不能作为评判标准。安东尼奥尼那些晦涩无比的电影在五六十年代的意大利也是票房大卖,好评如潮。接地气这个说法就更为可疑,仿佛到应该是观众本身的状态和社会大环境才起到决定性作用。

导演和影评人认同的批判性和糖衣后面的苦涩,观念上毫无问题,很多优秀的导演都极有社会责任感,带着强烈的目的性一样能拍出叫好又叫座儿的影片。那么仅就影片而言,《私人订制》在技术处理上出了偏差毫无疑问的,技术的偏差和创作理念有很大的关系也是毫无疑问,而理念问题和影片主创人员的整体水准又密不可分。如果我们非要追根究底,这就远不是分析《私人订制》现象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很多背后的问题我们更应该去想一想,比如一部电影引发一定的关注很正常,然而是不是关注得过了头?十四亿人的泱泱大国,没有别的电影可以说了吗?答案确实如此,《私人订制》于2013年12月19日全国同时上映,占据了主要院线的大部分的屏幕,而且排片量大,也就是说占据了大量的时段,尤其是黄金时段。这就意味着,从2013年12月19号开始到至少一周后,在电影院里,观众几乎没有其他影片可选择!这种垄断并不是自《私人订制》始,它只是做得比较彻底。回顾那些票房大卖的华语电影,排期在其中都起到一定作用。或许有人会说,电影的档期安排本来就是具有技巧的商业行为。这话没错,可是最多的时候所有的电影院里也只有不到十部影片在同时上映,这正常吗?中国的观众为什么就花了钱永远只能在可怜的几部影片中选择?而国产电影的现状是,一方面说观众欣赏水平有限,一方面又说要拍观众喜欢的电影。那意思也就是拍艺术水准不高的影片了,这是否有戏弄观众之嫌。中国的观众如果只在中国的电影院里看电影,他有机会有可能喜欢别的电影吗?由此,如果说中国的导演拍出更多更好的影片是当务之急,那我们的观众在电影院里有更多的选择是否更为重要?显而易见,竞争是提升中国电影最好的方法,无论是业界的创作水平还是观众的赏析能力。

编者手记:

本片最初片名为《贵族》,2013年在海南取景拍摄。冯小刚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拍本片是为了让华谊兄弟赚到钱,因为上部作品《一九四二》赔了钱,而且影片仅几个广告植入高达8000万元就已回本。他觉得这是一部“好玩又胡扯”的电影,能让观众好好放松放松。

“剧本是我和王朔喝完酒之后聊出来的,充满了王朔的各种碎片,《甲方乙方》的结构,《顽主》里的段子,以及早年一个名叫《贵族》剧本里的台词。《私人订制》由三个故事组成。第一个说的是土壤,是《一九四二》的现代版,说的还是人民性,如出一辙。第二个故事是嘲笑,但嘲笑的不是俗。第三个故事是白给的,为的是让第一个故事能存活下来。最后的道歉和王朔没有关系,是我内心对这个世界仅存的一点敬畏。《私人订制》突破了对权力的讽刺,就对现实的批判性来说,我给它打9分。《私人订制》可能都不用10年,5年内就成经典。”在第15届中国电影华表奖领奖时,冯小刚表示“我随随便便拍一部电影就卖钱,我认认真真拍一部电影就不卖钱!这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困惑!”

  • 新闻网头条号
  • 新闻网微博
  • 新闻网微信
主管:陕西省委教育工委 省教育厅  |  主办:陕西教育报刊社
地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箱:sxjyxww@sina.com 电话:029-87323955
陕ICP备(08105011号-1)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8558961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