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陕西教育综合 > 2014年1-2期(合刊) > 正文
完善我国义务教育政策的建议
来源:陕西教育报刊社 作者:陕西学前师范学院 罗亚萍 2014年05月08日 15:27

西方很多发达国家发展义务教育的经验和教训表明:政府是否提供了积极的财政支持及其政策的具体实施能否发挥有效的作用,是搞好这一项工作的关键所在。我国执行义务教育政策的现实困境,全部还原后则可以变为政策以及制度方面的问题。因此,政策相对有效性的提高,当务之急就是是最终形成良好的政策执行环境和切实可靠的政策体系。

一、义务教育阶段均衡教育资源的政策建议

(一)明确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政府应保证学生在户籍所在地就近入学,做到教育资源合理化配置,及时改善薄弱地方的办学条件。同时,农民工子女的上学问题在我们国家将会长期存在,所以,要科学预测区域内流动人口的发展趋势,并作出长久的计划,确立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原则,使预期目标逐步实现,让所有的农民工子女都能够有学上、上好学,农民工子女可以接受比较公平的教育。

百年大计,要以教育为本;教育大计,则以教师为本。新的义务教育教师职务制度得以建立。新《义务教育法》改变了以往中小学教师职务分设的状况,将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职务序列打通,小学和中学在初级、中级、高级职称都与助教、讲师和副教授得到对应,小学教师也可以进行副教授的评选,这一新的规定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

开展城乡学校手拉手活动,建立对口的农村交流学校和教师,充分发挥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作用。我国教育发展规划纲提出要公办民助或者民办公助,以此借助优质教育资源改善落后弱校。十七大指出教育结构要不断优化,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这是我国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障平等享有受教育的权利,更是教育公平实现的重要标志。

公平的本质就是合理性。公平代表了结果的好坏,教育公平要求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反映在义务当中就是平等的起点和平等的过程,平等就是没有差距的分配结果,教育公平既包括平等的受教育权,也包括均等的教育机会,因此要满足个性发展的差异性配置以及经济地位低下的补偿性配置。

教育的均衡发展建立在均等的教育机会、均等的教育内容和均等的教育质量的基础之上,教育的均衡发展目标是实现全体学生享有相对均等的受教育机会,并可以获得平等机会的学业成功。教育质量的均衡配置要求均衡发展的深度和广度,要求我们可以在经济水平接近的的区域内,尽最大努力努力实现教育资源的相对均衡。硬件方面需要加强教育资源的配置,软件方面则要建设一支农村学校的教师队伍,合理布局学校,做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二)注重教育经费的统筹管理

中央和地方需要共同努力落实4%的目标,通过紧紧围绕“育人为本”的核心和提高质量、促进公平的重点,多向农村、贫困、民族地区倾斜,多向农村义务教育倾斜,多向特殊群体学生倾斜,多向建设教师队伍倾斜。把资金用在最需要的地方。同时要加大经费的监督管理,使经费的使用处于社会监督之下。

解决我国农村教育落后的问题,首先需要我们做到对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视,并将发展的重点放在义务教育质量的提高上来,依靠现有的适度成本,来实现我国义务教育的公平和效益目标。

均衡发展我国义务,就要回到制度建设和政策制定问题上来。教育公平问题已然成为当今时代我们面临的紧迫任务,推进义务教育公平意味着义务教育不均衡问题必须要得到解决。均衡发展在义务教育阶段不同于平均发展,更不是齐步走。它强调公平增长要建立在有质量的基础上,发展要做到追求全面、实现协调的发展并坚持走可持续发展路线。2003年的时候,90多个国家的教育部长就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问题已经达成共识,认为义务教育的发展关键就是均衡问题。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就要确保素质教育的贯彻实施。

各地要加强好案例的经验总结推广工作,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对试点单位进行评估检查,发挥成功经验的示范作用,及时调整群众不满意的试点,将具有普遍意义的好经验及时上升为政策措施。不断优化义务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制度环境。

在实施义务教育的过程中,义务教育法明确了省一级政府的统筹作用,完善了体制,管理“以县为主”,创新了经费保障,义务教育被财政全面纳入保障范围。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将会在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方面做出进一步完善,经费保障体制也会得到逐步完善,县一级政府会加强对义务教育的各种权利的统筹以及管理,使四级政府一起承担、使义务教育经费的投入机制的保障以及教育投入的继续加大政策更加完善,义务教育在的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可以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和少年接受到较高质量的教育。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义务教育的发展决定了未来我国的人才素质,更是我国人力资源发展水平的代表。

二、义务教育阶段缩小教育差距的政策建议

(一)加快缩小城乡差距

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主要表现在区域差距、城乡差距和校际差距,我们要通过改进薄弱学校建设,取消重点学校和重点班级的设置缩小校际差距;针对城乡差距,财政拨款向农村倾斜的建立缩小城乡差距。教育投入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础,教育投入的缺乏,会导致无法实现的教育公平。户籍制度应该向居住证方向过渡,应打破制度壁垒,在政策上保障城乡人口国民待遇的一致,降低流动儿童在城市入学的门槛,淡化包括就业、入学、住房、社保政策规定对户籍的要求,最终实现城乡人口的主体平等。

在一段时期内,农村和城市的这种差别不会很快就消失,因此,真正的平等需要我们不断缩小教育中的差距。事实证明,正是教育的地区差异性阻碍了九年制义务教育目标的实现:一方面,贫困地区收入较低而教育费用和学费较高;另外,缺乏教育资金的教育是质量不高的教育。所以,贫困地区受教育条件不及富裕地区,从而造成较高的辍学率。入学率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辍学率,尽管有着高入学率,但是在校率却较低。

推行全国性可跨地区结算使用的教育券制度,建立“三位一体”即中央财政、流出地政府和流入地政府三方共同支付的的教育券经费筹措机制,建议以当地学生的数量而非以户籍人口来计算。通过诸如学籍年限的替代性管理手段保障农民工子女在城市的入学资格。

很多因素都会制约教育公平的发展,对其进行考察必然要在特定环境之中,个体发展中存在着差异,教育公平的内容也不是一成不变,公平要有意义就必须制定必要的评价标准,否则就会失去意义。对于教育过程的公平进行深入的分析,会有助于教育公平的实现。当前教育公平所面临的突出矛盾就是个体需要而供给不足和个体需求强烈而优质资源供给不足。我国由于教育经费的不足和教育差距的显著,教育公平受到直接影响。

(二)努力缩小区域差距

新的时期,素质教育是关系全社会共同发展的事业。其实施阶段已进入全面开展时期,素质教育成为教育的主题是大家有目共睹的。由于受到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教育从来都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教育问题不是减负、禁止择校就能解决的,也不是考试会产生问题就搞素质教育,义务教育政策的制定不是在教育问题简单化的基础上作出的改变,而是要着眼于现实,致力于问题的根本解决。

十一五提出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巩固工作,均衡发展由此被提了出来,城乡间的发展、区域间的均衡都要靠完善的配套政策和完美的制度建设才能得到更好的推进,这也是义务教育普及工作的重点。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巩固是教育优先发展的其中一项任务,通过政策来解决现实中的阻碍,通过制度来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面临新的环境和新的任务,为实现解决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目标,首先要解决的是政策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个目标的配套制度,制定必要的配套政策,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实现义务教育均衡推进发展进一步向纵深发展。

对还没找到根本解决方案的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问题,要改革评价制度,全社会共同努力,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推进,并强化对乱收费等问题的规范管理。

三、义务教育阶段提高教育质量的政策建议

(一)确立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

教育规模和硬件设施等,只是外在评价标准,学生的全面发展才是核心指标,若是一味关注入学率和升学率的提高以及降低辍学率等外在目标,要将全面发展放在至关重要的位置,切实做到按照全面发展的要求来促进学生的发展,教育在要教会学生知识技能的同时,还要重视学生生存发展的能力的培养。

我国由于在长期的现实中形成的差异性条件和发展水平,使义务教育质量绝对公平目标的实现难上加难,目前还只是能达到一个最低标准,保证教育公平的基本质量。因此存在一定时期内学校间或者区域间在质量上的不公平是可以允许的,同时也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但至少我们要保证国家会去采取措施从而缩小这种差距,实现教育不公平的逐步消除。只有当这种差距被缩小了,义务教育在质量上的不公平被消除掉了,义务教育的质量才能提高,才能形成有利于我们国家教育事业总方向的向前发展。

要实现社会的公平就必须要靠教育公平问题的解决,因为教育公平是从属于社会公平的。现代教育在当代的理想追求就是实现教育的公平,并且已经发展成为我国全身心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我国教育发展公平的一项具有全局意义的战略性任务。

城乡及学校之间在资源和质量上的差距逐渐拉大。义务教育政策的指导思想和价值追求就是教育公平,这既符合广大群众的利益,也符合和谐社会的要求,我国义务教育政策的制定。要在效率和公平之间找寻一个最佳结合点,实施中做到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要采取各种措施,加大对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培养培训力度,让更多在农村、偏远以及民族地区的教师和薄弱学校的教师可以通过“国培计划”等多种途径参加培训。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探索多样化的培训模式,扩大教师对培训课程和培训机构、甚至培训时段的选择权。支持和关爱教师,把党和政府的建设师资队伍的措施落实到每一位教师。

(二)完善考核学生发展的评价制度

评价制度是教育教学的指挥棒。要加快制定和完善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教学质量标准,探索建立学校和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机制,公开接受社会监督政府管理以及学生学习和学校办学,加强教育质量监测评估。

认真落实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各项工作,促进县域内校长和教师的合理流动,合理分配优质的高中招生名额;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使更多学校能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有效缓解“择校热”。真心关怀农村留守儿童学校教育和健康成长。将农村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办成民心工程。

2000年我国已基本在大部分地区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当时许多地方就开始了“教育现代化”口号的提出。2002年国务院又发布通知,实施分级管理,由地方负责,在国务院的带领下,发展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然而,义务教育依然是问题重重:农村中小学校的相对薄弱,中小学校过大的差距,受应试教育导向的影响、中小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城市中小学由择校引发的中小学乱收费等等问题普遍存在于我国。

普九的巩固提高、教育的差距、薄弱地区的义务教育等等这些问题,需要更高的教育投入和正确的政策引导。任何教育政策都是为了解决特定历史时期的教育问题。当前,我国教育政策的重要目标就是追求教育公平,制度安排和现实选择都需要义务教育的均衡化和公平化。今后,我国义务教育水平的提高要从数量和规模的扩展转变到提高质量上来。

  • 新闻网头条号
  • 新闻网微博
  • 新闻网微信
主管:陕西省委教育工委 省教育厅  |  主办:陕西教育报刊社
地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箱:sxjyxww@sina.com 电话:029-87323955
陕ICP备(08105011号-1)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8558961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