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名师风采 > 西安高新第五小学张静 > 正文
《比一比》教学设计
来源:陕西教育新闻网 作者:张静 2020年12月10日 11:14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P69-72。

教学目标

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通过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增强与同伴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体会平均数的统计学意义——代表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教学难点

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本质及性质。(1、一组数据中的平均数易受到这组数据中每一个数据的影响,“稍有风吹草动”就能带来平均数的变化,即敏感性;2、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介于这组数据的最小值与最大值之间;3、一组数据中每一个数与算术平均数之差(离均差)的总和等于0。)

教学准备

课件。

学具准备

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初步建立平均数的意义

1、 师:你们喜欢体育运动吗?  生:(齐)喜欢!

师:如果张老师告诉大家,我最喜打篮球,投篮,你们相信吗?

生:不相信。张老师是数学老师,不是体育老师。

生2:张老师个子太低了。

师:别说你们不相信,我的三个学生,(课件出示):小赵、小李、小王对我的投篮技术也深表怀疑。前两天,他们三人还约我进行了一场“1分钟投篮比赛”。怎么样,想不想了解现场的比赛情况?   生:(齐)想!

2、师:首先出场的是小赵,一分钟过去了,他投中了5个球。可是,小赵对这一成绩似乎不太满意,觉得好像没有发挥出自己的真实水平,想再投两次。如果你是张老师,你会同意他的要求吗?

生:(不同意)

师:你们真的以为张老师这么小气吗?其实,我觉得,只投一次,偶然性确实有点大。所以,我同意了他的要求,不过,小赵后两次的投篮成绩很有趣。

(师出示小赵的后两次投篮成绩:5个,5个。生会心地笑了)

师:还真巧,小赵在第一个1分钟里投中了5个,第二个1分钟里投中了?第三个1分钟里还是投中了?现在看来,要表示小赵1分钟投中的个数,用哪个数比较合适?

生:5。     师:为什么不用15?

生:是1分钟投中的个数,不是3分钟。

3、师:说得有理!接着该小李出场了。小李1分钟又会投中几个呢?我们也一起来看看吧。(课件出示小李第一次投中的个数:3个)

师:如果你是小李,愿意就这样结束吗?

生:不会!我也会要求再投两次的。

师:为什么?

生:这也太少了,肯定是发挥失常。

师:正如你们所说的,小李果然也要求再投两次。不过,麻烦来了。(出示小李的后两次成绩:5个,4个)三次投篮,结果怎么样?

生:(齐)不同。

师:是呀,三次成绩各不相同。一次3个、一次4个、一次5个。这一回,又该用哪个数来表示小李1分钟投篮的一般水平呢?

生:他最多一次是5个,用5来表示。

生:不同意,小赵是每次都5个,而小李只有一次是5个,其余都比5少。

师:如果也用5来表示,对小赵来说——

生:(齐)不公平!

师:小赵是每次都5个,我们就用5表示他一分钟的投篮水平,那我们能不能想想办法,把小李的三次投篮成绩匀乎匀乎,变得一样多呢?

生:把5里面多的1个送给3,这样不就都是4个了吗?(随着学生的说法用课件展示。)

师:数学上,像这样从多的里面移一些补给少的,使得每个数都一样多。这一过程就叫“移多补少”。(板书:移多补少)移完后,小李每分钟看起来都投中了几个?

生:(齐)4个。

师:能代表小李1分钟投篮的一般水平吗?   生:(齐)能!

4、师:轮到小王出场了。(出示图)小王也投了三次,成绩同样各不相同。这一回,又该用几来代表他1分钟投篮的一般水平呢?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再和同桌交流自己的想法。

生:我觉得可以用4来代表他1分钟的投篮水平。他第二次投中7个,可以移1个给第一次,再移2个给第三次,这样每一次看起来好像都投中了4个。所以用4来代表比较合适。

师: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我先把小王三次投中的个数相加,得到12个,再用12除以3等于4个。也可以得出用4来表示小王1分钟投篮的水平比较合适。  [师板书:3+7+2=12(个),12÷3=4(个)]

师:像这样先把每次投中的个数合起来,然后再平均分给这三次(板书:合并、均分),能使每一次看起来一样多吗?

生:能!都是4个。

师:能不能代表小王1分钟投篮的一般水平?    生:能!

5、师:其实,无论是刚才的移多补少,还是这回的先合并再平均分,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使原来几个不相同的数变得?   生:同样多。(师板书)

师:数学上,我们把通过移多补少或合并均分后得到的同样多的这个数,就叫做原来这几个数的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比如,在这里(出示图),我们就说4是3、4、5这三个数的平均数。那么,在这里(出示图),哪个数是哪几个数的平均数呢?

生:在这里,4是3、7、2这三个数的平均数。

师:不过,这里的平均数4能代表小王第一次投中的个数吗?生:不能!

师:能代表小王第二次、第三次投中的个数吗?   生:也不能!

师:奇怪,这里的平均数4既不能代表小王第一次投中的个数,也不能代表他第二次、第三次投中的个数,那它究竟代表的是哪一次的个数呢?

生:这里的4代表的是小王三次投篮的平均水平。

生:是小王1分钟投篮的一般水平。   (师板书:一般水平)

6、师:最后,该我出场了。看到三个小朋友表现得这么好,我有点紧张了,于是我提出想投四次的想法。你们猜,他们答应了没有?

生:没有。

师:有没有人有不同的看法?

生:我觉得会答应,因为你投的次数和你的平均数大小没有关系,不一定你投的多,就一定能赢。

师:说的好,看来他们也是这样想的,答应了我的要求。三分钟过去了,我前三次投篮已经结束,怎么样,想不想看看我每一次的投篮情况?(师呈现前三次投篮成绩:4个、6个、5个)

师:谁算出了我前三次投的平均数了?你们觉得我赢的希望大吗?我后悔了,能不能不投第第四次了?生:不能。

师:是呀,我们要做一个说话算话的人。

师:又一分钟过过了,我的第四次投篮的成绩出来了。(师出示图:1 个)

师:凭直觉,张老师最终是赢了还是输了?生:输了。

师:看来,当我们太想赢的时候,往往会发挥失常。当我们要面对人生的重要时刻时,要保有一颗平常心。

师:不计算,你能大概估计一下,张老师最后的平均成绩可能是几个吗?

生:大约是4个。   生:我也觉得也可能是3个。

师:第二次我明明投中了6个,为什么你们不估计我最后的平均成绩是6个?

生:不可能,因为只有一次投中6个,又不是次次都投中6个。

生:再说,6个是最多的一次,它还要移一些补给少的。所以不可能是6个。

师:那你们为什么不估计平均成绩是1个呢?最后一次只投中1个呀!

生:也不可能。这次尽管只投中1个,但其他几次都比1个多,移一些补给它后,就不止1个了。

师:这样看来,尽管还没得出结果,但我们至少可以肯定,最后的平均成绩应该比这里最大的数——生:小一些。生:还要比最小的数大一些。生:应该在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

师:是不是这样呢?赶紧想办法算算看吧。 [生列式计算,并交流计算过程:4+6+5+1=16(个),16÷4=4(个)]

师:你们同意他的计算结果吗?生:同意。

师:我不同意,为什么计算小李小王的平均数时都除以3,到我就除以4了?

生:他们投了3次,而你投了4次。

生:他们的总数只用平均分给3次,而你要分给4次。

师:看来的确是这样,我们在计算平均数的时候,要注意次数,或是这些数的个数。

师:和刚才估计的结果比较一下,怎么样?

生:的确在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

7、 师:现在看来,这场投篮比赛是我输了。你们觉得问题主要出在哪儿?

生:最后一次投得太少了。

生:如果最后一次多投几个,或许你就会赢了。

师:试想一下:如果张老师最后一次投中5个,甚至更多一些,比如9个,比赛结果又会如何呢?同学们可以通过观察来估一估,也可以动笔算一算,和同桌交流你的想法。

(生估计或计算,随后交流结果)

生:如果最后一次投中5个,那么只要把第二次多投的1个移给第一次,很容易看出,张老师1分钟平均能投中5个。

师:你是通过移多补少得出结论的。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我是列式计算的。4+6+5+5=20(个),20÷4=5(个)。

生:我是列式计算的,4+6+5+9=24(个),24÷4=6(个)。结果也是6个。

二、深化理解 ,延伸思维

1、师:数学老师回到办公室里,面对着三幅图开始思考。

师:平均数变了吗?

生:变了。

师:那什么没有变?

生:前三次成绩不变。只有最后一次成绩变了。

师:而平均数——生:也变了。

师:看来,要使平均数发生变化,只需要改变其中的几个数?生:一个数。

师:难怪有位数学家说过,平均数这东西很敏感,任何一个数据的“风吹草动”,都会使平均数发生变化。现在看来,这话有道理吗?(生:有)其实呀,善于随着每一个数据的变化而变化,这正是平均数的一个重要特点。在未来我们会继续研究它。

2、大家还有别的发现吗?(指图示意)

生:我发现平均数总是比最大的数小,比最小的数大。

师:能解释一下为什么吗?

生:很简单。多的要移一些补给少的,最后的平均数当然要比最大的小,比最小的大了。

师:其实,这是平均数的又一个重要特点。利用这一特点,我们还可以大概地估计出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3、关于平均数,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隐藏在这几幅图当中。想不想了解?生:想!

师:以图1为例。仔细观察,有没有发现这里有些数超过了平均数,而有些数还不到平均数?(生点头示意)比较一下超过的部分与不到的部分,你发现了什么?

生:超过的部分和不到的部分一样多,都是3个。

师:会不会只是一种巧合呢?让我们赶紧再来看看另两幅图吧?

生:(观察片刻)也是这样的。   生:超过的部分和不到的部分还是同样多。

师:奇怪,为什么每一幅图中,超出平均数的部分和不到平均数的部分都一样多呢?

生:如果不一样多,超过的部分移下来后,就不可能把不到的部分正好填满。这样就得不到平均数了。

师:就像山峰和山谷一样。把山峰切下来,填到山谷里,正好可以填平。其实,像这样超出平均数的部分和不到平均数的部分一样多,这正是平均的第三个重要特点。把握了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巧妙地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三、实际应用,巩固新知

1、小明的期中考试英语、语文和数学的平均成绩是95分,其中英语98分,语文90分,数学考了多少分?(先请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再引导用平均数的特点去算)

师:平均成绩是95分,英语超出了几分?语文少了几分?你想到了什么?

2、大森林里有一支三人篮球队,他们的平均身高是180厘米,其中的一位队员----小强,他的身高可能是160厘米吗?

生:有可能。

师:不对呀!不是说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80厘米吗?

生:平均身高180厘米,并不表示每个人的身高都是180厘米。万一小强是队里最矮的一个,当然有可能是160厘米了。

师出示课件:光头强不到180厘米,那么,其他两个人一定超出了----,猜一猜,他们的身高可能是?

3、冬冬也想去大森林里去看看他们,一个池塘挡住了他的去路,他低头一看,发现了什么?

生:平均水深110厘米。

师:冬冬心想,这也太浅了,我的身高是140厘米,下水游过去一定没危险。你们觉得冬冬的想法对吗?

生:不对!

师:怎么不对?冬冬的身高不是已经超过平均水深了吗?

生:平均水深110厘米,并不是说池塘里每一处水深都是110厘米。可能有的地方比较浅,只有几十厘米,而有的地方比较深,比如150厘米。所以,冬冬下水游泳可能会有危险。

师:说得真好!想看看这个池塘水底下的真实情形吗?(师出示池塘水底的剖面图)

生:原来是这样,真的有危险!

师:我们同学去游泳的时候,一定要去游泳池,千万不能到外面的池塘或小河里去,那样是很危险的。

4、大家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让冬冬远离了危险,冬冬的爸爸是《中国好声音》的评委,他为大家争取到了一次演唱的机会,如果我们的平均分高于80分,就可以参加下一环节的评选。六位评委已经在网络的另一方了,同学们,你们准备好了吗?

学生唱歌。评委依次打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体验每个评委亮出分后的平均数的变化,再次理解平均数的特点。当第五位评委的100分来后,学生高兴极了。

师:觉得我们赢定了吗?

部分学生点头,个别学生意识到了:不一定,还有个评委没有亮分呢。

师:出示31分。生:唉!

师:平均数真是个敏感的数字。其实,在唱歌比赛中,人们计算平均分时,为了更加公平,人们往往会去掉一个最高分,一个最低分,再来计算平均数。

四、小结

你学会了些什么?

五、作业

找一找生活中的平均数,说说你对它的理解。

责任编辑:沐光
  • 新闻网头条号
  • 新闻网微博
  • 新闻网微信
主管:陕西省委教育工委 省教育厅  |  主办:陕西教育报刊社
地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箱:sxjyxww@sina.com 电话:029-87323955
陕ICP备(08105011号-1)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8558961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