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名师风采 > 西安市新知小学刘岚 > 正文
始于责任 基于创新 成于实干
来源:陕西教育新闻网 作者:刘岚 2019年11月25日 15:39

2019年3月10日,新知小学“聚焦课程”为主题的第三届学术论坛成为西安市教科所,新城区教育主办的项目,迎接了近500人的共同参与。以下,是我的发言稿:

本世纪初启动的课程改革,至今已经二十多年。关于课改,国家在2001年制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14发文《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进一步强调“立德树人”,从“双基”到“三维”,再到“核心素养”,从知识本位,学科本位到人本位,学生本位,这是发展。同时,坚持了三个方面:第一方面,从转变育人模式的视角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倡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的学习方式;第二方面,从课程视角思考教学的改进,促进学习的评价改革,提倡更多的综合、实践学习;第三方面,大力进行校本研修,师生共同成长的机制。信息化时代,我们一线教师们也能够看到教育部2018年和2019年工作要点“深化基础教育课改革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依旧是工作的重心所在。

我们经历了二十多年的课程改革,从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和特色学校形成的跟踪分析看,课程改革不仅仅发生在课堂上,还贯穿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首先是围绕基础性课程,开启的学习设计,更容易被学生们所掌握,提高成绩;第二是能够打通整个学科的进行学科整合的整体性学习;第三是师生们不单一学课本的知识,还有进行学科内拓展,重视实践学习;第四是突破一个个学科,聚焦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跨学科综合,就是主题综合课程;第五是周期更长,主题更为灵活多样,多种资源进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中课程建设趋向综合化和实践化的发展。

学校是课程改革的扎根之所。学校课程的综合化和实践化的变革是搭建起课程与学生之间桥梁的必然选择。学校课程的整合性变革,实际上就是在坚持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以学生为中心,重在打通学科内和学科间的逻辑联系,把学生的学科知识和社会生活、课内学习和课外活动紧密联系起来,激活和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和经验,让学习真实发生。

2017年新知小学以建构新知课程体系为主要内容申请立项了市级课题研究,开始了聚焦课程的一系列研究工作,也先后在全国省市进行过交流互动。《西安新知小学四礼四节四活动》课程获得省二等奖、参加教博会展览,《基于网络化境下的读书年建设》等课题也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2018年暑期,新知的教师们经历了专场的课程建设的培训。我们看到了浙江经验,看到了很多学校在系统分析各自学校的优势之后,聚焦育人目标,制定出的《学校课程纲要》。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们形成合力,挖掘资源、活化课程。学校有效管理课程,改变了学生的学,教师的教。课程建设强引擎,为课程改革助力助跑!因此,可以说课程改革全面进入课程为王的时代!

基于这样的认识,在过去的两年,新知小学连续举办两届学术论坛,而今年的论坛上我们聚焦学习、聚焦传统,将“聚焦课程”作为论坛的主题,这样的一个核心主题对于一群一线工作的小学老师而言还是很难诠释的得精准,但是我们更愿意在众多专家引领下,同行们的互助中深入研究、砥砺前行。

无数事实证明,任何一场变革,总是缘起于文化观念和思想意识的觉醒。新知课程开发不是简单地追求为学校文化锦上添花,而更看重的是全面落实“全人教育”的培养理念。学校的办学理念是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一直把学生放在学校办学目标的正中央,目的就是回归教育的原点、聚焦学生的终身发展。

新知课程的迭代发展要从2005年建校时说起。当时我们依据“天时、地利、人和”条件的分析,开始了“经典古诗文”的课题研究,全体语文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细化了经典古诗文课程的定位、目标、实施的策略、评价的方式等,形成了课程的特色,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在实施过程中,学校的课程氛围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音乐课里有了唱诗,体育课有了中华武术,美术课程里多了画诗,英语课里有诗歌创编,就连数学课也能将回文诗看做不一样的轴对称图形……校园场景、文化建设也体现出浓浓的中国风味。

2012年,经过七年实验研究,我们再次建构并正式出版了新诵读系列校本课程:《新新唐诗》《新新诗选》《新新论语》《新新词选》《新新古文》。

师生们读得多,写得也出色。学生焦子睿撰写的《新知行》:“悠悠兮,西安古城,巍巍兮城墙南侧,一座学府,冠名新知,谓学在新知玩中成长也……”还有很多学生成了小诗人,完成了《个人文集》。学校每年编印《朝露》文集,2015年正式出版了第一本《新新童诗》。我们跟踪学生的后续发展,初、高中生们最爱说:小时候的诵读真好!学校也成为了全国经典读写诵基地学校。

2017年,新新诵读工作室成立,并在喜马拉雅上线,首批推出的80个篇目的诵读内容,订阅人数就高达6万。在2018年,首批百余名在校学生也加入到了“我是小主播团队”,他们的童声诵读童趣十足、意味浓厚,赢得小听众们的广泛赞誉,同时也大大激发了孩子们诵读的热情、增强了他们诵读经典的自信心。

十四年来,《新新诵读》课程一直行走在迭代式发展的道路上。

在学校《新新诵读》课程建设、实施过程中,我们思考着如何不加重学生的负担,我们尝试入队、六一进行展示,就有了入队礼,有了艺术节。进而“全面+个性”的好玩的课程以“学在新知玩中成长”为核心明晰起来。形成了纵横交错、点面结合、多维共育的“四礼四节四活动”德育实践课程群系。小学六年100%参与体验,学校成为学生们的家园、乐园、学园。这是大家身心成长的过程,也是悦纳自我,悦纳他人的过程。

这样的好玩的新知课程也会在实施中再创新,比如读书节,就升格为读书年,每年有主题、学校、年级、班级、分层推进,重体验、重分享、重研究。

“面壁十年图破壁”,当传统的学科规划还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精耕细作、壁垒森严的时候,我们就开始了打破学科界限、破除学科壁垒的“破壁”之旅。在2015年,学校开启了跨学科整合性研究学习——城墙课程。图片上的这个女孩叫耿元方,她看到大雨后城市道路多处积水,着急得哭了。她担心城墙积水,进而实地考察,和老师、家长、专家、小伙伴们一起从城墙的排水工程展开研究,并设计出可升降的现代大楼屋顶。她以《长安印迹醉海墁》为题,将“古代、现代、未来”解读得有理有据,一举获得今年“环球自然日”大赛的一等奖。这是依托本土文化“识物、格物”新的学习之旅,带给师生们的是更多的学习体验,还有学习自信力的提升。学校成为万物启蒙联盟校,成功举办相关峰会。

在新知课程迭代、破壁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一直在思考构建学校的课程纲要。在2012——2015学校发展三年规划中,我们明确提出:“团队”“课程”两大核心,以教师团队的研究丰盈课程建设,以课程的不断建设带动教师团队的素养提升。2015年,学校建校十年时,我们用右边这张图描述新知课程,并通过《西安新知小学教师工作手册》《西安新知小学学生手册》并在《新知入学手册》中进行了较为完整的阐述,这个过程中,学校课程聚焦在学科中心。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又进行了自我诊断,论证、明晰了育人目标,培养温故知新、承古开新、与日俱新的新新少年。课程的核心价值趋向人的发展。与同行们交流互助,在专家的指导下前进。学校成立了学校的课程中心,全体教师参与,骨干教师研讨,完善了学校的课程的架构:

新知课程以课程群、课程到专题的较为完整的思考与架构,成为“311体系”,即学科拓展、兴趣特长、实践活动三大类,语言文化、科学技术等11个课程群组成。

课程群是基于一定学习需求,通过对同学科或跨学科的相关课程进行设计和整合,以课程间的知识、方法、问题等逻辑联系为结合点,使他们相互照应、渗透互补、体现群内一门课程对另一门课程的意义,形成相对独立的课程系统。与强调单门课程不同,课程群聚焦目标,立足“大课程”布局,整合主体相同、内容相近的相关课程,突出内在的逻辑,由追求单门课程内容的严密与完整转变为课程群内部的衔接与完善,使课程之间由相互隔离转变为相互贯通,由相互重叠转变为相互补充。比如说,语言文化课程群,就包括了新诵读、新悦读和新视野(英文阅读),聚焦目标后内容、课时、学习方式都有相关的统筹安排。这样的做法有利于理顺课程内容的关系,优化课程结构,提升课程品质。

课程群建设要时时关注学习者身心发展的需求,视他们为一个个“完整的人”。为此,在制订课程目标时,以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提升和方法习得为主。如新·致知课程分为BYOD、Mak-er和DIY三个专题,其目标为:依托信息技术学科、科学学科的基础知识,融合互联网时代移动终端、AI人工智能等应用从根本上引导孩子掌握使用互联网开展的学习的新模式,通过iPad+互联网、少儿编程、乐高搭建、机器人程序控制、创意3D打印、航模制作等专题内容的学习让孩子了解Mak-er文化,培养他们综合运用学科知识,敢于创造创新的精神,通过学科学知识的深入探究,主动参与发明创造,通过DIY展实现只是内容物化,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在整个课程实施过程中,让孩子们感受到团队合作的精神所在。这样的课程目标清晰了,课程内容的构建、实施评价,整合推进就更聚焦,更有效。

课程群采用了具有较强逻辑关系性的课程分类组合方法,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出发点,寻求合理的课程框架,是迈向课程体系的必要之途。重心将放在相关课程之间的内容整合以及课程功能的优化上。如,新知小学的“四礼四节四活动”课程就是明显的例子:入学礼是为一年级学生的入学专设的礼仪课程,同时启动的还有六年级的毕业礼,他们要作为学长迎接学弟学妹。两个课程同时开启,满足了新学生入学需要榜样引领,达成了学长们责任的担当需求,形成了长幼亲满校园的氛围!

新知课程的全面构建过程中,我们力争:品质求“高”,内容求“丰”,体系求“佳”,运行求“活”,整合求“统”。

实践表明,课程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不同时期,不同阶段,课程改革会表现出不同的问题,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如初期的课程逻辑问题,中期的课程深度推进问题,后期的课程疲倦问题......

始于责任:我们坚信“办法一定比问题多”,发现问题,寻找对策,不断解决问题,突破问题对我们的限制,这就是课程改革不变的道理。

基于创新:“非新无以为进,非新无以图强”,创造精神是新知发展的基石、创新能力是新知活力的源泉。课程改革没有止境,它是不断追求完美的过程。

成于实干: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脚踏实地推进课程改革,“新知课程”是一个相互交融的整体,又是在一个个课程群迭代发展中形成的特色课程。目前,学校关于课程管理、实施、评价机制已经完善,继续以研究的方式进行反思型推进,课程、课题、课堂“三课”联动。同时在完善了指向学生的课程体系过程中,继续构建完成新知教师成长课程体系即9号学堂和智慧父母课程体系即199视角。

责任编辑:陈栋
  • 新闻网头条号
  • 新闻网微博
  • 新闻网微信
主管:陕西省委教育工委 省教育厅  |  主办:陕西教育报刊社
地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箱:sxjyxww@sina.com 电话:029-87323955
陕ICP备(08105011号-1)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8558961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