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名师风采 > 延安市实验小学孙郡霞 > 正文
《渔歌子》教学设计
来源:陕西教育新闻网 作者:孙郡霞 2019年08月19日 09:11

【教材简析】

《渔歌子》是人教课标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3课最后一篇课文。单元的主题是田园生活,在本课之前,已经有四篇描写田园生活的文章。伴随着诗一般的语言,一幅幅清新的田园风景展现在眼前。翁卷、范成大、张志和更是以凝练的语言再现古老的乡村,田园的意趣。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画意诗情。全诗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全诗不仅画面美,而且情意浓。短短27个字,却倾吐作者对悠闲生活浓浓的眷恋喜爱之情。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处于二、三学段的衔接期,学生的求知欲比较强。他们已经有了近四年的学习经验,有了初步的自学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也已经积累了不少的古诗文,基本掌握了学习古诗文的方法。鉴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第六单元的内容,本首词语言凝练,对于单元主题的体会只能通过对词中描绘画面的想象进行渗透。所以,在设计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时,重点预设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生达成目标的效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借助拼音,认识“鳜鱼、箬笠、蓑衣”三个词语,会规范书写“塞、鹭”两个字。

2.借助资料,了解作者张志和生平。

3.通过“温故知新”,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4.会背诗文,明白这首词所包含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看插图、看注释等方法,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词中描写的景物。

2.通过对重点词语的理解,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文本画面的描述和想象,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

2.通过对文本的理解和作者介绍,感受作者心境。

3.通过资料补充,培养学生对古诗词阅读的兴趣。

设计意图:目标的制定遵循着学生学习循序渐进的原则,遵循着课程标准对中年级学生的要求:会写规定的字,有独立识字的能力(随教学过程完成),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所以,对朗读的训练和要求,同识字写字同样重要,要始终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教参要求,一定多读少讲,让学生在自主读书中学习,思考、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增强语感。能在交流中认真倾听,并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自己的见闻和感受。

【重点】

借助拼音,认识“鳜鱼、箬笠、蓑衣”三个词语,会规范书写“塞、鹭”两个字;能够明白词所包含的意思。

【难点】

 通过看插图、看注释等方法,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词中描写的景物;通过对文本的理解和作者介绍,感受作者心境。

【教学方法】

通过教师的“引导”,组织学生学习探究”,通过老师对作者与文本资料的补充,丰富学生的想象,达到理解文本内容、体会作者情感的目的。

【学习方法】

通过读文、看图、看注释、合作交流的方式,想象画面,理解文本内容,感受作者心境。

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教师角色定位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配牙膏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教学准备】

课前搜集张志和的资料进行补充;制作ppt。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堂互动,对诗游戏。

一、温故知新,了解“词”的特点

1.揭题, 回忆《忆江南》并背诵。

2.交流有关词的知识(生介绍,师补充并板书:长短句,词牌名,押韵。它和诗一样,必须押韵)。

3.揭示学习内容《渔歌子》,板书课题,强调“子”读第三声(古代对男子的美称,放在词牌中,规定必须读三声)。

师介绍:一般词牌名与词的字数有关系,与内容没有关系。可是本册书中出现的这两首词,却都与内容有关系,所以渔歌子即是词牌名,又是这首词的题目。这个词牌名还有一个名字叫做《渔父歌》,那你们能从这个题目中猜出来本首词写了什么吗?

设计意图:“词”这种体裁在本册第1课已经出现,教学时从复习学过的词入手,是很有必要的,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唤醒学生关于词的记忆。

二、资料补充,初步“知”作者

资料补充:知道张志和这个名字是谁给他起的吗?他父亲给他起的名字叫张龟龄,乌龟的龟,年龄的龄,希望他像乌龟一样长命百岁。张志和这个名字,是皇上给他起的。知道为什么皇帝会给他起名字吗?张龟龄从小就才华过人,歌、画、诗、词、击鼓、吹笛样样俱佳,16岁的时候就中了举人,还给皇上写了一份奏折,列举了许多治国的良法。皇上看了,龙心大悦,封张龟龄做了大官,并且赐名张志和,希望他能够心志平和。

设计意图:由于是第一次接触学生,对与资料只能由教师补充,而不能够做到让学生搜集,课上交流。对于从作者姓名引入这样的设计,一是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二是为了激发学生对作者的情感,在学生对作者产生好奇或是喜爱的情感中进入文本学习,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和学生搜集、运用资料的能力。

三、朗读,感知词之“韵”

1.初读词文。请同学们借助课文中的拼音,将这首词自由朗读三遍,注意把生词读正确,把诗读通顺。

2.认识多音字“塞”。本课中读做“塞sài”,是一个山的名字。它还有另外两个读音,谁还知道?组个词语。看看书中插图,这座山是怎样的?这座山在什么地方?你怎么知道的?这个字当地名时一般都读四声塞。总结学习方法(看注释,看插图)。

3.认识词语:(课件出示白鹭 鳜鱼 箬笠 蓑衣)。

4.学习识记。你能用什么方法记住哪个字,理解哪个词?强调箬笠的竹字头,蓑衣的草字头。

检查朗读。

设计意图:教材p6中关于识字写字教学是这样要求的:对于要认的字,由于精读和略读课文中的生字都注音,学生认字并不困难,可以让学生自学完成。老师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进行检查,可以对多音字、难读准的生字或已混的生字做指导。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多种识字方法识记生字。P7页中说:会写的字随课堂教学完成。教学中,来世可以就难写的字、易混淆的字形做重点指导,引导学生用认字规律认记生字。

5.再读词文。朗读古诗词,读准字音还不够,还要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味。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试着画出节奏,用横线划出押韵的字来。

自学后交流,押韵的字是哪些?(飞,肥,归)

检查朗读。

女生很甜美,有节奏,男生浑厚,有韵味。

设计意图:教材p7页中提出:朗读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语感的基本途径。让学生在自主读书中学习、思考,在读中理解内容,体悟感情,增强语感。对于古诗词教学,朗读就是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只有熟读,才能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达到背诵积累的目的,所以读词,安排了两个环节,一是读准字音,二是读顺句子,在读准字音读顺句子中学习生字词;二是读出词的节奏和韵味,这是做为词这种体裁特有的要求。所以在读的过程中,层层递进,通过自由读,反复读,由读准音、读顺句到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要求逐步提高,循序渐进,同时为品诗意,悟诗情作铺垫。

四、想象,感悟“词”中画(10分钟)

1.自主课文。这么有韵味的一首词,到底写了哪些景物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词,将词中出现的景物用笔圈出来。

2.交流:你能结合插图和你的想象,描绘出相关景物的画面吗?

你可以这样说(课件出示):

我从           这个词,可以想到               的景象;

我从           这一句,仿佛看到               的情境。

3.师渲染情境:在同学们的描绘中老师似乎看到了远远的西塞山上绿水林立,山前白鹭飞翔;近处桃花烂漫、碧波荡漾,鳜鱼畅游的画面,还有一位头戴斗笠,身披蓑衣,冒着蒙蒙细雨不肯归去的垂钓人。这真是一幅山水风光画啊!

4.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朗读。让我们拿起书本,一边想象面面,一边美美地读一读这首词吧!

5.依据理解,同桌合作,描述画面。(请同学们根据刚才的交流,同桌合作,用自己的语言将词中描绘的和你想象到的画面描述出来,可以一人一句,也可以一人连起来说两句)

6.升华情感。就在这幅画面中,坐着一位垂钓人,猜想一下,这位垂钓者是谁?身处这样的景色之中,他的心情会怎样呢?(他的心情一定是愉悦的、心旷神怡、悠闲自在、自由自在、悠然自得)

7.正是有了这样的心情,他才在斜风细雨中不须归啊!那你们猜猜,他能钓到鱼吗?

补充资料:《唐书•张志和传》中这样写到:“每垂钓,不设饵,志不在鱼也。”他可是直钩垂钓——那么,你觉得他钓些什么呢?(悠闲,恬淡,舒心,自由) 。

8.引导情感朗读。让我们将作者的这种心情放入词中,再来读一读,一边读一边体会作者这种悠闲自在的心情。

设计意图:本词篇幅短小,但字字珠玑。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找出词中描写的景物,让学生在交流汇报中学会抓主要词语进行想象,想象词中描绘的画面,是本课的教学要求。同时通过画面的展现,让学生脑海中的画面丰富起来,为下一步完整想象画面、描绘画面打下基础,减少难度。给学生一个语言模型,是为了降低学生语言表达的难度,使学生在描绘画面的过程中有话可说,有词可用,有情可抒。达到在情境想象中感情朗读,在读中入境,在读中悟情。本环节两个学习板块,分为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两种方式,主要体现教材要求的“用圈点、想象”等方法,读、思、记课文中需要重点领悟的部分。

五、拓展,品出“钓”中情

1.资料补充,深化作者认识。按说,张志和在朝为官,是没有时间这样悠闲自在的垂钓的,可为什么他能坐在春色烂漫的西塞山前,这样悠然自得呢?看看这样一段资料。

补充资料:正当张志和少年得志、春风得意之时,却不慎因事得罪朝廷被贬官。之后,他干脆辞官归隐。隐居在太湖一带,整日扁舟垂钓,过着悠闲自在的渔家生活,他还给自己起了一个名号:烟波钓徒。正是因为他对垂钓的热爱,对悠闲生活的热爱,才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悠闲垂钓人。

2.资料补充,拓宽知识面,指导朗读,再次升华情感。

这就是张志和,一位浪迹于山水之间的悠闲垂钓人。可是,他的哥哥张松龄,却很担心他在外流连忘返,惹出麻烦。于是出钱给他盖了一间草堂,还写了一首词,劝他赶快回家,同样是采用渔歌子这个词牌来写的。他是这样写的:

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 狂风浪起且须还!

张志和是怎样答的呢?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哥哥又说:

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弟弟却答: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狂风浪起且须还!

斜风细雨不须归。

总结:这就是张志和,天天在溪流边直钩垂钓,钓来清闲,钓来自在。也只有这样清闲自在的心,才会写出这样的千古绝唱。这首《渔歌子》,非常有名,千余年来,不光在我国广为传诵,而且还流传海外,尤其成为日本诗人学词的开篇之作。(日本人填词,还是像我们学的呢?)此时,你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合起书本,带着你的理解,再来诵读一遍吧!

布置作业:张志和写的《渔歌子》共有五首,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搜集另外四首读一读,喜欢词的孩子可以选择一首背下来。  

设计意图:将“斜风细雨不须归”为悟情的出发点,通过教师共享相关诗人的生活背景资源,加深学生对诗人张志和的认识。“知人论诗,以诗带诗”是教学古诗词的方法。本环节就是通过“知人论诗,以诗带诗”拓展方法,进一步感悟“斜风细雨不须归”诗句中所蕴含的韵味;同时,在引读中领略诗的意境美,体会其中的情趣,受到情感的熏陶。背诵的落实在于让学生在品读中达到熟读成诵,默记于心。

板书设计

渔歌子

(唐)张志和

风雨山水画(景,远,色彩)

悠然垂钓人(人,近,心情)

责任编辑:沐光
  • 新闻网头条号
  • 新闻网微博
  • 新闻网微信
主管:陕西省委教育工委 省教育厅  |  主办:陕西教育报刊社
地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箱:sxjyxww@sina.com 电话:029-87323955
陕ICP备(08105011号-1)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8558961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