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等教育 > 正文
坚持为国育才 赋能西迁精神 ——记“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西安交大热流科学与工程教师团队
来源: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作者:姚明今 2022年06月15日 11:29

说起西安交通大学热流科学与工程教师团队,在当今中国热流科学界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从黄埔之滨到古都长安,这个教师团队一直以实现科技报国和弘扬西迁精神作为自己的动力源泉,无论是其科研实力还是师德师风都广受同行业赞誉。长期以来,这个团队及其成员在教学和科研各项评比中始终名列前茅。2022年该团队又荣膺“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这一光荣称号。


先生身高为范 后学薪火相传

西安交大热流科学与工程教师团队始建于1953年。1956年,为响应党中央“向科学进军,建设大西北!”的号召,团队在陈大燮、陈学俊等著名教授的带领下内迁到身处大西北的西安。65年来,他们不忘初心,与党和国家发展同向同行,团队规模也从小到大,由大到强,如今早已枝繁叶茂,成为弘扬西迁精神,投身大西北建设科研团队中的杰出代表。

正是因为涌现出众多像西安交大热流科学与工程教师团队这样扎根西部,献身西部科技创新的优秀团队,西迁精神才凝聚成为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为世人所瞩目。2005年12月6日,经西安交大党委会审议,交大西迁精神内涵凝缩为“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十六个字。

陶文铨、何雅玲两位院士作为交大西迁之后涌现的第三代和第四代教师代表,在身体力行实践西迁精神的同时,不忘时时向后生晚辈们积极阐释剖析西迁精神的真谛。作为交大西迁之后第一届入学的学生,现如今早已满头银发的陶文铨院士谈起西迁往事,对当年堂前承教时的情景依然记忆犹新,“在我们这代人身上,‘西迁精神’是潜移默化的——那时候,看到很多老先生这么做,我们也就这样做。”正是这种潜移默化,使西迁精神一代代薪火相传,推动着交大动力工程专业一直在全国所属专业中排名前列。


坚持科教并重 投身产教融合

近年来,基于本学科以及社会能源发展的需要,团队在负责人陶文铨院士、何雅玲院士的带领下,总结摸索出以学生为本、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和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实验教学观念,承担的“传热学”“工程热力学”“数值传热学”三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其中“传热学”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数值传热学”入选国家级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团队指导的学生在参加国际数学建模竞赛、创新创业大赛等各类科技创新竞赛中捷报频传,获得国内外奖励100余项……

何雅玲院士参与主持编写的《高等学校本科能源动力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融合了团队在教学上的经验总结。这支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何梁何利基金奖2人、国家五一劳动奖章1人、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21人、陕西省教学名师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9人的队伍,在教学上的探索与革新,对推进我国能源与动力专业的改革和热工课程的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

近5年来,团队在SCI发表收录论文1100余篇,在ESI高被引论文作者世界工程领域排名中,何雅玲院士位列前1%,陶文铨院士位列前3%。团队成员在多个国际学术组织及学术期刊任职。这样的科研成就保证了交大热流科学与工程教学始终位居世界一流水平。

团队在瞄准热流科学与工程发展前沿的同时,以国民经济发展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为主攻方向,积极投身产教融合,为国家碳排放政策的制定、能源结构的调整、能源使用效率的提升、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提出了积极的科学建议。在服务产业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团队同样作出许多重要贡献,科研成果转化的产值已超过20亿元。

为了积极响应国家能源战略布局,这个团队敢为天下先,创办了全国首个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为国家能源发展战略打桩筑基。他们整合西安交大校内六大理工类优势学科,依托“国家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联合包括国家电网、华电集团、宁德时代等储能领域龙头企业,以需求为导向,科教协同精准培养储能领域“高精尖缺”人才,探索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新范式。2022年,在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评选中,团队光荣成为其中一员。

65年来,这个团队已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结合、结构合理、具有显著国内外影响力的科研创新团队。如今这个团队,年均培养研究生200余名,为相关行业不断输送着大量高素质的科研人员。在已毕业研究生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15人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还有多位科研机构院长和总工程师等。从这个团队中走出的科技人员正在成为中国新一代热流研究领域的中坚力量。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在西迁精神激励下,这个团队和从这个团队走出的学子们会汇聚成更大“热流”,闪耀出更加璀璨的世界之光!

责任编辑:张 言
  • 新闻网头条号
  • 新闻网微博
  • 新闻网微信
主管:陕西省委教育工委 省教育厅  |  主办:陕西教育报刊社
地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箱:sxjyxww@sina.com 电话:029-87323955
陕ICP备(08105011号-1)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8558961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