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思想前沿 > 正文
研究性学习,决非可有可无
来源:教师报 作者:周耀山 2018年07月12日 14:35

研究性学习自2000年开始成为《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综合实践活动版块的一项内容以来,与接受性学习一道成为了学生学习知识和增强技能的两条主要途径,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特别是为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教材,走向社会,走向自然,拓宽学习渠道,拓展学习方式,开拓学习视野,增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供了有效的路径。

但是研究性学习所做的研究在许多学校基本上还存在着严重的伪研究和假研究现象,甚至流于形式,可有可无。而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现状,本人觉得在提高认识的同时,还要完善评价体系,提高教育综合效应。

一、必须提高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

多年来,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是以接受性学习为主,而对应的教法自然是以讲解性教学为主,那么老师习惯于讲给学生听,学生习惯于听老师讲;老师习惯于传道授业,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久而久之,老师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学生过分依赖老师,从而也没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那么,学生学到的知识基本上是死知识,不能灵活运用;有了知识不运用,等于只耕耘而不播种。要灵活运用知识,就要掌握必要的“默会知识”。

上海外国语大学闵行外国语中学校长吴金瑜常常强调“默会知识”的重要意义。所谓“默会知识”又称“缄默知识”,或称“内隐知识”,是相对于显性知识而言的。它是一种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知识,是一种经常使用却又不能通过语言文字符号予以清晰表达或直接传递的知识。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即“行动中的知识”,或者“内在于行动中的知识”,就是这类默会知识。挪威哲学家格里门有句话说得好:“对知识的表达而言,行动是和语言同样根本的表达方式。”要我说,这种默会知识是比语言更重要的一种知识。因为它在我们的行动中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这种作用常常表现得非常主动而又不易被察觉。正像我们的思想在决定着我们的行动,这种默会知识在潜意识中决定着我们行动的效果。它恰恰来源于我们的生活实践和亲身探索,是任何书本知识都不好替代的。尽管看起来研究性学习效率有点低,但一旦拥有默会知识,便终身受益,这是建立人生知识体系的长效机制。

为什么研究性学习在今天这样不受待见呢?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与现在的高考评价制度有关。高考录取仍然是以卷面分数作为主要依据的。虽然新课程改革以来,实行了综合素质评价和学业水平考试,但并未从根本上动摇分数决定论。这样一来,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自然紧紧围绕着怎样更有效地提高学科分数来进行,哪里还管什么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和实验操作等。

其次,教育过分强调安全。现在独生子女多,每个孩子几乎都是这个家庭的命根子,重视孩子的生命安全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问题就在于,不能因噎废食。如果因为安全问题就把学校的一切实践活动、一切体育活动、一切文艺活动都取消,那学校还有什么意思,学习还有什么乐趣,学生还有什么前途呢?日本曾经公开表示,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是给他们军方的最大红利,他们因此叫嚣不怕中国军队。这理论听起来似乎有些危言耸听,但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警惕啊!人类的进步应该是使人综合素质越来越强,否则,人类自身适应社会的能力与科技迅猛发展所造成的日益恶劣的环境之间的矛盾就会越来越严峻。不能在真实的社会环境和原始的自然环境中成长的人,都将在环境发生突变时面临更多的危机。

第三,教育者整体能力不足的表现。最简单的教育就是“笼子式”的教育,即把受教育者关进笼子。这既安全,又省事,还容易出“成绩”。而教育的本质是既简单又复杂的。说简单,是因为受教育者就是一颗种子,我们只需要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让他们自己成长就可以了。说复杂,是因为个体的差异性太大。可以说,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复杂的世界,他们都有着丰富的思想,独特的个性。如果任其发展,就意味着教育者要针对不同个性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育方案,或者说需要教育者能解决不同个性的学生各自不同的问题。但这样一来,就麻烦了。俗话说,一人难中百人意,百人难共一条心。教育者愿意满足各人的愿望吗?有这个耐心面对这些问题吗?有这个能力解决这些问题吗?比如有个孩子喜欢踢足球,可是没有足球老师。就算有,但老师的水平还不及孩子的一半呢。就算他的水平比孩子好,他愿意对他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吗?他就没有别的想法吗?

二、必须完善学生学分认定和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事实上,学分认定和综合素质评价都还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上,于是出现了一种理论理想化的教育。高层的设计意图,肯定是没错的,但实际操作层面就出问题了。研究性学习三年共15个学分,在118个必修学分中所占比例可谓不大。但是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拿到这个学分。为什么呢?只要做了就有。这和没有这样的评价有什么区别?就算有人没做,这个学分没拿到,又有什么关系?只要高考成绩好,一个学分没有又怎样?至于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也可以说是形同虚设。它本是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反映学生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注重考查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综合评价体系。主要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五个要素。如果只是发发文件,填填表格,走走过场,与学分认定又有何异?

因此,必须将学分认定、综合素质评价和教师、学校的考核高度结合起来,与高校招生紧密联系起来,真正改变仅凭分数选拔人才的模式;评价体系中五个要素所占比例要相当,至少要提高思想品德、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的比重,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意识到,不能只走提高学业水平分数这个终南捷径了。

三、必须加强教育者队伍建设,增强三位一体的综合效应

教育永远不只是教师和学校的事,教育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完成的一项巨大工程,只不过是以学校为主阵地罢了。

家长和社会也要学习,也要进步,也要懂教育,而且要把教育作为重要工作之一。

首先要转变观念,特别是要转变人才观。不要只是用升学来衡量人才。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幸福都是一种感觉,幸福都可以通过自己奋斗而获得。但幸福是没有标准的,它因人而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一个平凡的老师,一个普通的护士,一个辛劳的清洁工,一个只上了小学的厨师,他们都可以成才成功,也照样可以拥有幸福的权利、幸福的理由和幸福的真实感受。

其次,要有相应的教育常识,并且把教育引导青少年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能正确处理青少年问题,合理引导青少年成长。无论青少年在什么时候、什么环境和什么地点需要家长、社会帮助,都能得到基本支持。而不是因为自己不是教师就认为青少年成长与自己无关。

第三,要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人们的行为,特别是要净化青少年成长环境。不能出现在学校辛辛苦苦教育得来的正能量却在家庭或者社会上被瞬间消蚀。少一些一傅众咻的无奈,多一点春风化雨的真诚。


责任编辑:陕西教育新闻网
  • 新闻网头条号
  • 新闻网微博
  • 新闻网微信
主管:陕西省委教育工委 省教育厅  |  主办:陕西教育报刊社
地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箱:sxjyxww@sina.com 电话:029-87323955
陕ICP备(08105011号-1)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8558961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