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省内资讯 > 正文
陕西日报专题报道教育改革解读:一年多考,打破一考定终身
作者:张江舟)<br/> 2013年11月27日 13:49

《陕西日报》2013年11月22日(记者 王帅 王国星)题:教育改革解读:一年多考,打破一考定终身

三中全会民生读本之三 十八届三中全会一系列改革中,群众期盼的高考制度改革被提上了日程。《决定》指出,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

新华社 图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推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分类招考或注册入学。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拓宽终身学习通道。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储朝晖说,“《决定》内容一针扎到现行考试体制的弊端,是打破‘分数决定命运’现状的需要,也是培养综合型人才的需要。”“改革将高考从‘指挥棒’变成‘服务器’,从现行以行政为主导的计划招生转变为专业为基础的自主招生,学校和学生选择权都会扩大。”

举国大考,改革将有大动作

作为一场牵动千百万人神经的举国大考,关于高考的信息,总是能一石激起千层浪。

近日,江苏、上海、北京陆续推出本地高考改革技术性方案并征求意见,各地不约而同降低英语比重引起热议。公众将目光再一次投向了教育部,希望国家层面的高考改革方案能够有大动作。

2010年7月,中国进入21世纪之后的第一个教育规划《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高考改革要按照“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目标要求,逐步实施高等学校分类入学考试,打破“一考定终身”,探索有的科目一年多次考试的办法。“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办法,政府宏观管理,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这是2010年《纲要》确定的高考改革思路。

据媒体报道,2011年初,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学习时报》发表了一篇名为《全面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实现科学发展》的文章,被外界看作是方案即将出台的信号。这样的猜测也属合情合理:《纲要》颁布半年多之后,教育部长再次提及高考改革,自然是落实《纲要》的进一步行动。然而,教育部新闻发言人很快出面否认,称并未公布方案。

2012年“两会”,袁贵仁再提高考改革方案,称正在“最后冲刺”,直到今年年初,《关于2013年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意见》中,提出高考改革的总体目标和基本框架被提上日程。

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未来高考改革方向: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由此而来,“一考定终身”制终将被打破。

招考分离,高校自主权扩大

教育专家认为,如果说“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是从技术操作的角度提出的要求,那么“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则是体制上的设计,调整的是各个主体的权力和责任。

回顾30年的高考制度变迁,从“文革”结束后,初步确立了“全国统考、地方审核、学校录取”的高考模式,到上世纪80年代“国家计划招生、用人单位委托招生和招收少数自费生”三种办法的执行再到之后的分省命题,虽然招考形式不断改革,但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单位组织招生的结构一直存在。随着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化,专家认为,在现有的框架下,自主招生、向大学放权有可能会是最大的突破口。

自主招生于2003年正式启动,是我国进一步深化高等学校招生录取制度改革,扩大高等学校招生自主权,培养教育创新人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经过十年的发展,自主招生已成为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我国高校招生多元录取的重要方式之一。

专家指出,长期以来我国大学的招生计划、标准、办法等都由政府统一规定,命题、评卷等由政府统一组织,大学不能按照自身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选拔录取学生,严重地削弱了大学的办学特色和竞争力。自主招生被认为是改变这一局面的破冰之举。

专家认为,高校招生自主权的扩大,要求建立保证招生公平的新机制,首先是对高校的约束和监督、问责机制。学校主导的多元评价标准的建立,意味着高校招生工作中综合评价重心的转移,即由以考代招体制下的考试机构和政府招生办公室为主,转变为以高校为主。

异地高考,将实现教育公平

2011年3月,教育部部长袁贵仁透露,教育部正在和上海、北京研究,逐步推进异地高考。消息一出,立即引起广泛关注。

在北京,根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2008-2009学年度,30073名非北京市户籍小学毕业生中,最多只有24685名学生在北京继续读初中;12599名非本市户籍初中毕业生中,最多只有5484名在北京继续读普通高中。大量孩子在北京读完一部分课程后,不得不忍痛离开北京、离开家人,回原籍读书。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就是非本地学生在北京难以升学,尤其是难以参加高考。

而在上海,义务教育阶段已有40多万外来务工人员子弟,他们很快就面临中考问题,如果中高考问题不解决,这些孩子将有很大部分回原籍所在地求学,产生新的留守儿童问题。

应该说,异地高考是改革开放以来大范围触动城乡不同利益人群的一个两难命题。支持者认为,突破户籍制度的桎梏,推行高考同城待遇,将实现更公平、更合理的教育资源分配,是“有教无类”的理想写照。反对者担忧,异地高考的政策松动,会带来一系列新问题,譬如大城市人口进一步膨胀、本地与外来生源利益失衡等。

有专家表示,异地高考不是一场户籍人口和非户籍人口的对决,他们各自都有利益诉求,都要追求教育公平,这无所谓对错,而教育公平要通过制度改革来推进。

【专访】

改革要稳步推进且不可急于求成

——专访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青少年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方海韵

《陕西日报》2013年11月22日(记者 刘锦)

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教育改革中提出“实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等一系列新提法引发全民热议关注,这些政策将解决哪些教育顽疾?对未来的教育方向有哪些影响?对此记者专访了教育专家方海韵进行解读。

记者:方教授您好,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特别强调要“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并提出一系列具体举措,给您的最直观感受是什么?

方海韵:多年来,教育问题一直备受人们关注,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进程也从未中断过,这次《决定》作为一种顶层设计,很系统明确地提出了教育改革的目标任务,对实施改革有了更多更具体的思路,对教育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对于解决教育顽疾也更有信心了。其实,《决定》中的一些措施各地过去也都在探索试点,比如学区制,西安已经试点两年了,取得了一些效果,但还不够深入,在这次改革精神指导下将会进一步细化做实。

记者:近年来,由于优质教育资源稀缺,择校热愈演愈烈,决定中提出要破解择校难题,要求“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不设重点学校重点班。”您认为如何能够更好地实现教育公平?

方海韵: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都是为了让教育资源均衡发展,使每个人都尽可能地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这些还需要在程序细化上做大量工作,比如现行的体制下校长老师如何轮岗、待多久、目标任务是什么,都需进一步明确。我国目前教育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优质教育资源的缺失和不足,这与国民经济发展水平有关,短期内不可能做到所有的学校都条件良好,但应注意资源的均衡发展,从投入上、师资输送上向教育资源薄弱地方倾斜。从长远来看,大幅提升教育资源供应,努力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争取让所有学校都成为优质教育资源,这才能从本质上解决教育不公问题。

记者:大家都很关注此次提出的高考改革,提出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对此大家争议很多,您是什么样的观点呢?

方海韵:制定这个改革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全面发展,但如果不对现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只是单纯的不分文理科,必然会加重学生学业负担。我们应该考虑怎样更完善的设计学科,比如文科孩子在理科里选择一门科目来学习,或者文科孩子学习较为简单的理科知识。我认为,在教学内容改革的基础上再逐步实施不分文理科,这样会更稳妥一些。

记者:虽然现行的高考制度有很多弊端,但仍被大多数人认为是最公平的选拔人才方式,《决定》中提出要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有人担心这会带来新的不公,您觉得呢?

方海韵:不管未来采取怎样的录取机制都要在阳光下进行,要做到公开透明。我国目前对老师和学生的评价体系是单一的唯分数论,这不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和教育的长远发展,但是分数作为一种硬性指标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如何设计分数评价体系还需要进一步考虑完善,需要科学评估得出结论。

记者:有专家表示,《决定》中政策的落实有一定的难度,从目前来看在具体执行改革措施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方海韵:我主张教育体制改革要稳步推进,不可急于求成。现在中央给了原则思路,接下来就是教育工作者要做些具体工作了,我想还是要大胆地提出改革方案,对国外和我国历史上好的经验要大胆借鉴,不要顾虑太多、畏首畏尾。但同时一定要小心求证,在论证可行性和以后实施时要稳步推进,不可一蹴而就。方案经过论证觉得可行了,先在小范围内试点,然后逐步推进。教育改革关系到下一代人的培养问题,是国家民族的大事,一定要谨慎。希望不久的将来,每个孩子都能把学习当成一种享受,拥有快乐美好的生活。

【直击者言】

考生因选择而拼搏

《陕西日报》2013年11月22日(作者:张江舟)

中国每年的高考考生数百万计,莘莘学子奋战无数个日夜只望借此为自己、为家人搏一个更好的未来。鉴于现有高考制度相比于其他制度而言的公平性,让我们痛心又无奈地忍受着中小学严重的应试教育,人才选拔中唯分数论,“一考定终身”。
作为一场牵动着数千万人神经的举国大考,每年,高考以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之势,日益成为中国社会“不可承受之重”。但就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我们看到了改革前行的曙光,这意味着无数考生将拥有对自己未来更多的选择。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关于教改的部分中指出: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推行初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逐步推行普通高校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的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机制;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这些牵涉到千家万户的改革,如果实施起来,哪怕只是一小步,对社会以及家长和学生的震撼,都是“大动作”。
目前学生的主要负担在于“一考定终身”,如果能够一年多考,让学生通过选择最好的成绩申请相应的高校和专业,则可以最大程度上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学习的兴趣和学习质量。拥有更多的选择,还可以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缓解“一考定终身”带来的焦虑、压力和负担。
增加对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评价的关注度,使之真正发挥作用,引导学生们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也引导他们发挥个性。所谓个性,就是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潜力,来做一些学习,让他多发挥长处,而不是总和自己的短板较劲。我们可以大胆展望,将来的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必须都参加,但高考的计分科目考哪些,可以自己选择。
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对目前的外语教学进行纠偏,既能够对学生学习进行一定的考核,也能够发现外语学习的苗子,为他们今后的专业学习打下基础,同时,将其他人从现在的“英语热”中解放出来,学习他们该学习的,培育他们真正感兴趣的。
曾经一度被制度紧紧束缚的翅膀即将解放,不难想象,此次教育改革即将带给学生们的变化是翻天覆地的。不仅有更多的选择和自由,让他们可以为自己今后的人生道路做主,更会带给他们发挥个性,追逐兴趣,奋力拼搏的勇气和信心。

(信息采集:孙永涛)

  • 新闻网头条号
  • 新闻网微博
  • 新闻网微信
主管:陕西省委教育工委 省教育厅  |  主办:陕西教育报刊社
地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箱:sxjyxww@sina.com 电话:029-87323955
陕ICP备(08105011号-1)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8558961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