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省内资讯 > 正文
关灯
来源:教师报 2013年11月28日 08:44

我们这代人,经历了共和国的艰苦岁月,因而与父母辈一样,很多养成了节约的生活习惯。比如,随手关灯。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类节约的好习惯,似乎正在渐渐离我们而远去,甚至它的必要性有时也正在受到质疑。
首先,我们的后代中有许多是不屑于随手关灯的,这是否也属不易愈合的“代沟”呢?其次,由于过上了好日子,我们和我们以上年龄段的人群,在“关不关灯”的问题上,也出现了分化,有的也渐渐爱上了长明灯。因习惯使然,鄙人下班比别人晚时,喜欢婆婆妈妈地看一下,把单位里没关的灯都关了。令人挠头的是,女厕所里的灯,也常常需要后走的大叔伸手将门边的开关摁灭。夜晚去办公室的话,总是发现单位所在的小楼里,上上下下的公用部位灯火通明,亮如白昼,问值夜保安为什么,对方说不出个所以然,但还是我行我素。于是暗自嘀咕:这小楼有围墙、电网、金属防盗窗,还有电子门禁、里里外外的探头和通宵值班的保安,居然还需要长明灯守夜!
随着清贫的日子渐渐远去,这里那里,长明灯一盏一盏多了起来,随手关灯常常被人遗忘了,淡漠了。生活有的时候就是这样,那些过去所贫乏的现在富足了,也有些过去拥有的现在却丢失了。这是生活水平的提高、拉动内需的必要,还是头脑中某些东西的缺失呢?笔者常常想不明白。但还是觉得,不管物质生活变得多么富有,既然付出资源的代价,创造了财富,就没有理由再将财富白白地浪费。有时还痴痴地想,人创造了财富,财富宠坏了人,人于是又去糟蹋财富。如此怪圈,是过快地消耗有限的资源,剥夺着子孙后代的生存权。
喜欢上唐诗的年岁,尽管不曾想过“床前明月光”的床,究竟是指井栏、马扎还是睡觉的床,但对诗的意境和游子乡愁的体味,都糅合在了如霜似水的月色里。还傻傻地发呆:如果当时有电灯,李大诗人还能写出如此情景交融的好诗来吗?《静夜思》的欣赏,派生出来的人生回忆中,少不了上山下乡之初的中秋夜,建设兵团连队的“战友”们,黑灯瞎火中举头望明月,剥着毛豆芋艿,哼着思乡歌曲的忧伤与诗情画意。

在我们五光十色的城市夜晚,灯火昏暗处咖啡飘香,美酒盈樽,歌喉缠绵。这里那里的生日派对上,关灯吹蜡烛激起欢乐的乐章。不久前,去了趟东北小城延吉。据说那儿天黑得早,当南方城市的夜生活刚刚开始的时候,小城的店铺和人家大多已关门、熄灯了。这天夜晚,笔者踏着夜色,由城南的住处向北漫步,来到穿城而过的布尔哈通河边,发现对岸的城北地区,正在为迎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成立60周年而试灯,主要的建筑物都被各种灯光涂抹得通明璀璨、流光溢彩,汇成了美不胜收的夜景,与灯火稀疏夜幕笼盖的城南形成了巨大反差,相映成趣。默默品味河两岸迥异的夜色,我觉得它们各具魅力,一边是斑斓多彩的美丽家园,展现着城市的活力与激情,一边是古老温馨的生命摇篮,积蓄着明天的能量与迸发;一边像活泼嬉戏的孩童,一边如鼾声香甜的娇娃。如此奇观,展现于灯火明灭之间,谁能说尽有灯无灯之妙?
明暗两极,昼夜轮回之本。世间万物,循此而生息。人造光源,是人类文明的伟大成果,但这并不意味着除了满足需求之外,它可以无限制地取代明暗、昼夜的更替。这就和人类喜欢明媚阳光,但又离不开暗夜的怀抱一样。何况,无灯的夜色,也是值得我们好好享受和品味的呢!

  • 新闻网头条号
  • 新闻网微博
  • 新闻网微信
主管:陕西省委教育工委 省教育厅  |  主办:陕西教育报刊社
地址:西安市药王洞155号 邮箱:sxjyxww@sina.com 电话:029-87323955
陕ICP备(08105011号-1)手机举报APP下载
陕西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9-85589610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