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昉在《社会保障评论》2025年第5期撰文指出:人工智能技术的颠覆性在经济上表现为创造性破坏,具有显著提升生产率、冲击就业和扩大收入不均等的双刃剑效应,以及加重结构性就业矛盾和过大收入差距的风险。这相应提出制度需求,迫切要求公共就业服务更加积极、社会保障制度更加普惠。鉴于传统社会保障制度面临对象识别、制度适应和技术红利共享等方面的难题,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方向和路径,应是从更接近于“剩余型”向更接近于“制度型”的转变。相应地,公共财政特别是社保筹资模式也需要创新理念,探索以“先分配,助增长”为特征的跨代收支平衡模式,以借助人工智能所达到的更高生产率支撑民生建设。这包括从“对物投资”转向更多“对人投资”,提高政府社会性支出占GDP的比重;应对结构性就业矛盾,以普惠保障推动实现老有所养;通过社保兜底消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释放强大内需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