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魏梦有在《大庆社会科学》2025年第2期撰文指出:数字化时代既要充分运用大数据分析、虚拟仿真等技术手段精准捕捉学生思想动态,又要始终坚守立德树人的价值内核。可以通过分析学生线上学习数据,了解学生对不同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和学习难点,为学生提供即时解答和个性化学习建议。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研讨、人机协同的沉浸式体验,让思政教育既有数据支撑的智慧,更保留人文关怀的温度,实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动态平衡。还可以依托校园智慧平台,将人脸识别技术用于课堂情绪监测,在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可以通过智能技术将学生带入虚拟场景,让其在虚拟场景中体会具体的内容;而在人文层面,可以组织学生参与“AI+人文”共创项目,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分析经典红色文学作品的情感倾向,再通过小组合作将其改编为沉浸式话剧,在技术辅助下深化对革命精神的理解。此外,还要对算法推荐内容进行价值观校准,避免技术滥用导致人文性消解,真正实现技术与人文的同频共振,切实增强教育育人质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