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0日上午,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成功举办“数字人文与文化遗产”专题沙龙。特邀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爱丁堡大学Melissa Terras教授,数字人文领域的顶刊《Digital Scholarship in the Humanities》期刊执行主编Edward Vanhoutte研究员,伦敦玛丽女王大学龙云飞副教授,沙龙由文学院李斌教授主持,爱丁堡大学李仪博士、华中科技大学唐旭日教授、南京农业大学刘浏副教授、南师大文学院冯敏萱、井超、许超、王翠等十多位老师参与研讨。南师大文学院、外国语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本科生、研究生100余人参会,交流氛围热烈。
李斌教授介绍了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语言大数据与计算人文研究中心的团队在汉语计算特别是古籍语料库和知识库的智能开发研究成果。然后提出了沙龙的主要议题,即数字人文的定义和边界到底在哪里,如何应用当前的AI技术来进行人文研究。Melissa Terras教授指出,数字人文不仅是技术手段的应用,更是通过计算工具研究历史、语言与文化的重要途径,其核心价值在于保持学术探索的乐趣与人文精神。Edward Vanhoutte研究员从数字人文的学科发展史谈起,回顾了数字人文从“人文计算”到如今多学科融合的发展历程,强调其不断演进、开放包容的特性,并呼吁数字人文社区保持独立性,自主建设工具与资源,以避免过度依赖商业科技公司。
龙云飞副教授结合自身研究经历,分享了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在心理健康研究中的应用,并指出人文学科尤其是语言学研究能够反哺人工智能发展,促进大模型的可解释性与可持续性。在自由讨论环节,嘉宾们围绕传统人文学术与数字化研究的融合、数字人文工具建设、以及研究中的经济与学术价值平衡等问题展开深入交流。
华中科技大学唐旭日教授提出了两个重要问题:一是如何在追求个人兴趣和学术乐趣的研究与现实中的资金、项目申请等实际需求之间取得平衡;二是如何制定规范,并明确数字人文工具应具备的核心功能,以保证其实用性和有效性。引发了大家的关注与讨论。
在学生提问环节,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许智星结合自身语义解析研究提出疑问:当前广泛应用于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的大型语言模型本质上是“黑箱”,研究者只能看到输入和输出,却无法理解其中的推理过程。这种缺乏透明度的特点,是否会削弱数字人文研究中对可解释性和方法论严谨性的要求?Terras教授和Vanhoutte研究员一一进行了解答和讨论,现场气氛热烈。
本次沙龙展示了南师大文学院计算语言学与数字人文交叉研究的前沿成果,探讨了数字人文领域最为关注的话题,为跨领域、跨学科学术合作搭建了交流平台,助力数字人文和新文科的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