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公共管理前沿论坛(2025)在暨南大学举行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9月12-13日,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公共管理前沿论坛(2025)在暨南大学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兰州大学、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浙江工商大学、暨南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数十位专家学者聚焦“公共治理现代化:中国实践与国际比较”这一主题,通过跨学科、多维度的对话,为构建中国自主的公共管理知识体系汇聚智慧。

聚焦公共治理现代化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总编辑魏长宝,暨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张小欣出席论坛并致辞。

魏长宝在致辞中对公共管理研究提出四点建议:一是要立足中国治理实践,深入总结公共管理领域具有普遍意义的中国方案;二是要以文明互鉴的胸怀,推动多元治理智慧的交流互鉴;三是在理论与实践的对话中不断推动公共管理的理论创新和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四是努力构建公共管理研究的中国学派,推动公共治理理论和实践迈向新的高度。

张小欣在致辞中介绍了暨南大学作为“华侨最高学府”的悠久历史与办学特色,以及近年来在公共管理与应急管理领域的学科建设成果。他表示,学校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暨南大学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实施“侨校+名校”发展战略,在国家级科研项目、高水平成果产出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本次论坛的举办为学界提供了高端交流平台,希望与会专家学者激荡思想、凝聚共识,为构建中国公共管理自主知识体系、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学术智慧与理论力量。

推动中国公共管理自主知识体系构建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推进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建设,已经进入了依托各具体学科深耕细作、切实推进的新阶段。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童星认为,我国的社会治理呈现出回归到治理传统和提升为现代治理的双重转型,遇到一系列西方国家未曾遇到过的矛盾和问题,需要通过立足本土的创新实践和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予以解决。在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丁煌看来,中国公共管理自主知识体系构建要把握四个原则:发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价值引领、挖掘中国传统治国理政的思想智慧、总结中国现代治国理政的实践经验和弘扬公共管理知识体系的文明互鉴。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院长戴胜利同样表示,中国特色环境政治学亟需立足本土实践建立自主的问题意识,同时通过推动中国话语的国际转译,最终实现“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为中国立论、为世界贡献的核心使命。

政府创新是公共管理实践变革的基础,是推动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根本动力与关键变量。浙江工商大学党委书记、浙江大学社会治理研究院院长郁建兴团队研究发现,中国科技领域的政府创新异军突起,成为开启科技创新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关键因素,未来中国或将率先探索出“人工智能+政府创新”的多元异构公共治理新范式,引领全球公共实践变革。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家治理研究院院长陈军亚认为,“政权秩序与社会活力”的动态平衡是基层建制持续演进并动态创新的制度理性,提升国家治理能力,需要增强国家的制度建设能力。在治理能力现代化导向下,制度的适应性创新是基层建制制度建设的未来方向,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

针对当前数据要素市场仍面临“供不出、流不动、用不好”的现实困境,湖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学院教授徐晓林提出了政产学研用协同驱动的数据业务网突破路径,通过跨系统协同、生态治理及技术创新,构建数据要素生产、流通、交易、存证、监管与安全治理的全链条治理体系,实现数据要素资产化、价值化与市场化。在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夏志强看来,数据的重要价值体现在数据能够复制、流动和共享,经由量化编码、信息化处理、网络化传输以及智能化应用,全方位推动人类文明形态向更高阶段演进,实现整体普惠性福祉增长。面对传统数字政府建设形成的“工具理性”主导的发展困境,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郑磊建议未来数字政府建设应转型人本化方向,推动从工具导向转向价值导向,满足人的“具体”的需求、尊重人的尊严与保障人的自主性,贯彻为了人和依靠人,在制度创新中打造开放参与、共建共治的数字政府建设格局。

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与暨南大学联合主办,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马克思主义理论编辑部、暨南大学社会科学研究处、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应急管理学院共同承办。

  • 主       管: 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       办: 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智力支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
  • 出       版: 陕西出版传媒集团报刊有限责任公司
  • 编       辑: 《西部学刊》编辑部
  • 编辑委员会主任: 石鸣
  • 编辑委员会副主任: 叶子
  • 执行主编: 朱希良(上半月)赵良(下半月)
  • 编辑一部主任: 朱希良(兼)
  • 编辑二部主任: 赵良(兼)
  • 综合服务部: 李功(主任)付小梅(副主任)严丽洁
  • 数字出版部: 邢恬恬 袁宝燕
  • 责任编辑: 杨军 雷智勇 冯小卫 王宝林 张震 王军峰 杨超 王延河
  • 编辑部电话/传真: (029)89520620
  • 网       站: www.xbxkzz.com
  • 投稿邮箱: xbxkbjb@126.com

西部学刊杂志社版权所有

备案号:陕ICP备17004592号

社址:西安市高新区沣惠南路34号新长安广场B座903室

邮编:71006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