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红学发展提供学术支撑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8月15—16日,“《红楼梦》的当代阐释与文旅融合发展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红楼梦学会2025年学术年会”在天津蓟州举行。来自北京、上海、天津等全国各地的15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襄盛举。

积极探索红学研究的新路径

《红楼梦》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内蕴深厚、历久弥新。新时代以《红楼梦》为中心的学术研究,不仅是对红学悠久学术传统的赓续与发展,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积极响应与有力推动。研究者感知时代脉搏,将《红楼梦》的当代阐释与发展,作为一项重大理论与实践命题进行探索,为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注入强大动力。

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周宝东主持开幕式,并汇报了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办学情况及天津市红楼梦研究会的活动情况。

中国红楼梦学会名誉会长张庆善在致辞中表示,红学的终极目标在于深入认识《红楼梦》的伟大及其文化价值,并将此认识转化为推动时代发展的宝贵资源。红学研究必须守正创新,既要恪守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扎根于基础研究,又要拓宽学术视野,积极探索新的研究路径。张庆善提倡红学知识的普及宣传,倡导与青年读者群体对话,重视《红楼梦》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并前瞻性地提出数字化、智能化等现代技术变革对红学的深层影响,指出如何面对“数字红学”已成为时代必答题。推动《红楼梦》的当代诠释与传播,促进红学事业的繁荣发展,是本次年会的核心任务,也是每位研究者肩负的重要使命。

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孙伟科认为,红学并非孤立存在,其发展既受到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同时又通过对《红楼梦》的阐释和传播,反作用于社会意识形态。他强调了红学与大众互动的必要性,研究成果通过多样化的传播普及路径走进社会,而社会大众的接受与反馈又为研究注入新活力。孙伟科重申了当代红学的学术立场,即必须坚守学术价值,肩负起文化传承与教育普及的双重使命。当代红学的研究领域将进一步拓展与深化,当代红学的传播方式将不断创新,期待红学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中国红楼梦学会艺术与文创委员会主任欧阳奋强着重强调了《红楼梦》的社会文化价值。他回顾早年出演87版《红楼梦》电视剧的经历,由于对《红楼梦》的认知有限,他未能深刻理解贾宝玉这一人物。通过组织87版《红楼梦》三十周年大聚首活动,他深切感受到海内外“红迷”对作品和演员持久而深厚的情感,促使他反思并重新审视《红楼梦》的文化价值与社会影响力。此后,通过与以张庆善会长为代表的红学专家学者的深入交流,他得以从更为专业的角度感悟作品中蕴含的人生况味,重新理解了贾宝玉这一复杂而多维的人物形象,最终将未来的个人使命与红楼文化的传播紧密联系起来。

剖析《红楼梦》文本与研究的多维视角

本次大会的主题发言围绕《红楼梦》的多个重要议题展开。第一场主题发言聚焦《红楼梦》的时空体系,深入探讨了其独特的时空架构以及与“两个结合”的关联,阐述了其对当代红学的历史奠基意义。此外,还对程乙本的返祖现象进行了再议,进一步分析了《红楼梦》的生死时空内涵,为理解这部经典作品提供了新的视角。

第二场主题发言关注与《红楼梦》相关的文献与传播研究。其中涉及新见蔡元培《石头记疏证长编》,对这一重要文献进行了深入解读。同时,探讨了清代《红楼梦》刊本出海之旅的起点,揭示了其在文化传播中的重要作用。此外,还对新发现的哈斯宝《新译红楼梦》第七个抄本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并围绕《红楼梦》中的孤儿意象展开讨论,从不同角度丰富了对作品的理解。

第三场大会主题发言则侧重于《红楼梦》的版本研究与叙事艺术。其中,对中国艺术研究院藏程甲本《红楼梦》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了其版本价值与特点。同时,分析了中国古代小说中的“托物起兴”手法在《红楼梦》中的运用,揭示了其独特的叙事魅力。此外,还对《红楼梦》章节的跨层叙述策略进行了探讨,回顾与反思了百年脂本研究,为红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在分组发言中,与会代表围绕如下议题展开讨论:红学学科与红学史论研究、版本与考证研究、文学研究、人物研究、文化研究、跨文化传译与域外流播研究、改编与影响研究。与会专家、学者积极献策立论,围绕各自议题展开富有成效的讨论。这既是对红学学术传统的继承与深化,也体现出对《红楼梦》当代价值的积极探索,在巩固研究根基的同时,紧扣时代脉搏,为红学发展注入活力。

中国红楼梦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浙江工业大学教授梅新林为本次年会作学术总结。他梳理了本次会议七个板块的主题并概括亮点:红学学科与红学史论研究响应学科建设诉求,探讨学科发展方向;版本与考证研究回归本源,动态考察并重新阐释评点内容;文学研究聚焦模型建构和范式探索,重释诸多核心概念;人物研究聚焦意象和性别进行系统性总结,为人物解读提供新维度;文化研究既考察《红楼梦》的当代转化,也从文化角度进行文化溯源与地域透视;跨文化传译与域外流播研究深入探讨流播路径、译介解码和比较文学;改编与影响研究既总结已有改编作品的经验,也聚焦“数字红学”新话题。梅新林将本次年会的丰硕成果总结为“两个进展、四个深化”。他提到“两个进展”,一是指红学史研究的进展,二是指“数字红学”的进展。“四个深化”分别是文献研究的深化、文本研究的深化、文化研究的深化与传播研究的深化。

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天津师范大学教授赵建忠在闭幕致辞中谈到,本次研讨会的核心议题,是探索学术研究与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严谨的学术研究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方向,而富有活力的产业实践则反向赋能经典的大众化传播,让《红楼梦》从书斋走向更广阔的大众视野和现实场景。会议的成功召开,不仅为《红楼梦》的当代价值转化提供了有效路径,也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贡献了理论支撑。

本次会议由中国红楼梦学会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红楼梦学刊》、《明清小说研究》、《京津冀学刊》协办,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天津市红楼梦研究会承办。

  • 主       管: 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       办: 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智力支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
  • 出       版: 陕西出版传媒集团报刊有限责任公司
  • 编       辑: 《西部学刊》编辑部
  • 编辑委员会主任: 石鸣
  • 编辑委员会副主任: 叶子
  • 执行主编: 朱希良(上半月)赵良(下半月)
  • 编辑一部主任: 朱希良(兼)
  • 编辑二部主任: 赵良(兼)
  • 综合服务部: 李功(主任)付小梅(副主任)严丽洁
  • 数字出版部: 邢恬恬 袁宝燕
  • 责任编辑: 杨军 雷智勇 冯小卫 王宝林 张震 王军峰 杨超 王延河
  • 编辑部电话/传真: (029)89520620
  • 网       站: www.xbxkzz.com
  • 投稿邮箱: xbxkbjb@126.com

西部学刊杂志社版权所有

备案号:陕ICP备17004592号

社址:西安市高新区沣惠南路34号新长安广场B座903室

邮编:710061

技术支持:锦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