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志祥,1958年出生于江苏大丰,中国当代文艺理论家、美学家、思想家,“乐感美学”学说创始人、“重写中国思想史”发起人。钱中文先生启蒙弟子,徐中玉先生关门弟子,复旦大学文学博士。曾在上海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政法学院执教。现为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兼职教授,海南师范大学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上海市美学学会会长,全国部分省市美学联席会议主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主持并独立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项,教育部规划教材项目1项,在研国家项目1项。出版个人专著近40部,主编著作20多部,发表论文500余篇。作品曾获教育部第六届高等学校优秀学术成果奖、上海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上海市高校优秀教材奖。曾应邀赴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大学中文系等单位作学术讲座,收获无数好评。
祁志祥的学术研究涉猎面广,时间跨度大,在文学理论、美学史论、佛教美学史论、人学史论、中国思想史论等诸多领域取得杰出成就。
文学理论领域,1993年出版《中国古代文学原理——一个表现主义民族文论体系的建构》(学林出版社),2006年入选高等学校“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先后在山西教育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被誉为“中国文学批评史转向中国古代文论体系的标志性成果”(杨乃乔)。
在美学理论领域,对“美是什么”这个千古难题作出全新解答,提出“美是有价值的乐感对象”,出版《乐感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国社科项目成果)、《乐感美学原理体系》(复旦大学出版社2023),被誉为“美、美感研究及日常生活美学的一部百科全书”(陆扬),以“乐感”为标志的美学原理“必将在中国美学史上独领风骚”(冯毓云)。另出版《中华传统美学精神》(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并被翻译到国外,2024年英文版在麦克米伦出版社出版。
在美学史领域,一人独著“三史”,出版三卷本《中国美学通史》(人民出版社2008,国社科项目成果)、二卷本《中国现当代美学史》(商务印书馆2018,国社科项目成果)、五卷本《中国美学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中国美学全史》被誉为“石破天惊、前无古人”(毛时安),“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袁济喜),“尽显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鸿篇巨制”(杨春时)。
在佛教美学理论领域,出版《佛教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佛教美学新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对佛教美学思想系统作出独特揭示。在佛教美学史领域,出版国内外学界唯一的一部《中国佛教美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在人学理论领域,出版《人学原理》(商务印书馆2012)、《国学人文导论》(商务印书馆2013),完成人学理论体系、国学人文价值谱系的系统建构。在人学史领域,出版《中国人学史》(上海大学出版社2002)、《中国现当代人学史》(学林出版社2006、台湾独立作家2014)。
在中国思想史论研究领域,发表《重写中国思想史发凡》(《探索与争鸣》2020年第2期),被《新华文摘》2020年第11期全文转载、重点推出。出版《先秦思想史:从神本到人本》(复旦大学出版社2022,国社科项目成果),被誉为“魄力宏大,新见迭出,思想史面貌将为之改观”(钱中文)。出版《人的觉醒:周代思想的启蒙景观》(复旦大学出版社2025,国社科项目成果),被誉为“中国思想史上‘周代启蒙’图景的全新描绘”(石海光)。
主编《国学人文读本》(上海文化出版社2008)、《大学美育》(高等教育出版社2025)、《中国当代美学文选2022》(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当代美学文选2023》(复旦大学出版社)、《中国当代美学文选2024》(上海文化出版社)、《中国当代美学文选2025》(复旦大学出版社)、《中华美育演讲录》(上海三联书店2024)、《美学与远方》(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美学拼图》(复旦大学出版社2021)、《上海美学家当代文选》(复旦大学出版社2023),并任“上海交大·全球人文学术前沿丛书”执行主编,该丛书2022、2024、2025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共三辑、13人、13部。
(本文原载于《西部学刊》2025年第18期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