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宁波大学主办的“历史思潮前沿论坛(2025)”在宁波举行。宁波大学党委副书记张真柱代表宁波大学致欢迎辞,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史学理论研究》编辑部主任、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研究中心主任徐志民致辞,宁波大学教授童杰主持开幕式。来自全国32所高校、科研院所和编辑单位的专家学者,围绕历史思潮这一前沿命题作了报告,并进行热烈讨论。
张真柱提出,宁波大学近年来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持续发力,取得了显著成绩,此次承办历史思潮前沿论坛,将进一步推动学校在历史理论研究领域的深度拓展与学术交流。希望与会各位专家学者畅所欲言,为新时代历史学的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徐志民介绍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的基本情况并表示,历史思潮是把握历史发展规律、推动历史学理论创新的重要切入点,对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希望本次论坛围绕历史思潮的理论内涵、演进脉络及其当代价值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开拓历史思潮研究的新境界。
主旨报告由宁波大学公众史学研究中心主任郑红英主持。河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王记录以《中国古代“通鉴学”发展的三条道路及其特征》为题作主旨发言,认为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具有明确目的,是“借鉴”思想的系统化。宁波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童杰的报告《浙东学派概念的构建与中国史学近代化》,以“浙东学派”概念形成为切入点,认为梁启超等人提出的“浙东学派”概念在民国中西思想冲突、新旧学术矛盾的文化背景下,促进了中国史学的近代化转型。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尤学工的报告《新人文主义思潮与柳诒徵文化史观的形成》聚焦于柳诒徵所著《中国文化史》。西北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张峰的报告题目是《新时代历史理论研究的三个维度》,认为当前历史理论研究应从服务国家战略、加强学科对话、摆脱西方话语三个维度着手。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郑清坡以《新中国史史料学的公共性》为题,认为建设新中国史史料学存在紧迫性、时代性和现实性。徐志民的报告题目为《战争遗留问题与抗战史“三大体系”建设》,认为日本对战争责任的回避延续至今,成为影响中日关系及世界和平稳定的潜在风险,战争遗留问题是构建抗战史话语体系的重要环节,值得高度重视。
本次论坛共设置六个专题讨论小组,讨论主题涉及中外历史思潮新动向、上古中古时期史学编纂与经世致用思潮、明清史学编纂与经世致用思潮、新时代中国历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新时代中国历史学“三大体系”建设等。与会学者基于各自研究领域,充分交流前沿学术观点。同时,本次论坛还专设《历史思潮研究》与中国历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特别讨论小组。
论坛闭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历史思潮研究室副主任高希中主持。安庆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封霄、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赵冰峰、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王学深、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戚裴诺分别代表各小组汇报本小组的研讨情况。张峰作总结发言,表示历史思潮是一个古老而年轻的领域,需要汇聚学界的力量共同推动历史思潮研究走向深入。宁波大学历史学系副主任、宁波市重点文化研究基地浙东学术文化研究中心秘书长杨懿致闭幕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