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中国近代文学第三届暑期青年研习暨研究生学术论坛在吉林长春落幕。与会学者聚焦中国近代文学的历史回望与当下反思,围绕“清末民初诗词曲的文类转向与批评实践”“近代文化转型中的文体选择与观念流动”“翻译与近代中国的世界文学”“东亚汉文圈的越境书写与知识流通”等话题展开研讨。
与会人员合影 主办方供图
中国近代文学学会会长关爱和表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经历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将学术眼光放到这一历史进程是大有作为的。现在的任务就是对这一时期的文学多加观照,用科学的、历史主义的精神,将精力投入到开采近代文学这片“富矿”当中。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饶望京表示,中国近代文学学会一向重视吸引学术人才的发现和培养,青年学者工作坊与青年学者暑期研习班是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重要学术活动。这些活动不但能够促进、巩固中国近代文学学科的可持续发展,还能够充分发挥本学科和知名专家在学术传承中的传帮带作用。
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助理白冰表示,中国近代文学研究不仅是一门关注文本、回望历史的学科,更是关涉文化认同、民族经验与现代性建构的深层探索。如何通过文学史的再解读,回应现实社会的变化与挑战?如何在全球知识体系中重建我们自己的文化叙事与研究范式?这些都亟须新一代学人以独立思考和学术创造予以回应。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王春雨表示,本次论坛聚焦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的核心议题,涵盖文学史、思想史、文献整理等多个方向,不仅是青年学者的思想盛宴,更是中国文学研究和中文学科发展建设中的高端会议,希望与会青年学者能够在这里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问题意识和学术方向。
注重中国近代文学的基本问题研究
中国文学所运用的以“现代性”认识为核心的学术叙事,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的重要起点与重大收获。关爱和认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提出,所涉及的另一重大问题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的叙述框架、叙述模式、叙事话语等。近代文学研究要从传统叙事模式走出来,其现代化过程才会变得更精彩。文学研究可以在历史学政治叙事之外,构建文学所特有的情感与精神叙事框架,运用更富表达力的革命与现代化话语,走出单线条单色彩文学史叙事的研究困境。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左鹏军认为,“新”“旧”文学观念的对立在许多时候仍占据主导地位,应当根据可掌握的文学史文献与文学史事实,建立合理开阔的观念。假如缺少传统文学,近代文学便不可能成立,因此不能忽视“旧文学”的作用与贡献。另外,近代文学的现代性因素是一种研究路径,首先需要明确“现代性”的概念范畴,避免先入为主。总体而言,近代文学的知识谱系、学术观念等需要考究源流,且仍旧有待进一步厘清。
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张福贵从当下人工智能的优势与危机入手,认为应当秉持守正创新的态度应对当下的机遇与挑战,而文学史研究和历史研究正是为了指向当下,但如何突破是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文学史研究首先是历史性研究,对历史空间的准确把握是研究的基础。历史性研究同时也是一种制约,具备空间有限性。因而学术研究的前伸后延十分必要,研究的问题应是历史的真问题,符合历史逻辑与学术逻辑。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马大勇表示,“近代”在文学史叙述中一直存在着不少争议。只有站在三千年诗歌史的高度来看待刚刚过去的这一个百年,诸多关键性的险隘才有可能找寻到突破的契机。应秉持“不薄新诗爱旧诗”的态度,同时不虚美、不隐恶是我们必须具备、也应时刻坚守的学术理性。
强化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的现代性阐释
近代学人在阐释杜诗时表达了各自的战争观,并借杜诗宣扬自己的战争理念。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周兴陆认为,梁启超笔下杜甫形象从“诗圣”到“情圣”的转变,是传统政教文学观转向现代抒情文学观之后对杜诗的重新释义,现代杜诗学并没有按照“情圣”论的方向发展,而是表现出鲜明的时代性,学术研究参与了时代思想的言说,显示出生命活力。今天回顾这段学术史时,不能笼统地评论杜甫“非战”说,须进一步探究言说者的政治立场、思想动机和社会效果,进行具体剖析。
清华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王中忱以《佳人奇遇》《新中国未来记》为中心,探讨了作为一种世界性文类的政治小说观念。在剧烈动荡的全球化时代,梁启超和他小说里的人物都保持着开放的心态,审慎对待曾有的多元道路,多方汲取经验,而聚焦点则在内部的社会改造,恰和《佳人奇遇》以对外张扬“国权”作为国民国家认同之基点的逻辑形成对照,也和《新中国未来记》开篇的“万国太平会议”遥相呼应,体现出作为世界性文类的政治小说流动到中国后所产生的特色。
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胡全章从晚清的界定、革命的范畴与诗潮如何形成三个问题出发,将“晚清革命诗潮”问题进行拆解,考察作为阵地的革命报刊与代表性诗人汇成强劲的革命诗歌创作与传播潮流的过程。通过反映出时代思潮、民族主义、尚武等主旋律与意象群,彰显着新旧嬗递、以西化中、化俗为雅、古体今用的诗歌史意义。
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马卫中聚焦“西砖酬唱”,从钱仲联《近代诗评》将近代诗厘为四派出发,以“西砖酬唱”的参与者为考察对象,集中讨论了“西砖酬唱”发端的现实背景与群体特征。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解志熙以《清史<文苑传>和清代文史书写》为例,认为此书的研讨重点是《钦定国史文苑传》和《续文苑底稿》如何建构清代诗文史的过程。对清诗史记述的变化,折射出清代诗学观念的渐趋宽容、趣味的兼容并包。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彭玉平考究了《人间词话》的撰写时间与词学背景,认为王国维以五代北宋之词体,承载人生普泛之哲理,力纠清末琐碎的学人之诗,以唤起一代人的生命考虑。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王达敏从多个角度剖析了桐城派在近代的坚守与转型,认为近代桐城派始终伴随着从农耕文明向工业转型,从集权向民主转型,从精神进步到思想自由转型的过程,推动中国走向现代世界。
论坛由中国近代文学学会、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与河南大学中国近代文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承办。